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植物帶


濱水植物帶
河流濱水帶是很重要的生態推移帶、演替帶(eco-tone),是水域與陸域棲地交換的界面,,經常性的乾溼交替,孕育並庇護許多物種。枯水期開始,水位線逐漸往河心後退,緩坡灘地長滿藻類、苔蘚、草類;豐水期開始,水位線逐漸往陸域高坡方向前進,許多一年生的草類被淹沒,成為魚蝦螺蟹的食物,或者爛在水裡,有機物、營養鹽溶入水中,也是豐富的食物源。許多魚類每年固定配合濱水帶的推移節奏,提前於豐水期前孵育幼魚。待豐水期開始後,讓幼魚飽餐淹沒的有機食物。濱水帶除了維護生態之外,還能攔截土砂、過濾物質、淨化水質、保護邊坡、景觀美化等多項功能。
濱水帶的植物分布與水際淹沒線平行,也就是與河流水流方向垂直分布,往內陸高坡方向遞移(生態演替方向),景觀生態學解釋為梯度(gradient)。排列的順序為溼土植被帶、乾土植被帶、灌木小樹帶、先鋒大樹帶、穩定大樹帶等五個層次。
(1) 溼土植被帶:濱水帶第一排,不包含挺水植物,水濱開闊,日照充足,但是偏好濕潤土壤的植被如下列:茳茳鹹草、甜根子草、巴拉草、水丁香、碎米莎草、輪傘草、燈心草、木賊草、象草、狗牙根、小毛蕨、短柄卵果蕨、過溝菜蕨、紅辣蓼、毛蓼、野薑花、空心蓮子菜、三儉草等。
(2) 乾土植被帶:開卡蘆、五節芒、天竺草(大黍)、鬼針咸豐草(外來種)、昭和草、黃鵪菜、鵝掌柴(灌木)、密花苧麻、台灣蘆竹、毛蓮菜(地膽草)、扛香藤、鐵芒萁、火炭母草、倒地蜈蚣、九節木、馬纓丹、三角葉西番蓮、藿香薊、象草(外來種)等。
(3) 灌木小樹帶:包含陽性的大灌木與小喬木,羅氏鹽膚木、桂竹、山棕、九節木、台灣山桂花、水雞油、小葉桑、水麻、羅氏鹽膚木、江某、杜英、短柄卵果蕨、小梗木薑子、石斑木、月桃、蔓荊、埔姜、杜虹花、小構樹、苧麻、銀合歡(外來種)等。
(4) 先鋒樹木帶:自然河流水岸經常有崩塌裸露邊坡,很快會有先鋒植物進駐,創造條件後才有更穩定的演替樹木取代。先鋒植物生長快速,偏好開闊地與日照,但是樹性不很強壯。譬如野桐、血桐、構樹、山黃麻、白匏子、水柳、羅氏鹽膚木、九芎等。
(5) 穩定大樹帶:先鋒樹種後側,或是經過先鋒樹種土壤改良、禪位演替,逐漸替換成陽性樹種。這些植物比先鋒樹木強壯,生長快速,木質鬆軟,提供許多昆蟲棲息及食物來源。常見到下列植物:台灣櫸、青剛櫟、朴樹、茄苳、苦楝、黃槿、烏桕、白雞油、大葉楠、無患子、杜英等。林下層植物伴隨生長:姑婆芋、月桃、菝契、柚葉藤、毬蘭、筆筒樹、觀音座蓮、卷柏、山蘇、伏石蕨等
距離河流較遠的內陸森林區大多為陰性植物,樹形高大,生長緩慢,木質細密,又稱硬木,例如樟樹、楠木、樹杞、殼斗科植物、紅繪、扁柏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淡水魚類

湍瀨與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