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昆蟲




水生昆蟲
水生昆蟲為佔了河流無脊索動物的重要角色,構成微小動物食物網。凡生活史中之某一時期,或全部生活史均在水中完成之昆蟲,稱為水棲昆蟲或水生昆蟲。水生昆蟲,常見的種類有以下九個目:
(1)積翅目昆蟲:主要為石蠅,稚蟲及若蟲都生活在溪流乾淨水域,生命期1-4年,捕食水中蚊類幼蟲或細碎有機物。羽化後的成蟲,體長僅約15公分,生活於陸域,不吃東西,生命期僅數周。
(2)蜉蝣目昆蟲:蜉蝣是最古老原始的有翅昆蟲,種類很多。不同科的稚蟲外型變異很大,有扁平型、圓柱型和修長型,同樣有棲息於靜水和流水,不同水質有不同種類出現。稚蟲特徵為胸部分節狀況不明顯,具葉狀側腹鰓,有兩根尾毛,有些有一根中央尾絲。蜉蝣幼蟲生命期13年,羽化的成蟲生命期僅12天,於每年春夏時節數千隻蜉蝣同時婚飛交配後死亡,成為許多昆蟲與魚類的食物。
(a)扁蜉蝣幼蟲生活於未受污染之溪流,刮食石頭上的附著藻類。
(b)小裳蜉蝣雙尾小蜉蝣生活於輕度污染之丘陵河段,吃藻類、有機物、也吃小蟲。
(c)姬蜉蝣幼蟲生活於中度汙染的中下游河段。棲息於細砂底泥上,濾食矽藻及腐敗有機物。
(3)蜻蛉目昆蟲:包括蜻蜓豆娘,幼蟲名為水蠆,利用下唇所特化之面具狀結構之捕食器捕食其他水生昆蟲,同樣有棲息於靜水和流水,不同水質亦有不同種類出現。豆娘水蠆特徵為體型較細長,腹末具三片尾鰓。蜻蜓體型較粗狀,無尾鰓,利用直腸鰓呼吸。
(4)毛翅目昆蟲:石蠶蛾幼蟲如蠶,成蟲如蛾,是蝴蝶、飛蛾的近親。幼蟲體型多為蠕蟲狀,生命期57年,羽化的成蟲生命期兩周。幼蟲身體大多柔軟,胸部背板骨化,腹部腹面具枝狀氣管鰓。棲息於靜水和流水,棲息大石塊的底面,分泌絲液包覆砂石或有機物碎屑如同蛹巢,並濾取水流中的植物碎屑或有機物為食,不同水質有不同種類出現。長鬚石蠶、流石蠶、網紋石蠶,棲息在乾淨無污染的溪流,只攝食藻類;網石蠶、縞石蠶,棲息在輕度污染的溪流,或結網捕蟲
(5)雙翅目昆蟲:生活於溪流中的主要為搖蚊、蚊,有卵、幼蟲(紅蟲)、蛹、羽化成蟲4階段變態。搖蚊的幼蟲為紅絲蟲,體內有血紅素,大多出現於流速緩慢的底層污泥中,吸食碎屑,如有機物微粒和水藻。成蟲特徵為胸節上無分節的足,頸部幾丁質化,其他體節大多為膜質,不會叮咬人。蚊的幼蟲為孓孑,倒掛於很緩慢的污染河段水面下。
(6)廣翅目昆蟲:生活於溪流中的主要為石蛉,幼蟲又稱水蜈蚣,腹部各節的兩側有絲狀突起物和鰓,體長約37公分,沒有長條尾巴。口器發達,以捕食水中昆蟲或其他動物為生,頗為活潑。
(7)水生半翅目昆蟲:
(a)紅娘華,成蟲體長34公分,有翅膀,能飛行。兩肢前足很大如天牛,掠食小動物(蝌蚪、小魚蝦);尾勾有兩條呼吸管。
(b)負樁(負子蟲),成蟲體長約1.5公分,棲息水中,以腹部的氣孔呼吸,由於體側密生細毛,形成空氣膜提供呼吸,也會浮出水面以短小呼吸管進行呼吸。棲息於緩慢水域,肉食性,以孑孓、水蠆、小魚、小蝦、小蝌蚪為食。雌蟲產卵於雄蟲體背,並分泌膠質黏附卵塊,雄蟲負背卵塊至孵化,約2周孵化近百隻幼蟲。
(c)水黽,棲息於水面上的昆蟲,成蟲體長約1公分,長腳端有細絨毛,以4枝長腳滑行於水面,在水面上每秒鐘可滑行100倍身體長度的距離。另外2枝前肢,捕食小昆蟲獵物。複眼很發達,只有翅膀完全發育的成蟲才能夠飛。
(8)水生鞘翅目昆蟲:
(a)龍蝨成蟲呈長卵流線形,背面拱起,後足扁平剛毛發達。觸角為絲狀在翅鞘下形成氣腔,進行呼吸的時候空氣泡的氧氣會被消耗,而釋出的二氧化碳及氮,必須經常回到水面補充新鮮空氣。蝨掠食水生昆蟲,生命期約12年。
(b)牙蟲體型很小不到0.5公分,型態類似蝨,棲息在淺水域的石縫中,只攝食植物。
(c)扁泥蟲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幼蟲期生活於上游乾淨的溪流,刮食藻類為食,體型扁圓或橢圓,狀似銅錢,故有「水錢」之稱。成蟲長約0.6公分,如黑褐色小瓢蟲生活在溪流附近,遭遇騷擾,會振翅飛離。
(9)水生鱗翅目昆蟲:主要為水螟蛾,幼蟲長的像毛毛蟲,大多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水域,只有部分種類有氣管鰓,可長期棲息於水下。幼蟲生命期約1年,成蟲僅存活十餘天。水螟蛾幼蟲可能寄生於葉片或自行造巢,啃食水生植物(滿江紅、青萍,槐葉蘋及水蘊草、睡蓮等)、藻類、苔蘚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濱水植物帶

湍瀨與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