生態友善的堤防

生態友善的堤防
堤防是工程設計的產物,通洪斷面均勻連續,堤體斷面也均勻連續。堤前坡常用平滑的混凝土襯砌,保證曼寧係數最低,最有利於快速通洪。節省土地空間及工料成本,常以1:1的斜率設計堤前坡。另一方面,河流是水陸域物種交流的場所,許多野生動物需要接近濱水帶進行繁殖、覓食、棲息。平滑、陡峭、連續封閉的堤防阻礙了野生動物橫向移動與擴散的機會。
生態友善堤防可以在不影響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顧到景觀生態的需求,也改善了親水與視覺景觀的品質。可以考量的方向如下列:
(1)堤坡緩斜及粗糙化:如果條件許可,1:3斜率的堤坡對於抗水流沖蝕能力更能加強,視覺景觀也容易接受,野生小動物也更容易攀越。粗糙化的連鎖磚襯砌,對於阻礙水流速的影響甚微,卻能讓許多野生動植物附著及攀爬、躲藏。
(2)堤坡覆土及綠化:連鎖磚或地工織物或混凝土襯砌上方可以覆土3050公分(深根草類至少要25公分以上的土壤厚度,灌木根莖握持土壤宜有35以上的厚度)。選擇植物以本土草類與灌木為宜,可提供本土昆蟲、鳥類食物來源。堤坡面的植草,雖然少人踐踏,土不很深厚,水份容易流失,必須耐旱,生長慢,競爭力強,不須維護。假儉草、竹節草、兩耳草等合適。過一年之後有其他野生植物進入競爭,可以放任生長,只要保持植物覆蓋對於抵抗沖蝕就有幫助。
(3)與堤內綠地結合,跨堤覆土:有些堤防段緊鄰丘陵雜樹林,或是緊鄰都市計畫公園,可以將土丘堆高,覆蓋跨越堤防,放任野生植物生長。並提供大塊卵礫石堆及倒伏樹木,減少人為干擾,生態綠堤防將成為野生動物橫向跨越的廊道。土丘下方可以布置野生灌木叢或低窪水塘溼地,提供動物聚集、庇護之場所。
(4)開口霞堤:日本從前的霞堤是連續個別的多段堤防,不完全連接,頭尾平行重疊,留有開口讓堤內水自然排出。因地形高差,河流洪水也不易逆流堤內。仿效這樣的開口堤,可以讓野生動物容易進出堤內外。
(5)生物廊道:跨越堤防的生物廊道,除了覆土丘、植草,還需要連續灌木叢、石塊堆,才能提供野生動物穿越、躲藏。
高規格堤防(超級堤防)
傳統的堤防與混凝土防洪牆總是有些缺點與風險,而且防洪安全堤內居民被高聳的堤防或牆體阻隔,失去親水、觀賞風景的機會。高規格堤防能改善這些問題。
所謂的高規格堤防(又稱為超級堤防),就是臨河地帶都市整體開發或都市更新時,將臨近河岸的街廓地盤整體抬高至設計堤防的高程。堤防寬度是高度的30倍,也就是臨河的深度400米的土地都需要填土與堤防等高。抬高地盤上面可以建築,也可設置道路、公園,無淹水之虞,而且可階梯式或緩斜坡往內路側漸降,與既有的都市街區銜接。
因為高規格堤防斷面縱深大,不擔心洪水淹漫越提,也不擔心滲透破壞,堤防上除了建造高層住宅、商業大樓外,也可作為公園綠地,親水條件更高,景觀優美,大多成為最珍貴的房地產。
高規格堤防優點很多,防洪安全度高,但是需要經費也很多,適合用於高度開發的都市區。譬如日本的隅田川、利根川、江戶川、荒川、多摩川、淀川、大和川都有建設高規格堤防。臺北盆地核心區,防洪壓力很大,很需要規劃高規格堤防,但是需要都市計畫法令配合,目前已密集建築的市區建築大樓更新也不容易,未來仍可做長期的整體規劃。
但是高規格堤防是大量的新填土地盤,仍有地震土壤液化、不均勻沉陷、地盤滑移之顧慮。因此日本的隅田川超級堤防還有地盤改良、臨河側(堤前坡)堤腳埋入鋼板樁、堤坡表面鋪設不透水層(不織布)、覆土及抗侵蝕的構造、完善排水系統等措施,更加保障超級堤防安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濱水植物帶

水生昆蟲

湍瀨與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