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景觀影響分析
視覺景觀影響分析(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
永續社 Dr. Lin YeuChuang
第1章 開發與視覺景觀概論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and Visual Landscape
1.1 視覺景觀的定義與構成要素 Definition and Components of Visual
Landscape
1.1.1 視覺景觀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Visual Landscape
1.1.2 構成要素:地形、植生與建築 Elements: Topography, Vegetation, and Architecture
1.1.3 景觀層級與空間尺度 Landscape Hierarchy and Spatial Scale
1.2 開發行為的類型與特性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Activities
1.2.1 土地利用與開發壓力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 Pressure
1.2.2 開發類型分類法 Class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Types
1.2.3 不同開發對景觀的潛在影響 Potential Landscape Impact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s
1.3 開發與景觀衝突之歷史背景 Historical Context of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Conflicts
1.3.1 工業化與都市擴張的視覺變遷 Visual Changes from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 Sprawl
1.3.2 綠色運動與景觀保育興起 Green Movements and Landscape Conservation
1.3.3 公共空間意識與景觀權 Public Space Consciousness and Landscape Rights
1.4 為何需要視覺景觀影響分析 Why Conduct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1.4.1 開發決策中的視覺爭議 Visual Controversies in Development Decisions
1.4.2 景觀價值與居民認同 Landscape Values and Local Identity
1.4.3 法規要求與環評連動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EIA Linkages
第2章 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理論基礎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VIA
2.1 景觀美學與視覺心理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Visual
Perception
2.1.1 美感判斷理論簡介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Judgment Theories
2.1.2 空間深度與透視效果 Spatial Depth and Perspective Effects
2.1.3 顏色、紋理與視覺吸引力 Color, Texture and Visual Appeal
2.2 景觀偏好理論與量化研究 Theories of Landscape Preference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2.2.1 環境偏好理論演進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 Theories
2.2.2 實驗設計與量表方法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Scaling Methods
2.2.3 偏好研究在VIA中的應用 Application of Preference Studies in VIA
2.3 環境行為學與閱視者角色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the Role
of Viewers
2.3.1 行為地景觀與感知模式 Behavioral Landscapes and Perception Patterns
2.3.2 閱視者類型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Viewer Types
2.3.3 不同閱視者之視覺感受差異 Viewer Experience and Visual Sensitivity Differences
2.4 公眾參與與社會接受度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cceptability
2.4.1 參與式規劃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Planning
2.4.2 公眾參與工具與方法 Tools and Methods for Public Involvement
2.4.3 社會接受度指標與案例 Indicators and Cases of Social Acceptability
第3章 視覺影響評估流程 VIA Process and Workflow
3.1 景觀基礎調查 Baseline Landscape Survey
3.1.1 現地調查與文獻蒐集 Field Surveys and Literature Review
3.1.2 景觀單元界定原則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Unit Delimitation
3.1.3 攝影紀錄與目視觀察技法 Photography and Visual Observation Techniques
3.2 開發方案界定 Definition of Development Proposal
3.2.1 方案範疇與空間配置 Scope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3.2.2 開發要素:高度、體量與材質 Key Elements: Height, Mass, and Materials
3.2.3 不同方案的視覺影響對照 Visual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Proposals
3.3 可視區域分析(Viewshed & ZVI) Viewshed and Zone of Visual
Influence Analysis
3.3.1 GIS 操作流程 GIS Workflow
3.3.2 關鍵觀景點選定 Selection of Key Viewpoints
3.3.3 可見區熱點與遮蔽區辨識 Identification of Hotspots and Obstruction Zones
3.4 敏感度與變化幅度評估 Assessment of Sensitivity and
Magnitude of Change
3.4.1 景觀敏感度因子設定 Sensitivity Factor Definitions
3.4.2 變化幅度判準與尺度 Criteria and Scale of Magnitude of Change
3.4.3 矩陣交叉評估法 Cross-matrix Evaluation Method
3.5 視覺影響等級判定 Visual Impact Rating
3.5.1 評估模型與等級標準 Rating Models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3.5.2 圖示化表達方式 Graphical Presentation Techniques
3.5.3 不確定性處理與專家判斷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and Expert Judgment
3.6 緩解與替代方案研擬 Mitigation and Alternatives
3.6.1 視覺緩解設計策略 Visual Mitigation Design Strategies
3.6.2 替代方案發展原則 Principles of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3.6.3 整體景觀整合手法 Techniques for Landscape Integration
第4章 分析方法與技術工具 Methods and Technical Tools
4.1 GIS 在視覺分析中的應用 GIS Applications in Visual Analysis
4.1.1 地形數據與可視範圍運算 Terrain Data and Visibility Calculation
4.1.2 建物模型整合與參數設置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Models and Parameter Setting
4.1.3 分析成果視覺化呈現 Visualization of Analytical Results
4.2 3D 模型與景觀模擬技術 3D Modeling and Landscape Simulation Techniques
4.2.1 三維建模工具比較 Comparison of 3D Modeling Tools
4.2.2 現場實況與模擬結合 Integration of Real Scenes and Models
4.2.3 時間序列與光影模擬 Temporal and Lighting Simulation
4.3 照片蒙太奇與虛擬實境 Photomontage and Virtual Reality
4.3.1 蒙太奇構圖原則與範例 Principles and Examples of Photomontage
4.3.2 VR/AR 技術應用概述 Applications of VR/AR in VIA
4.3.3 沉浸式景觀評估實作 Immersive Landscape Assessment Practices
4.4 感知調查與視覺偏好實驗 Perceptual Surveys and Visual Preference Studies
4.4.1 偏好問卷設計準則 Guidelines for Visual Preference Surveys
4.4.2 實驗場景設計與執行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Experimental Scenes
4.4.3 資料統計分析方法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4.5 多準則評估與加權分析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Weighted Analysis
4.5.1 評估構面與權重設定 Setting of Criteria and Weighting
4.5.2 AHP 與 MCA 方法介紹
Introduction to AHP and MCA Methods
4.5.3 評估結果整合圖像化 Visual Integration of Evaluation Outcomes
第5章 景觀敏感度評估實務 Landscape Sensitivity Assessment in Practice
5.1 景觀區類與視覺焦點分類 Landscape Unit and Visual Focus Classification
5.1.1 區域景觀單元界定法 Delimitation of Regional Landscape Units
5.1.2 焦點地物辨識技術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Visual Focal Points
5.1.3 景觀特色屬性編碼 Coding of Landscape Feature Attributes
5.2 評估指標選擇與加權方式 Indicator Selection and Weighting Methods
5.2.1 自然與人文因子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5.2.2 指標量測方法與範圍 Indicator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Scales
5.2.3 權重決定程序與參與方式 Weighting Processes and Participatory Input
5.3 敏感度地圖繪製 Sensitivity Mapping
5.3.1 數值化敏感度模型 Numerical Sensitivity Models
5.3.2 區域分級與地圖輸出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Map Outputs
5.3.3 應用於規劃分區與限制建議 Applications in Zoning and Planning Restrictions
5.4 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分析 Assessment of Special and Heritage Landscapes
5.4.1 視覺保護區界定 Visual Protection Area Delineation
5.4.2 歷史地景與文化標誌 Historic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Symbols
5.4.3 傳統聚落視覺敏感分析 Visual Sensitivity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第6章 開發案例解析與實務應用 Case Stud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6.1 交通基礎建設視覺影響 Visual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6.1.1 高速公路與高架橋梁 Highways and Elevated Bridges
6.1.2 軌道建設與車站設施 Railways and Station Facilities
6.1.3 機場與周邊景觀調整 Airports and Surrounding Landscape Adjustments
6.2 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評估 Energy Projects and Elevated Structures
6.2.1 風力發電與塔柱視覺衝擊 Wind Turbines and Tower Visibility
6.2.2 太陽能場與視覺整合策略 Solar Farms and Visual Integration
6.2.3 電塔與輸電線視覺干擾 Power Lines and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6.3 城鄉住宅開發與景觀整合 Urban and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6.3.1 城市更新與景觀保存 Urban Renewal and Landscape Preservation
6.3.2 鄉村聚落開發案例分析 Rural Settlement Development Cases
6.3.3 景觀協調之建築設計指引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6.4 景觀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6.4.1 利害關係人識別與分析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6.4.2 矛盾情境中的視覺模擬應用 Visual Simulation in Conflict Scenarios
6.4.3 溝通平台與公眾參與策略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第7章 政策制度與國際準則 Policies,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7.1 各國視覺影響評估制度比較 Comparative Systems of VIA in Different Countries
7.1.1 英國、歐盟之制度架構 UK and EU Frameworks
7.1.2 美國與加拿大應用實務 Practices in the US and Canada
7.1.3 澳洲與紐西蘭評估體系 Assessment System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7.1.4 日本與台灣評估體系 Assessment Systems in Japan and Taiwan
7.2 英國 LVIA 指南內容架構 Outline of the UK LVIA Guidelines
7.2.1 LVIA 原則與核心概念 LVIA Principles and Core Concepts
7.2.2 景觀與視覺雙軸評估方法 Dual-track Landscape and Visual Assessment
7.2.3 案例中之應用解析 Applications in Case Examples
7.3 美國 BLM 評估流程概述 VIA Process of the US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7.3.1 BLM 的景觀等級分類系統 BLM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7.3.2 VIA 評估步驟與資料準備 VIA Process and Data Requirements
7.3.3 公共參與與視覺模擬應用 Public Involvement and Visual Simulation
7.3 日本與台灣評估流程概述 VIA Process of the Japan and Taiwan
7.5 VIA 與其他環境評估之關聯 Integration of VIA with Oth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7.4.1 與環境影響評估EIA之整合
Integr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7.4.2 與生態、文化、社會影響之關聯 Links to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Assessments
第一章 開發行為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引言
隨著全球化與城鄉發展的加速,各類工程開發行為對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影響日益顯著。景觀不僅是地理空間的物理呈現,更是承載文化、歷史、生態與社會價值的複合體。開發行為所引起的景觀變遷,尤其是視覺層面的衝擊,已成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視覺景觀影響評估(Visual Landscape Impact Assessment, VLIA),旨在科學、系統地預測、分析與評估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品質可能造成的改變,並提出減輕或補償措施,以期在經濟發展與景觀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本研究將深入探討視覺景觀的定義與構成要素、開發行為的類型與特性、開發行為與景觀衝突的歷史背景,以及為何工程開發需要進行視覺景觀影響分析,旨在為相關領域的決策者、規劃者與研究人員提供全面的理論框架與實踐參考。
1.1 視覺景觀的定義與構成要素
1.1.1 視覺景觀的基本概念
視覺景觀(Visual Landscape)是人類透過視覺感知所獲得的環境體驗,它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客觀存在,更是觀看者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個概念超越了單純的「風景」或「景色」,強調了人類感知在景觀構成中的核心作用。從學術角度來看,視覺景觀可以被定義為「由自然與人為元素共同構成,並在特定視點下被觀察者所感知和詮釋的空間範圍」[1]。它包含了景觀的形態、色彩、紋理、光影、空間組織以及其所傳達的氛圍和意義。
視覺景觀的感知是動態且主觀的。觀看者的背景、文化、經驗、情緒以及觀察時的光線、天氣、季節等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其對同一景觀的感知和評價。例如,一片原始森林對於生態學家而言可能代表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而對於藝術家而言則可能激發其對光影變化的創作靈感,對於當地居民而言則可能承載著世代相傳的記憶與情感。因此,理解視覺景觀,需要同時考量其客觀的物理屬性與主觀的感知層面。
在西方學術界,視覺景觀的概念發展歷程悠久。早在18世紀,美學家就開始探討自然景觀的美學價值。20世紀中葉,隨著環境意識的興起,景觀研究逐漸從單純的藝術欣賞轉向科學分析,特別是將景觀視為一種資源進行管理和保護。美國林務局(U.S. Forest
Service)在1970年代提出的「景觀管理系統」(Landscape
Management System, LMS)[2]中,就明確將視覺資源管理納入其中,強調對景觀視覺品質的評估與維護。英國的「景觀特性評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3]也將視覺景觀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識別和描述不同景觀區域的獨特視覺特徵。這些理論與實踐都強調了視覺景觀作為一種複合性資源,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生態功能,更在於其對人類視覺體驗和心理福祉的影響。
視覺景觀的感知過程涉及多個層次。首先是物理層次,即景觀的客觀物理構成,如地形、植被、水體、建築等。其次是視覺層次,即這些物理元素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圖像,包括景觀的線條、形狀、色彩、紋理、尺度、空間深度等視覺要素。最後是認知與情感層次,即觀看者對這些視覺信息的解讀、聯想、評價,以及由此產生情緒反應和意義建構。一個成功的視覺景觀,能夠在這些層次之間建立和諧的連結,引導觀看者產生積極的感知體驗。
1.1.2 構成要素:地形、植生與建築
視覺景觀是由多種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複雜系統。其中,地形、植生與建築是構成視覺景觀最為核心且基礎的三大要素,它們共同塑造了景觀的骨架、肌理與表情。
1.1.2.1 地形
(Topography)
地形是景觀的基底,它決定了景觀的整體骨架和空間格局。地形的起伏、坡度、高程變化以及水系的切割,共同形成了景觀的線條、形狀和空間層次感。例如,山脈的雄偉、丘陵的柔和、平原的開闊、峽谷的深邃,都賦予了景觀獨特的視覺特徵。地形不僅影響了視線的通達性、景觀的視野範圍,也制約了植被的生長分佈和建築的佈局方式。在視覺感知中,地形的變化能夠創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和視覺焦點,引導觀看者的視線,並影響其對景觀尺度的判斷。例如,在起伏的山地景觀中,視線會隨著山脊線的延伸而移動,形成動態的視覺體驗;而在平坦的景觀中,則可能呈現出廣闊而深遠的空間感。地形的獨特性,如地質構造形成的奇特地貌,往往成為景觀的標誌性元素,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和辨識度。
1.1.2.2 植生
(Vegetation)
植生是景觀的肌理與色彩,它為景觀提供了豐富的層次、質感和季節變化。植被的種類、密度、高度、色彩以及其群落結構,共同塑造了景觀的視覺形象。例如,森林的鬱鬱蔥蔥、草原的廣袤無垠、濕地的水草豐美、農田的四季更迭,都為景觀增添了生機與活力。植生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如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提供棲息地,同時也是視覺景觀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在視覺感知中,植被可以作為前景、中景或背景,引導視線、框定視野、遮蔽或顯露景觀元素。其色彩的季節性變化(如春天的嫩綠、秋天的金黃)和形態的豐富性(如喬木的挺拔、灌木的圓潤、草本的細膩),都極大地豐富了景觀的視覺表現力。此外,植被的配置方式,如線狀的行道樹、塊狀的林地、點狀的孤樹,也能創造出不同的空間感受和視覺節奏。
1.1.2.3 建築
(Architecture)
建築是景觀的人文印記,它反映了人類的活動、文化和技術水平。建築的形態、尺度、材質、色彩、風格以及其在景觀中的佈局,共同構成了景觀的人文特徵。從歷史建築的古樸典雅到現代建築的簡潔流線,從鄉村聚落的錯落有致到城市天際線的宏偉壯觀,建築在視覺景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建築不僅是功能性的空間載體,更是重要的視覺元素,它與地形、植生共同塑造了景觀的整體風貌。在視覺感知中,建築可以作為景觀的視覺焦點、界定空間的邊界、提供視覺的引導。其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性,以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都直接影響著景觀的整體美質。例如,與自然地形完美融合的建築,能夠提升景觀的和諧感;而突兀、不協調的建築,則可能破壞景觀的整體美感。
這三大要素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地形為植生和建築提供了載體和背景;植生柔化了地形的線條,為建築提供了綠色基底;建築則在地形和植生之間建立起人為的秩序和文化符號。它們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是構成高品質視覺景觀的關鍵。
1.1.3 景觀層級與空間尺度
視覺景觀的感知並非單一尺度下的體驗,而是存在著多個層級和空間尺度。理解這些層級與尺度,對於全面評估景觀美質及其對開發行為的響應至關重要。一般而言,景觀層級可以從宏觀、中觀到微觀進行劃分,每個層級對應著不同的空間尺度和視覺感知特點。
1.1.3.1 宏觀尺度
(Macro Scale)
宏觀尺度景觀通常指廣闊的區域性或國家級景觀,其空間範圍可達數十至數百平方公里。在這個尺度下,觀看者主要感知的是景觀的整體格局、主要地形特徵、大型水系、廣闊的植被類型分佈以及主要城鎮聚落的輪廓。例如,從高空俯瞰的山脈連綿、大河奔流、森林廣布、城市群的燈火輝煌等。在宏觀尺度下,景觀的視覺特性主要體現在其整體性、完整性、代表性和獨特性。評估時,關注的重點是開發行為是否會破壞區域景觀的整體風貌、重要的生態廊道或文化景觀軸線。例如,大型風力發電場、高壓輸電線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其視覺影響往往首先體現在宏觀尺度上,改變了區域景觀的整體天際線和空間結構。
1.1.3.2 中觀尺度
(Meso Scale)
中觀尺度景觀介於宏觀與微觀之間,通常指地方性或區域性的景觀單元,其空間範圍可能在數平方公里到數十平方公里之間。在這個尺度下,觀看者能夠感知到更為具體的景觀元素組合,如特定的山谷、湖泊、農田、村落、城鎮邊緣區、主要交通廊道等。此時,景觀的視覺特性開始體現出多樣性、和諧性、可讀性和完整性。評估時,需要考慮開發項目對特定景觀單元內部構成的影響,例如,新的建築群是否與周圍的自然地形和既有建築風格協調,是否會遮擋重要的視線通廊,或者改變了地方景觀的特性。例如,一個大型住宅區的開發,其視覺影響主要體現在中觀尺度上,影響了周邊社區的景觀風貌和居民的日常視覺體驗。
1.1.3.3 微觀尺度
(Micro Scale)
微觀尺度景觀指人體活動範圍內的局部景觀,其空間範圍通常在數十米到數百米之間。在這個尺度下,觀看者能夠感知到景觀的細節、材質、色彩、紋理以及人與景觀元素的互動。例如,公園內的小徑、廣場上的鋪裝、建築立面的細部、花草樹木的形態、街道傢俱的設計等。在微觀尺度下,景觀的視覺特性主要體現在其細節品質、舒適性、親切感和感知品質。評估時,關注的重點是開發項目對人行尺度下景觀細節的影響,例如,新的建築外牆材質是否與周圍環境協調,新的鋪裝設計是否舒適宜人,新的景觀小品是否具有藝術性和功能性。例如,一個商業街區的改造,其視覺影響主要體現在微觀尺度上,直接影響了行人的視覺體驗和空間感受。
理解景觀的層級與空間尺度,對於視覺景觀影響評估至關重要。不同尺度的開發行為,其視覺影響的範圍和性質也不同。宏觀尺度的開發可能影響區域景觀格局,中觀尺度的開發可能改變地方景觀特性,而微觀尺度的開發則直接影響人的日常視覺體驗。因此,在進行視覺景觀影響評估時,需要針對不同層級的景觀,採用相應的評估方法和技術,確保評估的全面性和精確性。同時,也應認識到,不同層級的景觀之間存在著相互嵌套和影響的關係,微觀尺度的累積效應可能最終導致宏觀尺度的景觀變遷,這在評估中也應予以充分考慮。
[1] Smardon, R.
C. (1986). Foundations for visual project analysis. In R. C. Smardon, J. F.
Palmer, & J. P. Felleman (Eds.), Foundations for visual project analysis
(pp. 1-10). John Wiley & Sons. [2]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1974). National Forest Landscape Management, Volume 2, Chapter 1: The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Agriculture Handbook No. 46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3] The Landscape Institute &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2013).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GLVIA3) (3rd ed.). Routledge.
1.2 開發行為的類型與特性
開發行為是指人類為滿足自身需求,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利用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通常涉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建築物的興建、基礎設施的鋪設等,其目的可能是為了居住、生產、交通、能源獲取或遊憩等。不同類型的開發行為,其規模、強度、持續時間以及對景觀的潛在影響也各不相同。理解開發行為的類型與特性,是進行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基礎,有助於精確識別潛在的視覺衝擊源。
1.2.1 土地利用與開發壓力
土地利用是人類活動在地理空間上的直接體現,也是開發行為對景觀產生影響的根本原因。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導致土地利用方式發生劇烈變化,進而產生巨大的開發壓力。這種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地轉用: 傳統農業景觀(如稻田、果園)被轉變為住宅區、工業區或商業區。這種轉變不僅改變了土地的生產功能,也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田園風光,引入了大量人工構築物和硬質鋪面,導致景觀的自然性、多樣性和完整性下降。
2.林地與濕地侵佔: 森林、濕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自然景觀,因開發需求而被砍伐、填埋。這不僅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也導致景觀的原始風貌喪失,生物多樣性減少,視覺上呈現出破碎化和人工化的特徵。
3.海岸線與水域改造: 沿海地區的開發(如港口建設、填海造地、觀光設施)和內陸水域的改造(如水庫興建、河道渠化),直接改變了水陸交界的自然形態,破壞了原有的海岸線或河岸景觀,引入了大型人工結構物,影響了景觀的自然性和和諧性。
4.礦產資源開發: 露天礦場、採石場等礦產資源開發活動,會對地表形態造成大規模破壞,形成裸露的岩石、巨大的坑洞和廢棄物堆積,對周圍景觀產生嚴重的視覺疤痕,難以恢復。
5.基礎設施擴張: 道路、鐵路、機場、輸電線路、通訊塔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雖然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便利,但其線狀或點狀分佈的特性,往往會切割景觀、破壞連續性,並在視覺上形成突兀的人工元素,尤其是在自然或鄉村景觀中。
開發壓力不僅改變了土地的物理屬性,也改變了景觀的社會屬性。例如,城鎮化進程中,大量鄉村景觀被城市景觀取代,導致景觀同質化問題日益突出,地方特色逐漸喪失。這種土地利用的轉變和開發壓力的增加,使得視覺景觀影響評估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以期在開發與保護之間尋求平衡。
1.2.2 開發類型分類法
開發行為的類型多種多樣,為便於分析其對景觀的影響,通常會依據其性質、規模、功能和空間分佈等特徵進行分類。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開發類型分類方式:
1.依功能分類:
•居住開發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包括獨立住宅、集合住宅、公寓大樓等。其視覺影響主要體現在建築密度、高度、風格、色彩以及對原有地形和植被的改變。
•商業開發 (Commercial
Development): 包括購物中心、辦公大樓、旅館等。其特點是建築體量大、立面設計多樣、夜間照明強烈,對城市天際線和街道景觀影響顯著。
•工業開發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包括工廠、倉儲、能源設施等。其視覺特徵通常是大型廠房、煙囪、儲罐、管線等,可能產生視覺污染(如煙霧、廢氣排放)和景觀破碎化。
•交通基礎設施開發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包括公路、鐵路、橋樑、隧道、機場、港口等。其視覺影響主要體現在線狀切割、大型構築物(如高架橋、跨海大橋)對景觀的穿透和改變。
•能源設施開發 (Energy Facility
Development): 包括發電廠(火力、核能、水力、風力、太陽能)、輸電線路、變電站等。這些設施往往規模巨大,對自然景觀的視覺衝擊較大,特別是風力發電場的風機群和太陽能電站的大面積板陣。
•遊憩與觀光開發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包括主題公園、度假村、高爾夫球場、滑雪場等。這類開發可能涉及大規模的土地平整、人工景觀的營造,以及大量遊客活動對景觀的壓力。
•公共設施開發 (Public
Facilities Development): 包括學校、醫院、政府機關、垃圾處理廠等。其視覺影響因功能和設計而異,但通常需要考慮其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
2.依規模分類:
•小型開發: 如單棟住宅、小型商業店鋪改造。其視覺影響通常局限於局部範圍。
•中型開發: 如住宅社區、小型工業園區。其視覺影響範圍擴大,可能影響周邊街區或村落的景觀。
•大型開發: 如新市鎮建設、大型交通樞紐、跨區域能源項目。其視覺影響可能波及廣闊的區域,甚至改變區域景觀格局。
3.依空間分佈分類:
•點狀開發: 如單一建築、通訊塔。其視覺影響主要集中在特定點位。
•線狀開發: 如道路、輸電線路。其視覺影響呈帶狀分佈,可能切割景觀。
•面狀開發: 如大型住宅區、工業園區、農田轉用。其視覺影響呈面狀擴散,對原有景觀的替代性強。
這些分類有助於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中,針對不同類型的開發行為,採用更具針對性的評估方法和關注點。
1.2.3 不同開發對景觀的潛在影響
不同類型的開發行為對景觀會產生多樣化的潛在影響,這些影響既可以是直接的、顯而易見的,也可能是間接的、累積的。以下將從幾個主要方面闡述這些潛在影響:
1.對地形地貌的改變:
•挖填方工程: 大規模的土方工程(如山體開挖、填海造地、平整土地)會徹底改變原有的自然地形,形成人工邊坡、平台或水體,破壞地表的自然紋理和連續性。例如,高速公路穿越山區時的深挖高填,會形成巨大的切坡和填方,對山體景觀造成永久性疤痕。
•水系改造: 河流的渠化、水庫的興建、海岸線的硬化,會改變水體的自然形態、流動模式和水陸交界帶的生態景觀,影響水體的自然美感和生態功能。
2.對植被生態的影響:
•植被破壞與移除: 開發行為直接導致原有植被的砍伐、移除,特別是原生林地、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破壞,會減少生物多樣性,降低景觀的自然性和生態價值。例如,城市擴張導致的農田和林地被建築物取代。
•植被類型改變: 引入非原生植物或單一樹種,改變了原有植被群落的結構和多樣性,可能導致景觀同質化,並影響生態平衡。
3.對建築與人工構築物的影響:
•建築物引入: 新建建築物的形態、尺度、色彩、材質和風格若與周圍環境不協調,會顯得突兀,破壞景觀的和諧性。例如,在歷史街區中引入現代高層建築,可能破壞原有的歷史風貌和天際線。
•基礎設施的視覺衝擊: 大型交通設施(如高架橋、橋樑)、能源設施(如風機、輸電塔)因其巨大的體量和線狀分佈,可能對自然或鄉村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切割和壓迫感。例如,風力發電場的風機群在山脊線上形成的人工垂直元素,會改變山體的自然輪廓。
•夜間照明與光污染: 商業開發、交通設施等產生的過度夜間照明,不僅會造成光污染,影響天文觀測和生態環境,也會改變景觀的夜間視覺品質,使其失去原有的寧靜和神秘感。
4.對景觀空間與視線的影響:
•視線遮擋: 高大建築物或構築物的興建,可能遮擋重要的景觀視線通廊,阻礙觀看者欣賞遠處的自然美景或地標建築。例如,海濱高層建築遮擋了居民的觀海視線。
•空間壓迫感: 過於密集或高大的建築群,可能在視覺上形成壓迫感,使人感到空間狹窄、閉塞。
•景觀破碎化: 線狀開發(如道路)或面狀開發(如大型工業區)會將原有連續的景觀分割成零散的斑塊,破壞景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影響生態廊道。
5.對景觀感知與文化意義的影響:
•感知品質下降: 開發行為可能導致景觀的寧靜感、原始感、歷史感等感知品質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喧囂、人工化、同質化的感受。
•地方特色喪失: 大規模的標準化開發模式,可能導致不同地域的景觀趨於雷同,喪失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認同。例如,全球連鎖商店的統一外觀,使得不同城市的商業街景觀缺乏個性。
•歷史文化意義的削弱: 開發行為若破壞歷史文化遺址或其周邊環境,會削弱景觀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意義。
總之,開發行為對景觀的潛在影響是多方面的,涉及物理形態、生態功能、視覺美感和文化意義等多個層面。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任務,正是要系統地識別、分析和預測這些潛在影響,為景觀的永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3 開發行為與景觀衝突之歷史背景
開發行為對景觀的影響並非現代社會獨有的現象,人類對環境的改造自古有之。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長,開發的規模、速度和強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導致開發行為與景觀保護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理解這一歷史背景,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必要性及其在當代環境治理中的地位。
1.3.1 工業化與都市擴張的視覺變遷
工業革命(約18世紀末至19世紀)標誌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這一時期,蒸汽機、鐵路、工廠等新技術和新設施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鄉村景觀。工廠煙囪林立、煤煙瀰漫,河流被污染,大量農田被轉為工業用地和工人居住區。城市的快速擴張伴隨著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導致城市景觀日益擁擠、混亂,缺乏規劃。例如,19世紀的英國工業城市,其景觀特徵是密集的貧民窟、缺乏綠地的街道以及被污染的空氣和水體,這些都對居民的視覺環境和生活品質造成了嚴重影響 [4]。
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後,全球範圍內的都市化進程加速,伴隨著郊區化(Suburbanization)和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現象。汽車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網的建設,使得城市向外無限擴張,吞噬了周邊的農田、森林和自然景觀。標準化的住宅區、商業綜合體和大型購物中心取代了原有的地方特色景觀,導致景觀同質化問題日益突出。例如,美國在20世紀中後期經歷了大規模的郊區蔓延,導致城市邊緣地帶的景觀破碎化,自然生態系統被分割,同時也產生了交通擁堵、能源消耗增加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5]。
在這一時期,景觀的視覺變遷主要體現在:
•自然景觀的侵蝕與破碎化: 大量自然土地被開發為人造空間,原有的生態系統被分割,生物棲息地減少。
•人工構築物的增多與巨型化: 工廠、高樓、高速公路、橋樑等大型人工結構物在景觀中佔據主導地位,改變了原有的天際線和空間尺度。
•景觀同質化: 由於標準化的開發模式和建築風格,不同地域的景觀趨於雷同,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樣性逐漸喪失。
•視覺污染: 廣告牌、電線桿、垃圾堆積、光污染等非協調元素充斥景觀,降低了視覺品質。
這些視覺變遷不僅影響了景觀的美學價值,也對人類的心理健康和文化認同產生了負面影響。人們開始意識到,無序的開發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也損害了人類賴以生存和感知的美好家園。
1.3.2 綠色運動與景觀保育興起
面對工業化和都市擴張帶來的環境問題,20世紀中葉開始,全球範圍內興起了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即「綠色運動」。這場運動最初關注空氣、水污染和資源枯竭等問題,隨後逐漸擴展到對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保護。景觀保育(Landscape
Conservation)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在美國,雷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6]於1962年出版,揭示了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喚醒了公眾的環境意識。隨後,一系列環境立法相繼出台,如1969年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NEPA)[7],該法案首次將「視覺資源」納入環境影響評估的範疇,要求聯邦機構在決策過程中考慮其行為對視覺環境的影響。這為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礎。
在歐洲,景觀保育的歷史更為悠久,但20世紀後半葉也經歷了從自然保護到景觀保護的轉變。例如,歐洲理事會於2000年通過的《歐洲景觀公約》(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8],明確將景觀定義為「任何地區,其特徵是自然和/或人類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並強調景觀的普遍價值,呼籲成員國將景觀保護、管理和規劃納入公共政策。這份公約的簽署,標誌著景觀保護從單純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擴展到對日常景觀和受損景觀的關注,並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
綠色運動和景觀保育的興起,使得景觀不再被視為僅供觀賞的背景,而是被認識到其具有生態、文化、社會和經濟等多重價值。這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開發行為與景觀之間的關係,從被動的修復轉向主動的預防和規劃,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也因此成為重要的工具。
1.3.3 公共空間意識與景觀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公民意識的覺醒,人們對公共空間的價值和自身「景觀權」(Landscape Rights)的認識日益提高。公共空間不僅是城市生活的舞台,更是社會互動、文化交流和公民參與的重要場所。其視覺品質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形象。
「景觀權」的概念雖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但它反映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訴求,即公民有權享有高品質的視覺環境,並參與影響其景觀的決策過程。這種權利意識的興起,與以下幾個方面密切相關:
•生活品質的提升: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再僅限於物質層面,對環境美學和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增強。優質的景觀被視為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民參與的深化: 民主化進程的推進,使得公民有更多機會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在景觀規劃和開發項目中,公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利益表達者。他們要求對影響自身視覺環境的開發行為擁有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
•景觀作為公共財: 景觀被越來越多地視為一種公共財(Public Good),其價值不應僅由少數人或開發商決定,而應由全社會共同維護和享有。任何對景觀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廣大公眾的利益。
•地方認同與文化傳承: 景觀往往承載著地方的歷史記憶、文化符號和社區認同。對景觀的破壞,可能導致地方特色的喪失和社區凝聚力的削弱。因此,保護景觀也是保護地方文化和社區精神。
在許多國家,景觀權的概念已經透過環境立法、規劃政策和司法實踐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例如,在一些國家,居民可以透過法律途徑反對可能破壞其景觀權的開發項目。這種公共空間意識和景觀權的覺醒,為視覺景觀影響評估提供了強大的社會動力和合法性基礎,促使開發者和決策者在推動項目時,必須更加審慎地考慮其對視覺景觀的影響。
[4] Mumford, L.
(1961).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Harcourt, Brace & World. [5] Duany, A., Plater-Zyberk, E., &
Speck, J. (2000). Suburban Nation: 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 North Point Press. [6] Carson, R. (1962). Silent Spring.
Houghton Mifflin. [7]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 42 U.S.C. §
4321 et seq. [8] Council of Europe. (2000).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Florence, 20 October 2000. CETS No. 176.
1.4 為何工程開發需要視覺景觀影響分析
在當代社會,工程開發與景觀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隨著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和法規體系的完善,視覺景觀影響分析(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已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環境影響評估(EIA)或規劃審批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其必要性不僅源於對景觀美學價值的尊重,更涉及開發決策的合法性、社會公平性以及環境永續性等多重考量。
1.4.1 開發決策中的視覺爭議
大型工程開發項目,如風力發電場、輸電線路、高速公路、大型建築群等,往往會對周邊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改變。這些改變可能觸及公眾對景觀的感知、情感和價值判斷,進而引發廣泛的社會爭議。視覺爭議的產生,主要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景觀價值認知的差異: 不同群體對景觀的價值認知存在差異。例如,開發商可能更關注土地的經濟價值和開發潛力,而當地居民則可能更看重景觀的歷史文化價值、生態價值或其所承載的社區記憶。當開發行為觸及這些被高度珍視的景觀價值時,便容易引發衝突。例如,在英國,許多風力發電項目因其對鄉村景觀的視覺衝擊而遭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 [9]。
2.視覺衝擊的不可逆性: 許多工程開發對景觀造成的視覺改變是長期甚至不可逆的。一旦大型構築物建成,其對天際線、地貌、植被的影響將持續存在。這種不可逆性使得公眾對潛在的負面視覺影響表現出高度敏感和擔憂。
3.資訊不對稱與溝通不足: 在開發決策過程中,若缺乏有效的視覺模擬和公眾溝通機制,公眾往往難以具體想像項目建成後的視覺效果。當實際效果與預期產生巨大落差時,便會加劇爭議。透明、直觀的視覺景觀影響分析有助於彌合這種資訊不對稱,促進理性對話。
4.公眾參與意識的提升: 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公眾對自身環境權益的意識日益增強,要求參與影響其生活環境的決策。視覺景觀作為直接影響生活品質的要素,自然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公眾透過抗議、請願、法律訴訟等方式表達對視覺衝擊的不滿,迫使開發者和決策者正視這一問題。
視覺爭議不僅可能延誤項目進度,增加開發成本,甚至可能導致項目被否決。因此,透過系統的視覺景觀影響分析,預先識別潛在爭議點,並在設計階段進行優化,是避免或緩解衝突的有效途徑。
1.4.2 景觀價值與居民認同
景觀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承載地方文化、歷史記憶和居民情感的載體。它與居民的身份認同、歸屬感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當開發行為對景觀造成負面視覺影響時,不僅損害了景觀的美學價值,更可能觸及居民深層次的情感和認同,進而引發強烈的反彈。
1.地方認同的基石: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景觀特徵,這些特徵是當地居民共同記憶和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山脈、一條蜿蜒的河流、一片世代耕作的農田,都可能成為當地居民引以為傲的標誌。開發行為若破壞這些標誌性景觀,將削弱居民對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0]。
2.生活品質的體現: 景觀的視覺品質直接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體驗。優美的景觀能夠提供休憩、放鬆、娛樂的場所,促進身心健康。反之,被破壞或受污染的景觀則可能帶來壓抑、不適甚至焦慮的情緒。例如,居住區附近出現突兀的工業設施或被遮擋的自然景觀,會顯著降低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3.文化傳承的載體: 許多景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例如,古老的村落、傳統的農業景觀、歷史遺跡等。開發行為若不考慮這些文化價值,可能導致文化景觀的破壞,使得後代無法從景觀中學習和體驗歷史。
4.旅遊與經濟效益: 優美的景觀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良好的視覺景觀品質能夠吸引遊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反之,若景觀遭受破壞,則可能影響旅遊業的發展潛力,甚至導致經濟損失。
因此,視覺景觀影響分析不僅是對物理環境的評估,更是對社會文化價值的尊重和保護。透過分析,可以識別出對居民認同和生活品質至關重要的景觀元素,並在開發中加以保護或優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1.4.3 法規要求與環評連動
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納入其環境影響評估(EIA)或規劃審批的法規體系中。這使得視覺景觀影響分析從一種自願性的最佳實踐,轉變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強制性要求。這種法規化的趨勢,是推動視覺景觀保護的重要力量。
1.環境影響評估(EIA)的組成部分: 許多國家的EIA法規明確要求對開發項目可能造成的視覺影響進行評估。例如,美國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7]要求聯邦機構在決策中考慮其行為對「視覺資源」的影響。英國的《城鄉規劃(環境影響評估)條例》[11]也將景觀與視覺影響作為EIA報告的關鍵內容。歐盟的EIA指令 [12]也要求成員國評估項目對景觀的影響。這些法規的實施,確保了視覺景觀影響在項目審批前得到系統性的考量。
2.規劃許可與土地利用管制: 在地方層面,許多城市和地區的規劃許可程序和土地利用管制條例中,也包含了對視覺景觀的保護條款。例如,對建築物的高度、體量、外觀材質、色彩等進行限制,以確保其與周邊景觀的協調性。對於位於敏感景觀區(如國家公園、歷史文化區、風景名勝區)的開發項目,通常會有更為嚴格的視覺景觀保護要求。
3.公眾參與的法規保障: 許多EIA法規和規劃條例都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要求在評估過程中進行公眾諮詢。這為公眾表達對視覺景觀影響的意見提供了合法途徑,也使得視覺景觀影響分析的結果更具公信力。
4.國際公約與最佳實踐: 除了國家層面的法規,一些國際公約和組織也推動視覺景觀保護。例如,《歐洲景觀公約》[8]鼓勵簽署國將景觀保護納入公共政策。國際景觀生態學協會(IALE)等學術組織也積極推動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理論研究和最佳實踐。
法規要求與環評連動,使得視覺景觀影響分析成為開發項目從規劃到實施的整個生命週期中必須面對的挑戰。它促使開發者在項目初期就將視覺景觀因素納入設計考量,從源頭上減少潛在的負面影響,並為景觀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這不僅是環境治理現代化的體現,也是實現景觀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9] Warren, C.
R., Lumsdon, L., & Scott, A. (2005). Wind energy development and the
landscape: A review of the issues. Landscape Research, 30(2), 247-261. [10]
Stedman, R. C. (2002).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lace: Predicting behavior
from place-based cognitions, attitudes, and emotion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4(5), 561-581. [11] The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gulations 2017. (UK). [12] Directive 2011/92/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3 December 2011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certain public and private projects on the environment (EIA
Directive).
結論
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是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議題,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經濟及法規等多重層面。本文從視覺景觀的定義與構成要素、開發行為的類型與特性、開發行為與景觀衝突的歷史背景,以及為何需要進行視覺景觀影響分析等四個主要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視覺景觀不僅是客觀的物理空間,更是觀看者透過視覺感知所建構的主觀體驗,其構成要素涵蓋地形、植生與建築,並存在宏觀、中觀、微觀等多個空間尺度。開發行為因其功能、規模和空間分佈的不同,對景觀產生多樣化的潛在影響,包括對地形地貌的改變、植被生態的破壞、人工構築物的引入、視線的遮擋以及景觀破碎化等。
從歷史背景來看,工業化與都市擴張導致的景觀變遷,引發了綠色運動與景觀保育的興起,並逐步催生了公眾對公共空間意識和景觀權的覺醒,為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礎。因此,進行視覺景觀影響分析不僅是應對開發決策中視覺爭議的必要手段,更是尊重景觀價值、維護居民認同、滿足法規要求以及確保環境永續性的重要環節。
總而言之,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在當代環境治理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更是一種理念,旨在促進開發與保護之間的平衡,確保人類在追求發展的同時,能夠維護和創造高品質的視覺環境。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對景觀價值認知的深化,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將會更加精確、全面和智能化,並在景觀規劃、設計與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
第2章 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理論基礎
2.1 景觀美學與視覺心理
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Visual Perception
2.1.1 美感判斷理論
美感判斷理論是美學哲學中的核心議題,探討人們如何形成對美的認知與評價。這一領域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學,並在近現代哲學中得到更為精緻的闡述。
古典時期的美感判斷理論主要源自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柏拉圖認為美是絕對的理型,存在於超越物質世界的理念界中,而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所感受到的美只是對這個完美理型的模仿和參與。亞里斯多德則提出了更為實用的觀點,強調美與秩序、比例和統一性的關係,認為美感判斷建立在對象本身的和諧結構之上。
十八世紀啟蒙時期,美感判斷理論經歷了重要的轉向。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了最具影響力的美感判斷理論。他將美感判斷定義為一種反思性判斷,具有四個關鍵特徵:無利害關係的愉悅、無概念的普遍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以及無概念的必然性。康德強調美感判斷既是主觀的,因為它基於個人的感受,同時又宣稱具有普遍有效性,因為它要求他人的同意。這種看似矛盾的特性正是美感判斷的獨特之處。
英國經驗主義傳統則發展出不同的美感理論路徑。休謨認為美感判斷雖然源自個人的情感反應,但透過「趣味標準」的概念,某些具有精緻感受力的個體能夠建立相對客觀的美感標準。伯克則在《崇高與美的哲學探究》中區分了美與崇高的概念,認為美感與愉悅、和諧相關,而崇高感則與敬畏、無限和超越性相連。
現代美感判斷理論呈現出更為多元的發展趨勢。形式主義美學強調藝術作品的內在結構和形式特質是美感判斷的主要依據,代表人物如貝爾和弗萊主張「有意味的形式」概念。表現主義美學則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表達藝術家的內在情感,美感判斷應該基於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強度和真實性。
二十世紀的美感理論更加關注社會文化因素對美感判斷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美學強調階級意識和社會結構對審美標準的塑造作用。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提出「美學理論」,認為真正的藝術應該具有批判現實的功能,美感判斷不能脫離社會政治語境。布迪厄的「區隔」理論則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了趣味判斷如何成為階級區分的工具。
當代美感判斷理論面臨著後現代思潮的挑戰。解構主義質疑美感判斷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認為所有的審美標準都是文化建構的產物。多元文化主義則強調不同文化傳統中美感標準的差異性,反對西方中心主義的美學觀念。女性主義美學批判了傳統美學理論中的男性中心視角,提出了重新審視美感判斷標準的必要性。
認知科學的發展為美感判斷理論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神經美學試圖通過大腦成像技術揭示美感體驗的神經機制,進化美學則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解釋人類審美能力的起源和功能。這些跨學科的研究為理解美感判斷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
環境美學的興起也擴展了美感判斷理論的適用範圍。與傳統藝術美學不同,環境美學關注自然環境和日常生活空間的審美價值,提出了更為開放和包容的美感判斷標準。這種理論轉向反映了當代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生活品質的關注。
數位時代的到來進一步挑戰了傳統的美感判斷理論。虛擬現實、人工智能藝術等新興藝術形式要求我們重新思考美感體驗的本質。演算法推薦系統對個人審美偏好的塑造也引發了關於美感判斷自主性的討論。
總體而言,美感判斷理論經歷了從客觀主義到主觀主義,再到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歷程。當代的美感判斷理論呈現出多元化和跨學科的特徵,既保持對美學基本問題的持續關注,也積極回應時代變遷帶來的新挑戰。這一理論領域的持續發展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美的理解,也為藝術實踐、文化政策和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2.1.2 空間深度與透視效果
Spatial Depth and Perspective Effects
視覺景觀的空間深度與透視效果是人類視覺認知和藝術表現中的基本現象,涉及我們如何在二維視網膜上感知三維空間的複雜過程。這一領域結合了生理學、心理學、光學物理和藝術理論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理論體系。
人類視覺系統感知空間深度的能力源於多種生理機制的協同作用。雙眼視差是最重要的深度線索之一,由於兩眼之間約六公分的距離,每隻眼睛接收到的影像存在微妙差異,大腦透過整合這些差異信息來計算物體的距離和立體結構。這種機制在近距離觀察時特別有效,通常在六公尺範圍內提供最精確的深度信息。除了雙眼視差,單眼深度線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包括遮擋關係、相對大小、線性透視、空氣透視、運動視差和調節作用等。
線性透視是視覺景觀中最顯著的空間深度現象之一。平行線在向遞距離延伸時會匯聚於地平線上的消失點,這一現象早在古代就被觀察到,但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被系統化為藝術技法。布魯內萊斯基在十五世紀初的透視實驗為後來的透視理論奠定了基礎,而阿爾貝蒂在《論繪畫》中首次完整闡述了單點透視的數學原理。這種技法不僅改變了西方繪畫的視覺語言,也深刻影響了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美學觀念。
空氣透視效果是另一個重要的深度線索,由於大氣中水蒸氣和塵埃粒子的散射作用,遠距離的物體會呈現出模糊、色彩飽和度降低和偏向藍色調的特徵。達文西是最早系統觀察並運用空氣透視效果的藝術家之一,他在《繪畫論》中詳細描述了這一現象的視覺規律。現代大氣光學研究進一步揭示了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物理機制,解釋了為什麼遠山呈現藍色調,以及為什麼日出日落時天空會呈現暖色調的科學原理。
色彩透視是空間深度感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暖色調通常給人前進感,而冷色調則具有後退的視覺效果,這種現象與人類視覺系統對不同波長光線的敏感性差異有關。同時,色彩的明度和飽和度變化也會影響空間距離的感知,高明度和高飽和度的色彩通常顯得更接近觀者,而低明度和低飽和度的色彩則產生遠離感。印象派畫家特別善於運用這些色彩透視原理,創造出充滿空氣感和光線變化的視覺效果。
光影效果在營造空間深度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暗對比不僅塑造了物體的立體形態,也建立了空間中的層次關係。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法和林布蘭特的光影處理技巧展現了光線在創造戲劇性空間效果方面的巨大潛力。現代照明設計理論進一步發展了這些概念,在建築空間和景觀設計中廣泛應用光影變化來營造空間的深度感和氛圍。
運動視差是動態環境中重要的深度線索。當觀察者移動時,近處物體相對於遠處物體會產生更大的視角變化,這種差異為大腦提供了計算距離的重要信息。這一原理不僅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行走或駕駛時能夠準確判斷距離,也為電影攝影中的移動鏡頭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空間模擬提供了理論基礎。
現代數位技術為理解和創造視覺景觀的透視效果開闢了新的可能性。三維電腦圖形學將傳統透視原理轉化為數學演算法,能夠精確模擬各種透視效果和光影變化。虛擬現實和擴增現實技術進一步拓展了透視效果的應用範圍,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視覺體驗。同時,眼動追蹤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能夠更精確地研究人眼如何掃描和處理空間深度信息。
建築和景觀設計中的透視效果應用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凡爾賽宮的花園設計巧妙運用了強迫透視技法,通過逐漸縮小道路寬度和降低樹木高度來創造出比實際更深遠的空間感。現代景觀建築師如丹‧凱利和彼得‧沃克繼承並發展了這些傳統技法,在當代景觀設計中創造出富有層次感和動態變化的空間體驗。
心理學研究揭示了文化背景對透視效果感知的影響。不同文化傳統培養出的視覺習慣會影響人們對空間深度的理解和偏好。例如,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與西方的焦點透視代表了不同的空間觀念和美學理想。這種文化差異性提醒我們,透視效果的感知並非純粹的生理現象,而是受到文化學習和社會環境影響的複雜過程。
當代神經科學研究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透視效果認知機制的理解。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顯示,大腦的多個區域參與空間深度的處理,包括初級視覺皮質、頂葉皮質和顳葉皮質等。這些發現不僅增進了我們對視覺認知的科學理解,也為治療視覺障礙和開發視覺輔助技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視覺景觀的空間深度與透視效果研究在當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氣候變化對大氣透明度的影響、都市光污染對自然光影效果的干擾,以及數位螢幕媒介對傳統透視體驗的改變,都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和調整相關理論。同時,人工智能在影像處理和空間模擬方面的應用也為這一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可能性,推動著視覺景觀設計和空間美學理論的持續發展。
2.1.3 顏色、紋理與視覺吸引力
景觀的顏色、紋理與視覺吸引力構成了環境美學的核心要素,深刻影響著人們對空間的感知、情感反應和行為模式。這一領域的研究涵蓋了色彩科學、材料科學、環境心理學和視覺藝術等多個學科,形成了理解和創造引人入勝景觀環境的理論基礎。
顏色在景觀視覺體驗中扮演著首要角色,不僅直接影響美感判斷,更能引發深層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自然景觀中的色彩變化遵循著複雜而精妙的規律,從春季新綠的嫩黃綠色到秋季楓葉的深紅橘色,每一種色調都承載著特定的季節信息和情感內涵。這些自然色彩的和諧搭配為人工景觀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模式。研究顯示,綠色作為自然界中最普遍的顏色,對人類視覺系統具有舒緩和恢復的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綠色植物在都市景觀中如此重要。
色彩的心理效應在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暖色調如紅色、橙色和黃色通常能創造活躍、溫暖和親近的氛圍,適合用於需要鼓勵社交互動的公共空間。相對而言,冷色調如藍色、綠色和紫色則營造出寧靜、清涼和深遠的感受,更適合冥想空間和私密環境。這種色彩心理學原理不僅在傳統園林設計中得到體現,也廣泛應用於現代景觀建築和都市規劃中。日本傳統庭園善於運用不同深淺的綠色層次來創造寧靜致遠的意境,而地中海風格的景觀則偏愛藍白對比來呼應海洋和天空的自然色彩。
色彩的時間性變化為景觀增添了動態的視覺魅力。一天中光線條件的變化會戲劇性的改變同一景觀的色彩表現,從清晨的金黃色調到正午的明亮飽和色,再到黃昏的溫暖橘紅色,每個時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視覺特質。季節變化更是為景觀帶來了週期性的色彩轉換,這種自然的時間韻律成為景觀設計中重要的考量因素。現代景觀建築師如彼得·奧多夫和詹姆斯·范·瑞典特別重視植物的季相變化,通過精心選擇不同季節開花結果的植物來創造四季皆有看點的動態景觀。
紋理是景觀視覺吸引力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它通過光影變化、觸覺暗示和視覺節奏來豐富空間體驗。自然材料的紋理特性各具特色,樹皮的粗糙、石材的堅硬、水面的流動、草地的柔軟,每一種紋理都傳達著特定的觸覺信息和美學品質。這些紋理不僅影響視覺感受,更會激發觀者的觸覺記憶和情感聯想。研究表明,豐富的紋理變化能夠增強環境的感知複雜性,從而提升人們的注意力和興趣程度。
紋理的尺度變化在景觀設計中具有重要的組織作用。粗糙的紋理通常給人親近和溫暖的感覺,適合小尺度的親密空間,而光滑的紋理則創造出現代和正式的氛圍,更適合大尺度的公共空間。紋理的對比和呼應關係也是設計中的重要手法,通過不同材料紋理的巧妙搭配來創造視覺層次和空間節奏。安藤忠雄的建築作品善於運用清水混凝土的細膩紋理與自然材料形成對話,創造出既現代又溫暖的空間氛圍。
光線與紋理的相互作用產生了豐富的視覺效果。不同角度和強度的光線會突出材料紋理的不同特質,創造出變化多端的光影效果。粗糙表面在側光照射下會產生強烈的明暗對比,增強材料的立體感和觸覺特質。相反,光滑表面則會產生鏡面反射,創造出流動和變化的光影效果。這種光線與紋理的相互作用為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表現可能性,也成為現代景觀照明設計的重要考量因素。
色彩和紋理的組合效應決定了景觀的整體視覺品質。成功的景觀設計通常能夠在色彩的和諧統一與紋理的豐富變化之間找到平衡點。單色調的景觀可能顯得單調乏味,而過於繁雜的色彩搭配則可能造成視覺混亂。同樣,紋理的統一固然能創造寧靜的氛圍,但適度的紋理對比和變化更能激發視覺興趣和探索慾望。荷蘭景觀建築師皮埃特·奧多夫在其草本植物景觀設計中展現了這種微妙的平衡,通過植物的自然色彩變化和質感對比來創造既統一又豐富的視覺效果。
文化背景對色彩和紋理偏好的影響不容忽視。不同文化傳統培養出的審美習慣會影響人們對景觀視覺效果的評價和接受度。中國傳統園林偏愛素雅的色調和天然的材料紋理,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日本庭園則更注重材料的純粹性和細節的精緻度,通過極簡的色彩和豐富的紋理層次來創造禪意空間。相比之下,地中海風格的景觀則展現出更為豐富和對比強烈的色彩運用,反映了不同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對美的理解。
現代材料科學的發展為景觀設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色彩和紋理選擇。新型複合材料、智能變色材料和數位投影技術擴展了傳統景觀設計的表現範圍。LED照明技術的發展使得景觀色彩能夠根據時間、天氣或使用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同時,可持續材料的應用也成為當代景觀設計的重要趨勢,如何在環保要求與視覺美感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設計師面臨的新挑戰。
環境心理學研究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色彩、紋理與人類行為關係的理解。研究顯示,特定的色彩和紋理組合能夠影響人們的情緒狀態、認知能力和社交行為。醫療景觀設計中廣泛應用這些研究成果,通過精心選擇的色彩和材料來促進患者的康復過程。教育環境的景觀設計也越來越重視色彩和紋理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力求創造既美觀又功能性的校園環境。
數位技術的發展為景觀的色彩和紋理體驗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虛擬現實和擴增現實技術能夠模擬各種材料效果,幫助設計師在建造前評估不同方案的視覺效果。同時,這些技術也為公眾參與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人們能夠直觀地體驗和評價不同的色彩紋理方案。人工智能在色彩搭配和材料選擇方面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優化景觀的視覺效果和使用者滿意度。
景觀的顏色、紋理與視覺吸引力研究在當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氣候變化對植物色彩表現的影響、都市化進程對自然紋理體驗的衝擊,以及數位媒體對傳統美學認知的改變,都需要相關理論和實踐的持續調整和發展。同時,跨文化交流的增加也要求景觀設計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時具備國際化的視覺語言,這為色彩和紋理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廣的可能性。
2.2 景觀偏好理論與量化研究
2.2.1 環境偏好理論演進
景觀環境偏好理論的演進反映了人類對自身與自然環境關係認知的深化過程,從早期的直觀觀察到現代的科學實證研究,這一領域經歷了多個重要的理論轉折和學科整合。理論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環境美學的理解,也為景觀設計、都市規劃和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早期的環境偏好理論主要建立在哲學思辨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十八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將自然景觀視為崇高美感的重要來源,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回歸自然」思想和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的自然詩歌表達了人類對原始自然環境的深層渴望。這一時期的理論雖然缺乏科學的實證基礎,但卻奠定了後來環境偏好研究的基本價值導向,即認為人類對自然環境具有內在的偏好和情感連結。同時,不同文化傳統中的園林藝術也體現了各自獨特的環境美學觀念,中國古典園林的「師法自然」、日本庭園的「物哀美學」以及歐洲巴洛克園林的「幾何秩序」,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環境偏好差異。
二十世紀初期,環境偏好理論開始受到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觀點為理解環境偏好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人們對環境的感知是一個整體性的過程,而非單純的感官刺激累加。這一理論影響了後來的環境認知研究,促使學者們關注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整體環境氛圍對偏好形成的影響。同時,文化人類學的發展也揭示了環境偏好的文化建構性質,不同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環境適應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審美標準和偏好模式。
進化心理學的興起為環境偏好理論帶來了重要的轉折點。生物親和假說由愛德華·威爾遜在1980年代提出,認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偏好源於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遺傳傾向。這一理論認為,在人類進化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的祖先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因此對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環境特徵產生了先天的偏好。支持這一假說的研究發現,無論文化背景如何,人們普遍偏好具有水源、植被豐富、地形起伏適中的環境,這些特徵在進化歷史中通常意味著食物豐富和安全保障。
棲息地偏好理論進一步發展了進化心理學的觀點。戈登·奧里安斯和朱迪思·海伍德提出,人類對環境的偏好反映了對理想棲息地的無意識追求。他們的研究發現,人們特別偏好類似東非大草原的環境特徵,包括開闊的草地、散布的樹木、起伏的地形和可見的水源。這種偏好被認為是人類祖先在非洲大草原上進化時形成的適應性特徵。雖然這一理論在解釋普遍性環境偏好方面具有一定說服力,但也面臨著如何解釋文化差異和個體差異的挑戰。
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由雷切爾(Rachel)和史蒂芬·卡普蘭夫婦(Stephen Kaplan)在1980年代提出,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解釋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偏好。該理論認為,現代都市生活要求人們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導致認知疲勞的產生。自然環境具有「軟性吸引力」的特質,能夠不費力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從而使疲勞的認知系統得到恢復。這一理論強調了環境的功能性價值,認為人們偏好自然環境不僅因為其美學特質,更因為其具有恢復心理健康的功能。大量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理論,證明接觸自然環境確實能夠改善認知表現、減少壓力和促進心理健康。
資訊處理理論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環境偏好的形成機制。丹尼爾·柏林(Daniel
Berlyne)和史蒂芬·卡普蘭(Stephen Kaplan)提出,人們偏好那些資訊豐富但又不過於複雜的環境。他們確定了影響環境偏好的四個關鍵因素:連貫性、複雜性、可讀性和神秘性。連貫性指環境要素之間的和諧統一,複雜性指環境中資訊的豐富程度,可讀性指環境的易於理解和導航,神秘性指環境中隱藏的資訊和探索的可能性。這一理論為定量分析環境偏好提供了操作性的框架,廣泛應用於景觀評估和設計實踐中。
社會文化理論的發展平衡了生物決定論的傾向,強調社會學習和文化傳承在環境偏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這一理論認為,雖然人類可能具有某些先天的環境偏好傾向,但具體的審美標準和偏好模式主要通過社會化過程獲得。不同社會階層、教育背景和文化群體會形成不同的環境偏好,這些差異反映了社會價值觀和文化傳統的影響。法國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區隔Distinction」理論進一步揭示了環境偏好如何成為社會身份認同和階級區分的工具。
環境心理學的成熟促進了環境偏好理論的整合發展。羅傑·巴克(Roger
Barker)的生態心理學強調環境與行為的相互作用,認為環境偏好不僅受到個體特徵的影響,也受到環境本身特性的制約。這一觀點促使研究者更加關注環境的客觀特徵對偏好形成的影響,包括氣候條件、地理特徵、植被類型和人文景觀等因素。同時,環境壓力理論也為理解環境偏好提供了新的視角,認為人們偏好那些能夠減少環境壓力和促進適應的環境特徵。
現代神經科學技術的應用為環境偏好理論帶來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發現。功能性磁振造影和腦電圖研究揭示了不同類型環境對大腦活動的影響,發現自然環境能夠激活與放鬆和恢復相關的神經迴路,而都市環境則更多地激活與注意力和壓力相關的腦區。這些神經科學證據為進化心理學和注意力恢復理論提供了生物學基礎,同時也揭示了環境偏好的複雜神經機制。
環境偏好理論在當代面臨著全球化和都市化帶來的新挑戰。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居住在都市環境中,傳統的自然環境偏好理論需要擴展到都市環境的研究中。都市環境偏好研究發現,人們在都市環境中也會形成特定的偏好模式,包括對綠色空間的需求、對建築風格的偏好以及對社交空間的渴望等。這些發現促使研究者重新審視環境偏好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數位技術的發展也為環境偏好理論帶來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應用場景。虛擬現實技術使研究者能夠精確控制環境變量,系統地研究不同環境特徵對偏好的影響。大數據分析技術則使研究者能夠分析大規模的環境偏好數據,發現傳統小樣本研究難以察覺的模式和趨勢。同時,社交媒體上的環境圖像和評論也為研究環境偏好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來源。
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使環境偏好理論面臨新的社會責任和理論挑戰。如何在滿足人們環境偏好的同時促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代環境偏好研究的重要議題。生態美學的興起試圖建立一種新的環境偏好理論,強調對生態系統健康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審美欣賞。這一理論認為,人們需要培養對生態過程和環境健康的審美敏感性,將環境保護納入美學體驗的範疇。
跨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也豐富了環境偏好理論的內容。研究發現,雖然某些基本的環境偏好可能具有普遍性,但具體的表現形式和評價標準在不同文化間存在顯著差異。這些發現促使理論家們發展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環境偏好理論,既承認普遍性的生物基礎,也尊重文化特異性的價值。
環境偏好理論的未來發展趨勢顯示出多學科整合和實踐應用的特點。一方面,理論研究將更加注重不同學科觀點的整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論框架。另一方面,理論研究將更加注重實踐應用,為景觀設計、環境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同時,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環境偏好理論也將面臨新的技術挑戰和機遇,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更好地理解和預測環境偏好將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2.2.2 景觀環境偏好研究實驗設計與量表方法
景觀環境偏好研究的實驗設計與量表方法構成了該領域科學化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些方法論的演進反映了研究者在面對複雜的人環關係時,如何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和精確的測量工具來揭示環境偏好的內在規律。從早期的描述性觀察到現代的多元統計分析,這一領域的方法論發展呈現出日趨精密和多樣化的特徵。
早期的景觀環境偏好研究主要依賴定性的觀察和描述方法,研究者通過實地調查和深度訪談來了解人們對不同環境的態度和偏好。這種方法雖然能夠獲得豐富的情境資訊和深層的心理洞察,但缺乏標準化的測量工具和統計驗證手段,限制了研究結果的可比較性和普遍性。隨著心理學實驗方法的引入,景觀偏好研究開始採用更加系統化的實驗設計,通過控制變量和重複測量來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照片評估法(Photo-Based Assessment)成為景觀偏好研究中最廣泛採用的實驗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使用標準化的景觀照片作為刺激材料,要求受試者對不同景觀進行評價和排序。照片評估法的優點在於能夠精確控制環境變量,系統地操作不同的景觀特徵,同時具有良好的標準化程度和重複性。研究者可以通過選擇特定的攝影角度、季節時間和天氣條件來控制混淆變量,確保實驗結果的內部效度。然而,這種方法也面臨生態效度的質疑,因為照片呈現的二維靜態影像可能無法完全代表真實環境的多感官體驗。
為了提高照片評估法的有效性,研究者發展出一系列精密的照片選擇和呈現標準。照片的解析度、色彩平衡、構圖方式和拍攝時間都需要嚴格控制,以確保不同照片之間的可比較性。同時,照片的呈現順序、觀看時間和評價環境也會影響受試者的判斷,因此需要採用隨機化和平衡設計來控制這些潛在的偏誤來源。現代研究中,數位影像處理技術的應用使研究者能夠更精確地操作景觀特徵,通過電腦軟體修改照片中的特定元素來檢驗其對偏好的影響。
語意差異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是景觀偏好研究中重要的測量工具,由奧斯古德(Charles Osgood)在1950年代開發。這種量表使用一系列對立的形容詞對來描述景觀的不同特質,如「美麗-醜陋」、「自然-人工」、「開放-封閉」等,受試者在七點或九點量表上標示其對特定景觀的感知位置。語意差異量表的優勢在於能夠測量景觀偏好的多個維度,揭示偏好背後的認知結構和情感成分。因子分析技術的應用進一步確認了景觀評價的主要維度,通常包括評價性維度(如美感品質)、活動性維度(如動態感)和效力維度(如影響力)。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也廣泛應用於景觀偏好的測量,特別適合評估受試者對特定環境特徵或整體景觀的態度強度。典型的李克特量表包含五點或七點等級,從「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或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這種量表的優點在於簡單易懂、施測方便,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者常常將多個李克特量表項目組合成複合量表,以測量景觀偏好的不同面向,如美學偏好、功能偏好和情感偏好等。
配對比較法(Paired Comparison Method)提供了另一種精確測量景觀偏好的途徑。這種方法要求受試者在每次呈現的兩個景觀中選擇較偏好的一個,通過系統的配對比較來建立完整的偏好順序。配對比較法的優點在於避免了絕對判斷的困難,減少了個體間評價標準差異的影響,同時能夠檢測細微的偏好差異。然而,當景觀數量較多時,所需的比較次數會急劇增加,可能導致受試者疲勞和注意力下降。現代研究中,適應性配對比較和電腦化測試系統的應用有效緩解了這些問題。
排序法(Ranking Method)要求受試者將一系列景觀按偏好程度進行排列,從最喜歡到最不喜歡。這種方法能夠直接獲得偏好的相對順序,便於統計分析和結果解釋。然而,排序法假設受試者能夠同時比較所有選項並建立一致的偏好順序,這在景觀數量較多時可能存在困難。為了提高排序的準確性,研究者常常採用分組排序或層次排序的方法,先將景觀分為幾個大類,再在類內進行細緻排序。
生理測量方法的引入為景觀偏好研究提供了客觀的生物指標。皮膚電導反應(Galvanic Skin Response)、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血壓變化和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等生理指標能夠反映受試者對不同景觀的自動神經系統反應和情緒狀態。這些測量方法的優點在於不依賴受試者的主觀報告,能夠捕捉無意識的情感反應和生理變化。研究發現,自然景觀通常能夠引起更多的副交感神經活動,表現為心率減緩和皮膚電導降低,這些生理變化與放鬆和恢復狀態相關。
眼動追蹤技術(Eye-Tracking Technology)的應用揭示了受試者觀看景觀時的視覺注意模式。通過記錄眼球運動軌跡、注視點分布和注視持續時間,研究者能夠了解哪些景觀要素最能吸引注意力,以及視覺掃描模式如何影響偏好判斷。眼動研究發現,人們在觀看景觀時傾向於首先關注突出的視覺要素,如色彩鮮豔的花朵、流動的水體或特殊的建築結構,這些早期注意的要素往往對整體偏好判斷產生重要影響。同時,視覺掃描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與景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相關。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為景觀偏好研究提供了新的實驗平台。與傳統的照片評估相比,虛擬現實能夠提供更加沉浸式的環境體驗,包括360度視野、立體視覺和空間感知。這種技術特別適合研究動態環境要素對偏好的影響,如風中搖擺的樹木、流動的水面或變化的光線條件。虛擬現實實驗還允許研究者精確控制和操作環境變量,系統地測試不同設計方案的視覺效果。然而,虛擬現實技術也存在技術限制和成本問題,目前主要應用於專門的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
行為觀察法(Behavioral Observation)通過記錄人們在真實環境中的行為模式來推斷環境偏好。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高度的生態效度,能夠捕捉自然狀態下的環境使用行為。觀察指標包括停留時間、活動類型、社交互動和重複造訪等。研究發現,人們傾向於在偏好的環境中停留更長時間,進行更多的休閒活動,並表現出更積極的社交行為。然而,行為觀察法也面臨推論有效性的挑戰,因為環境使用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可達性、功能需求和社會規範等。
多元統計分析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進了景觀偏好研究的深度和精度。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用於識別潛在的偏好維度和環境特徵群組,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用於發現不同的偏好類型和人群分組,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用於建立環境特徵與偏好評價之間的預測模型。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則能夠同時考慮多個變量之間的複雜關係,檢驗理論假設的因果路徑。這些統計方法的應用使研究者能夠處理大樣本數據,控制混淆變量,並檢驗複雜的理論模型。
跨文化研究設計在景觀偏好研究中越來越重要,需要考慮文化等價性(Cultural Equivalence)和測量不變性(Measurement Invariance)的問題。研究者需要確保量表項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相同的含義,測量結果能夠進行有意義的比較。這通常需要採用回譯法(Back-Translation)、專家評議和預試等程序來確保量表的跨文化適用性。同時,多群組分析(Multi-Group Analysis)技術的應用使研究者能夠檢驗測量模型在不同文化群組間的等價性。
縱向研究設計(Longitudinal Design)對於理解環境偏好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價值。通過追蹤同一群體在不同時間點的偏好變化,研究者能夠了解年齡、經驗和環境變化對偏好的影響。這種設計特別適合研究兒童環境偏好的發展、環境教育的長期效果以及環境變化對偏好的影響。然而,縱向研究面臨樣本流失、重複測量效應和歷史事件干擾等挑戰,需要採用適當的統計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
現代景觀偏好研究越來越重視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的應用,結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優勢。定量方法提供標準化的測量和統計檢驗,定性方法則提供深入的情境理解和意義詮釋。這種整合的研究策略能夠全面把握環境偏好的複雜性,既揭示普遍的規律,也理解個別的經驗。同時,參與式研究方法(Participatory Research Methods)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讓研究對象參與研究設計和結果詮釋來提高研究的相關性和實用性。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為景觀偏好研究帶來了新的分析可能性。深度學習算法能夠自動識別和分析景觀圖像中的視覺特徵,建立環境特徵與偏好評價之間的複雜映射關係。這些技術特別適合處理大規模的影像數據和高維度的特徵空間,發現傳統統計方法難以察覺的模式和關聯。同時,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也被應用於分析人們對環境的文字描述和評論,提取情感態度和偏好信息。
景觀偏好研究的實驗設計與量表方法在未來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理論的發展,研究者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方法論,以適應日益複雜的研究問題和社會需求。同時,研究方法的標準化和國際化也將成為important趨勢,促進不同研究之間的比較和整合。倫理考量和社會責任也將在方法選擇和研究設計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確保研究成果能夠真正服務於人類福祉和環境保護。
2.2.3 景觀環境偏好研究在視覺影響評估(VIA)中的應用
景觀環境偏好研究在視覺影響評估中的應用代表了理論研究與實務操作的重要結合,這一領域的發展反映了現代環境規劃對科學化決策工具的迫切需求。視覺影響評估作為環境影響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系統性地評估開發計畫對景觀視覺品質的潛在影響,而環境偏好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為這一評估過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操作工具。
視覺影響評估的概念起源於1970年代的環境保護運動,當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對景觀美學價值的重大影響。早期的視覺影響評估主要依賴專家的主觀判斷和經驗法則,缺乏標準化的評估程序和客觀的測量工具。隨著環境心理學和景觀偏好研究的發展,研究者開始將科學的研究方法引入視覺影響評估,建立更加系統和可信的評估框架。這一轉變不僅提高了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也增強了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能力。
景觀偏好研究為視覺影響評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注意力恢復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某些景觀類型對人類具有特殊的心理恢復價值,這為評估開發項目對這類景觀的影響提供了理論依據。資訊處理理論中的四個關鍵因素,即連貫性、複雜性、可讀性和神秘性,為量化景觀視覺品質提供了操作性的框架。進化心理學的棲息地偏好理論則幫助識別具有普遍吸引力的景觀特徵,為保護重要視覺資源提供科學支撐。這些理論基礎使視覺影響評估從純粹的主觀判斷轉向基於科學證據的客觀分析。
視覺影響評估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基線調查、影響預測、影響評估和緩解措施制定等階段。在基線調查階段,景觀偏好研究的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識別和評估現有景觀的視覺品質。照片評估法成為最常用的工具,通過系統拍攝關鍵視點的景觀照片,並使用標準化的評估量表來測量公眾對現狀景觀的偏好程度。語意差異量表和李克特量表等測量工具幫助量化景觀的美學品質、自然性程度和整體吸引力等關鍵屬性。這些基線數據為後續的影響比較提供了科學的參照標準。
關鍵視點(Key Viewpoints)的選擇是視覺影響評估中的關鍵步驟,景觀偏好研究的成果為這一選擇提供了重要指導。研究顯示,人們對景觀的偏好與觀看距離、視角高度和觀看時間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視覺影響評估需要選擇代表性的觀看位置,包括主要道路、住宅區、休閒景點和具有文化意義的地點等。同時,考慮到不同使用者群體的需求差異,評估還需要涵蓋不同類型的觀看者,如當地居民、遊客和通勤者等。景觀偏好研究中關於文化差異和個體差異的發現提醒評估者需要採用多元化的視點選擇策略。
視覺模擬技術(Visual Simulation)在現代視覺影響評估中發揮著核心作用,而景觀偏好研究為這些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科學基礎。三維電腦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建開發後景觀的逼真模擬影像,使評估者和公眾能夠直觀地感受潛在的視覺變化。景觀偏好研究中關於色彩、紋理和空間深度的發現指導著模擬技術的改進,確保模擬結果能夠準確反映真實的視覺體驗。同時,照片蒙太奇(Photo-montage)技術也廣泛應用於展現開發項目在現有景觀中的視覺效果,這種技術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景觀偏好心理機制的深入理解。
累積影響評估(Cumulative Impact Assessment)是視覺影響評估中的複雜議題,景觀偏好研究的整體性觀點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啟示。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原則提醒評估者,多個開發項目的視覺影響不是簡單的線性累加,而是會產生複雜的交互作用。景觀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可能因為多個項目的建設而受到破壞,即使每個單獨項目的影響都在可接受範圍內。因此,累積影響評估需要採用更加綜合的評估方法,考慮整個視覺景觀的系統性變化。
公眾參與在視覺影響評估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因為景觀美學價值本質上是主觀的和社會建構的。景觀偏好研究中關於文化差異和社會群體差異的發現為設計有效的公眾參與程序提供了指導。評估過程需要採用多樣化的參與方法,包括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討論、工作坊和網路平台等,以確保不同背景和利益的公眾都能參與到評估過程中。同時,景觀偏好研究中發展的標準化評估工具使公眾能夠以更加結構化和可比較的方式表達其觀點和偏好。
景觀敏感性分析(Landscape Sensitivity Analysis)是視覺影響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識別對視覺變化最為敏感的景觀區域和特徵。景觀偏好研究中關於環境復原力和注意力恢復的發現為敏感性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高度自然性、豐富生物多樣性和重要文化意義的景觀通常具有更高的視覺敏感性,因為這些特徵與人類的深層心理需求和文化認同密切相關。敏感性分析的結果有助於指導開發項目的選址和設計,避免對最重要的視覺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緩解措施的設計是視覺影響評估的最終目標,景觀偏好研究的成果為制定有效的緩解策略提供了科學指導。植被緩衝帶的設計需要考慮植物的視覺特性,包括色彩、紋理、季節變化和生長速度等因素。建築物的形式、材料和色彩選擇需要與周圍景觀保持和諧,避免產生突兀的視覺衝突。景觀偏好研究中關於視覺和諧和環境適應性的發現為這些設計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同時,補償性景觀改善措施的設計也需要基於對公眾偏好和需求的深入理解。
監測和後評估(Monitoring and Post-evaluation)是確保視覺影響評估有效性的重要環節。景觀偏好研究中發展的測量工具和方法為建立系統的監測程序提供了基礎。定期的視覺品質調查可以追蹤開發項目對景觀的實際影響,驗證評估預測的準確性。同時,公眾滿意度調查和行為觀察等方法可以評估緩解措施的實際效果。這些監測數據不僅有助於改進現有項目的管理,也為未來類似項目的評估積累經驗和知識。
國際經驗和標準化發展為視覺影響評估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歐盟的景觀公約(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強調了景觀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價值,為視覺影響評估提供了法律框架。英國的景觀特徵評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方法論整合了景觀偏好研究的多項成果,建立了系統的景觀分類和評估體系。美國的視覺資源管理(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系統則提供了操作性的評估程序和管理工具。這些國際經驗的交流和借鑑促進了視覺影響評估方法的不斷改進和標準化發展。
數位技術的發展為視覺影響評估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的應用使大範圍的視域分析和累積影響評估成為可能。無人機攝影技術提供了新的景觀記錄和監測手段。虛擬現實和擴增現實技術則為公眾參與和影響展示提供了更加直觀和互動的平台。人工智能在影像分析和模式識別方面的應用也為自動化的景觀評估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視覺影響評估在不同類型開發項目中的應用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挑戰。風力發電設施的視覺影響評估需要特別關注高聳結構對天際線的影響以及動態效應對視覺感受的影響。輸電線路項目的評估則需要考慮線性基礎設施對景觀連續性的分割效應。住宅和商業開發項目的評估更多關注建築密度、高度和風格對既有社區景觀特徵的影響。採礦和工業項目的評估則面臨大規模地形改變和環境退化的複雜影響。
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為視覺影響評估帶來了新的考量因素。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和生態系統變化都會影響景觀的視覺特徵和美學價值。因此,現代視覺影響評估需要採用更加動態和前瞻性的評估方法,考慮長期環境變化對景觀視覺品質的潛在影響。同時,適應性管理的概念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視覺影響評估,強調評估和管理策略需要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調整。
景觀環境偏好研究在視覺影響評估中的應用前景廣闊,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技術手段的進步,這一領域將繼續發展出更加精密和有效的評估工具和方法。跨學科合作的加強、國際標準的建立和公眾參與的深化將進一步提升視覺影響評估的科學性和社會接受度,為保護和改善人類的視覺環境品質作出更大貢獻。
環境行為學與觀賞者角色 & 公眾參與與社會 接受度
2.3 環境行為學與觀賞者角色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the Role of
Viewers
環境行為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是一門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旨 在理解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的感知、認知、情感和行為,以及人類活動如何反過來塑造環境。 在景觀設計和規劃領域,理解觀賞者的行為模式和感知方式至關重要,因為這直接關係到設 計成果能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並引導其產生預期的行為和體驗。本節將深入探討行為地景 觀與感知模式、觀賞者類型分類以及不同觀賞者之視覺感受差異。
2.3.1 行為地景觀與感知模式
Behavioral Landscapes and Perception Patterns
行為地景觀(Behavioral Landscapes)是指人們在特定環境中,基於其感知、認知和情感 反應所形成的對該環境的主觀理解和行為模式。它強調環境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充滿意義 和行為潛力的場所。感知模式(Perception Patterns)則是指人們在接收和解釋環境信息時 所展現出的系統性方式。這兩者共同構成了環境行為學的核心,對於理解人類如何與其周圍 世界互動至關重要。
行為地景觀的構成要素:
行為地景觀並非單純的物理景觀,而是物理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個體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 結果。其主要構成要素包括:
1. 物理環境特徵(Physical
Environmental Features):包括景觀的自然元素(如地 形、植被、水體、光線)和人造元素(如建築、道路、設施)。這些客觀存在的元素是 行為地景觀的基礎,但其意義和功能則由觀賞者賦予。
2. 社會文化意義(Socio-cultural
Meanings):景觀往往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社 會意義。例如,一個公園可能代表著社區的公共空間和歷史記憶,這些意義會影響人 們對其的感知和行為。文化背景、社會規範和集體記憶共同塑造了人們對景觀的共享 理解。
3. 個體心理過程(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包括感知(perception)、 認知(cognition)、情感(emotion)和動機(motivation)。個體會根據自身的經 驗、價值觀、需求和目標來過濾、解釋和組織環境信息,從而形成獨特的行為地景
觀。例如,一位藝術家可能會從美學角度感知景觀,而一位生態學家則可能更關注其 生態功能。
感知模式的理論基礎:
人們對環境的感知並非被動的接收,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感知模式 理論:
1.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強調人們傾向於將環境元素組織成有意義的 整體(Gestalt),而不是孤立地感知單個元素。例如,人們會將一系列樹木感知為一 片森林,而不是單獨的樹。格式塔原則(如接近性、相似性、閉合性、連續性)影響 著人們對景觀的組織和理解。
2. 生態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由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 Gibson)提 出,強調環境提供了「可供性」(affordances),即環境中物體或特徵所提供的行為可 能性。例如,一條平坦的小徑提供了「行走」的可供性,而一個長凳提供了「休息」 的可供性。人們的感知是直接且基於這些可供性的,行為是環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結 果。
3. 認知地圖理論(Cognitive
Mapping Theory):由凱文·林奇(Kevin Lynch)提 出,認為人們在環境中移動時會形成內部的心理表徵,即「認知地圖」。這些地圖包含 路徑(paths)、邊緣(edges)、區域(districts)、節點(nodes)和標誌
(landmarks)等元素。人們的行為和導航能力受到其認知地圖的影響。清晰的景觀 結構有助於形成連貫的認知地圖,從而提升人們的空間感和方向感。
4. 環境壓力與恢復理論(Environmental
Stress and Restoration Theories):探討環 境如何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福祉。例如,注意力恢復理論(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認為,自然環境具有恢復疲勞注意力的能力,因為它們提供了「軟性吸 引」(soft fascination)和「延伸感」(being away)。壓力減輕理論(Stress Reduction Theory, SRT)則認為,自然環境能夠降低生理和心理壓力。
行為地景觀與感知模式的應用:
理解行為地景觀和感知模式對於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引導行為:設計者可以透過調整景觀元素(如路徑、標誌、空間佈局)來引導人們的 行為,例如鼓勵步行、促進社交互動或提供休憩場所。
提升體驗:考慮人們的感知模式,設計者可以創造更具吸引力、易於理解和令人愉悅 的景觀。例如,透過創造視覺焦點、提供多樣化的景觀元素和考慮季節變化來豐富觀 賞體驗。
促進福祉:將環境心理學的恢復理論應用於景觀設計,可以創造有助於減輕壓力、恢 復注意力和提升心理健康的空間,如城市綠地、公園和自然步道。
解決環境問題:理解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感知模式,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環境教育和行 為改變策略,例如透過視覺提示來鼓勵節約能源或減少廢棄物。
總之,行為地景觀和感知模式是理解人與環境互動的基礎。透過深入研究這些概念,景觀設 計師和規劃者可以創造出不僅美觀,而且功能完善、能夠積極影響人類行為和福祉的環境。
2.3.2 觀賞者類型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Viewer Types
在景觀設計和視覺評估中,理解觀賞者的多樣性至關重要。不同的觀賞者群體由於其背景、 目的、活動和個人特徵的差異,對同一景觀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知和評價。因此,對觀 賞者進行分類有助於設計者更精準地預測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從而創造出更具包容性和 吸引力的景觀。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觀賞者類型分類方法:
1. 基於觀賞目的與活動的分類(Classification
Based on Viewing Purpose and Activity)
這是最常用且實用的一種分類方式,它將觀賞者與其在景觀中的行為和互動聯繫起來:
被動觀賞者(Passive Viewers):這類觀賞者通常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中(如汽車、火 車、飛機)或固定地點(如辦公室、住宅、公共休息區)進行觀賞。他們的觀賞行為 是被動的、非專注的,景觀更多地作為背景存在。對於這類觀賞者,景觀的整體視覺 衝擊力、連貫性和避免視覺干擾(如雜亂的廣告牌、不協調的建築)尤為重要。
主動觀賞者/遊憩觀賞者(Active
Viewers/Recreational Viewers):這類觀賞者是 專門為了觀賞景觀而進行活動的,例如徒步旅行者、攝影師、觀鳥者、遊客等。他們 對景觀的細節、多樣性、獨特性和體驗性有更高的要求。設計應提供豐富的視覺元 素、多樣的觀賞點、清晰的導覽和互動機會,以滿足其探索和參與的需求。
通勤觀賞者(Commuter Viewers):指在日常通勤過程中觀賞景觀的人群。他們對 景觀的感知可能介於被動和主動之間,景觀的變化、季節性特徵和能夠提供心理放鬆 的元素對他們而言可能更具意義。
居民觀賞者(Resident Viewers):指生活在景觀周圍的居民。他們對景觀的感知是 長期且深入的,景觀的宜居性、歸屬感、日常實用性和維護狀況對他們影響最大。景 觀的變化可能會對他們產生更直接的情感影響。
2. 基於觀賞距離的分類(Classification
Based on Viewing Distance) 觀賞距離會影響人們對景觀細節的感知能力和對景觀元素的關注點:
近距離觀賞者(Foreground Viewers):觀賞距離在數米到數十米之間。他們能夠感 知景觀的紋理、細節、植物種類、小品和材料質感。設計應注重細節處理和近距離的 視覺體驗。
中距離觀賞者(Middleground Viewers):觀賞距離在數十米到數百米之間。他們主 要感知景觀的形態、色彩、空間層次和主要構成元素。設計應注重景觀的整體構圖和 空間組織。
遠距離觀賞者(Background Viewers):觀賞距離在數百米到數公里甚至更遠。他們 主要感知景觀的輪廓、天際線、地貌特徵和大規模的植被覆蓋。設計應注重景觀的宏 觀尺度和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
3. 基於專業背景與知識的分類(Classification
Based on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and Knowledge)
專業知識和經驗會顯著影響人們對景觀的解讀和評價:
專家觀賞者(Expert Viewers):包括景觀設計師、建築師、生態學家、城市規劃師 等專業人士。他們通常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能夠從專業角度對景觀進行 客觀、系統的分析和評價,關注設計原則、功能性、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性。
非專家觀賞者/公眾觀賞者(Lay
Viewers/Public Viewers):指普通大眾。他們通常 從個人喜好、情感體驗、實用性和美學感受等主觀角度評價景觀。設計應更多地考慮 大眾的普遍審美和使用習慣。
4. 基於個人特徵的分類(Classific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景觀的偏好和意義解讀可能 存在差異。例如,東方文化可能更偏愛含蓄、自然的園林景觀,而西方文化可能更偏 愛規整、宏偉的景觀。
年齡與性別(Age and Gender):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對景觀的需求和感 知重點不同。例如,兒童可能更喜歡具有遊戲和探索功能的空間,而老年人可能更注 重安全、舒適和易於使用的休憩場所。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可能影響人們對景觀的接觸機會、偏好和 期望。
個人經驗與情感(Personal Experience and Emotion):個體過去的經驗和當下的 情感狀態也會影響其對景觀的感知。例如,一個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人可能對自然景 觀有更深的情感連結。
觀賞者類型分類的應用意義:
精準設計:幫助設計者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的需求進行精準設計,提高設計的實用性和 滿意度。
視覺評估:在進行景觀視覺評估時,考慮不同觀賞者類型的感知差異,使評估結果更 具代表性和全面性。
公眾參與:在公眾參與過程中,識別和理解不同觀賞者群體的觀點,有助於促進有效 的溝通和協商。
衝突解決:當景觀設計引發爭議時,分析不同觀賞者群體的感知差異,有助於理解衝 突根源並尋找解決方案。
總之,觀賞者類型分類是景觀設計和環境評估中的重要工具。它提醒設計者和規劃者,景觀 的價值和意義是多元的,需要從不同觀點出發,才能創造出真正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優質環 境。
2.3.3 不同觀賞者之視覺感受差異
Viewer Experience and Visual Sensitivity Differences
觀賞者對景觀的視覺感受並非單一且普遍的,而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呈現出顯著的個體差 異。這些差異源於觀賞者的個人特徵、文化背景、經驗、知識、情感狀態以及觀賞情境等。 理解這些差異對於景觀設計、視覺評估和環境管理至關重要,因為它有助於設計者創造出更 能引起共鳴、滿足多元需求的景觀,並在評估景觀影響時考慮到不同群體的感知。
影響視覺感受差異的主要因素:
1. 個人特徵(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年齡(Age):不同年齡層的觀賞者對景觀的偏好和關注點可能不同。例如,兒 童可能更偏愛具有遊戲和探索功能的空間,對色彩和動態元素更敏感;老年人可 能更注重安全、舒適、易於接近的休憩場所,對自然元素和寧靜氛圍有更高需 求。視覺生理機能(如視力、對比敏感度)也會隨年齡變化,影響對景觀細節的 感知。
性別(Gender):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景觀偏好上可能存在細微差異,儘管 這些差異並非絕對。例如,一些研究發現女性可能更偏愛具有安全感、維護良好 且有社交互動潛力的空間,而男性可能對具有挑戰性或探索性的景觀更感興趣。
個性(Personality):個體的性格特徵也會影響其對景觀的感知。例如,外向者 可能更喜歡熱鬧、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而內向者可能更偏愛安靜、私密的自然 環境。
經驗與知識(Experience and Knowledge):觀賞者過去的經驗和對景觀的知 識水平會深刻影響其感知。例如,一位植物學家可能會注意到景觀中植物的種類 和生態關係,而一位普通遊客可能只關注其美學價值。對某種景觀的熟悉度也會 影響其感知,熟悉感可能帶來舒適和歸屬感,但也可能導致審美疲勞。
2. 文化背景與社會因素(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Factors):
文化價值觀(Cultural Values):不同文化對自然、美學和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 存在差異,這會導致對景觀的偏好和評價標準不同。例如,某些文化可能將荒野 視為神聖之地,而另一些文化則可能視其為需要改造的對象。
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可能影響人們對景觀的接觸機會、 偏好和期望。
群體規範與社會影響(Group Norms and Social Influence):人們的視覺感受 和偏好也可能受到其所屬群體或社會主流觀點的影響。例如,社交媒體上的流行 趨勢可能會影響人們對某些景觀的審美判斷。
3. 觀賞情境與目的(Viewing
Context and Purpose):
觀賞目的(Purpose of Viewing):如前所述,觀賞者是為了通勤、遊憩、居住 還是工作而觀賞景觀,其關注點和視覺敏感度會有所不同。例如,在開車通勤 時,人們可能更關注景觀的導向性和安全性;而在公園散步時,則可能更注重景 觀的放鬆和美學價值。
觀賞距離與速度(Viewing Distance and Speed):觀賞距離和移動速度會影 響人們對景觀細節的感知。在高速移動的車輛中,人們主要感知景觀的宏觀輪廓 和色彩塊;而在步行時,則能注意到更多的細節和紋理。
情感狀態(Emotional State):觀賞者當下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其對景觀的感 知。例如,心情愉悅時可能更容易欣賞景觀的美,而心情低落時可能對景觀的負 面元素更敏感。
視覺敏感度(Visual Sensitivity)的差異:
視覺敏感度是指個體對景觀變化或視覺刺激的感知能力和反應程度。這種敏感度因人而異, 並受到上述多種因素的影響:
對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指感知物體與背景之間微小亮度或顏色差異的 能力。這會影響人們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對景觀細節的感知。
空間頻率敏感度(Spatial Frequency Sensitivity):指感知不同空間頻率(即景觀 中細節或紋理的粗細程度)的能力。這會影響人們對景觀複雜度和清晰度的感知。
對視覺干擾的敏感度(Sensitivity to Visual Clutter/Disturbance):某些觀賞者可 能對景觀中的雜亂、不協調或破壞性元素(如垃圾、塗鴉、不當的建築)更為敏感, 這些元素會顯著降低其對景觀的正面評價。
對自然元素的敏感度(Sensitivity to Natural Elements):一些觀賞者可能對自然 景觀中的水體、植被、野生動物等元素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偏好,認為這些元素具有更 強的恢復性和美學價值。
應用與啟示:
多樣化設計:景觀設計應考慮到觀賞者的多樣性,提供豐富的視覺體驗和多功能空 間,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情境化評估:在進行景觀視覺影響評估時,應明確觀賞者的類型和觀賞情境,避免一 概而論。
公眾參與:在規劃和設計過程中,應鼓勵不同背景和觀賞目的的公眾參與,以獲取更 全面的視覺感受反饋。
教育與引導:透過環境教育,提升公眾對景觀的欣賞能力和環境意識,引導其形成更 積極的視覺感受。
總之,不同觀賞者之間的視覺感受差異是景觀設計和環境心理學中一個複雜而重要的議題。 深入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我們創造出更具人性化、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環境,提升人們的 福祉和生活品質。
2.4 公眾參與與社會接受度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Acceptability
在當代景觀規劃、城市設計和環境管理中,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和社會接受度 (Social Acceptability)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兩者共同強調了決策過程的民主化和包
容性,旨在確保規劃和設計方案不僅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更能回應社區需求、獲得廣泛支 持,並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本節將深入探討參與式規劃的發展、公眾參與的工具與方法, 以及社會接受度的指標與案例。
2.4.1 參與式規劃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Planning
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是一種將受規劃決策影響的個人、群體和社區納入 決策過程的方法。其發展歷程反映了從傳統自上而下(top-down)的專家主導模式向更加 民主、包容和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的轉變。這一轉變的驅動力來自於對傳統規劃模式弊端的 反思、社會對民主權利意識的提升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1. 早期萌芽與批判(Early
Beginnings and Critiques):
背景:在20世紀中葉,城市規劃主要由政府和專業人士主導,強調效率和理性。然 而,這種模式常常忽視當地居民的需求和知識,導致許多規劃項目(如城市更新、基 礎設施建設)引發社會問題,如社區解體、居民被迫遷離、文化遺產破壞等。
批判與反思: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1961)中對現代主義城市規劃進行了尖銳批判, 強調城市應以人為本,尊重社區的內在活力和複雜性。此後,公民權利運動和環境運 動的興起,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規劃的權力結構和社會公平性。
2. 1960-1970年代:公民參與的興起(Ris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社區行動與賦權:在美國,隨著「向貧困宣戰」(War on Poverty)和社區發展計劃的 推行,政府開始嘗試將居民納入決策過程,以期提高項目的有效性和社會公平性。英 國的「Skeffington Report」(1969)也強調了公眾參與在規劃中的重要性。
阿恩斯坦的參與階梯(Arnstein's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1969):雪莉· 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提出了著名的「公民參與階梯」,將參與程度分為八個層 次,從最低的「操縱」(Manipulation)和「治療」(Therapy)到最高的「公民控制」
(Citizen Control)。這個模型揭示了不同參與形式背後的權力分配,並強調真正的參 與應賦予公民實質性的決策權力,而非僅僅是形式上的諮詢。
關注點:這一階段的參與主要集中在對規劃決策的「反對」和「抗議」,以及爭取居民 在社區發展中的發言權。
3. 1980-1990年代 : 可持續發展與協商式規劃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llaborative
Planning):
可持續發展的影響:1987年《我們的共同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的發 布,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向全球。報告強調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經濟發展的結合,
並指出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
協商式規劃(Collaborative Planning):這一時期,規劃理論開始從對抗性參與轉 向協商性、合作性參與。協商式規劃強調不同利益相關者(政府、專家、社區居民、 非政府組織等)之間的對話、學習和共識建立,共同解決複雜的規劃問題。其核心理 念是透過溝通和協商,實現多贏的結果。
技術進步:地理信息系統(GIS)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公眾參與提供了新的工具, 使得信息共享和視覺化更加便捷。
4. 二十一世紀 : 數位化 、包容性與多 化(Digitalization,
Inclusivity, and Diversification):
數位化參與(Digital Participation):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普及,催生了線上問卷、 社交媒體討論、地理信息眾包(crowdsourcing GIS)等新的參與形式,極大地擴大 了參與的範圍和便利性。這使得更多人能夠跨越地理和時間限制參與到規劃過程中。
包容性與公平性(Inclusivity and Equity):當代參與式規劃更加強調包容性,努力 確保所有聲音,特別是弱勢群體(如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少數族裔、低收入者) 的聲音能夠被聽到和重視。這需要設計多樣化的參與方法,以適應不同群體的溝通習 慣和需求。
多元化方法與工具:參與式規劃的方法和工具日益豐富,從傳統的社區會議、工作 坊、問卷調查,到視覺化工具(如3D模型、虛擬實境)、遊戲化(gamification)和設 計衝刺(design sprints)等,旨在提高參與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從「參與」到「共同生產」(From Participation" to
"Co-production"):當代參與 式規劃不僅僅是讓公眾參與決策,更強調讓公眾成為規劃過程的共同生產者,從問題 識別、方案制定到實施和評估,全程參與,共同創造。
參與式規劃的意義與挑戰:
意義:
提高決策質量:納入當地知識和多樣化視角,使規劃方案更具針對性和可行性。
增強社會接受度:公眾參與的過程有助於建立信任,減少衝突,提高方案的社會接受 度和實施的順利性。
促進社區賦權:透過參與,居民的公民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自 決能力。
實現社會公平:確保不同群體的聲音被聽到,促進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提升可持續性:鼓勵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參與,有助於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的 可持續發展。
挑戰:
代表性問題:如何確保參與者的廣泛代表性,避免「精英俘獲」或「沉默的大多數」 問題。
權力不平衡:政府和專業人士與公眾之間可能存在權力不平衡,影響參與的實質性。 時間與資源投入:有效的公眾參與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財力投入。 衝突管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可能存在衝突,需要有效的協商和調解機制。 參與疲勞:如果參與過程缺乏實質性影響或反饋不足,可能導致公眾參與熱情下降。
儘管面臨挑戰,參與式規劃已成為現代規劃實踐的核心原則。它不僅是一種技術方法,更是 一種民主理念和治理模式的體現,旨在構建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續的城市與社區。
2.4.2 公眾參與工具與方法
Tools and Methods for Public Involvement
公眾參與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選用的工具和方法。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對參與式規 劃理解的深化,公眾參與的工具和方法也日益多樣化,旨在克服傳統模式的局限性,提高參 與的廣度、深度和效率。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需要考慮規劃項目的性質、目標、參與者的 特徵、可用的資源以及預期的參與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公眾參與工具與方法及其特點:
1. 傳統面對面參與方法(Traditional
Face-to-Face Methods)
這些方法強調直接的人際互動,有助於建立信任和深入交流,但可能受限於時間、地點和參 與人數。
社區會議/公開聽證會(Community
Meetings/Public Hearings): 特點:最常見的參與形式,通常用於信息發布、意見徵集和討論。公開聽證會通 常是法定的,用於收集對特定提案的正式意見。
優點:能夠接觸到大量居民,提供直接對話的機會,有助於建立社區共識。
缺點:可能被少數聲音主導,參與者可能感到被動,時間和地點限制可能導致參 與率低,難以觸及弱勢群體。
工作坊/研討會(Workshops/Charrettes):
特點:通常是小組形式,透過互動式活動(如分組討論、地圖繪製、模型製作) 來促進參與者之間的協作和創意發想。Charrettes 是一種密集、多日的設計工作 坊,旨在快速生成解決方案。
優點:促進深度參與和協作,能夠收集到更具建設性和詳細的意見,有助於解決 複雜問題。
缺點:需要專業引導,對組織者要求高,參與人數有限,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焦點團體(Focus Groups):
特點:由一小群具有相似背景或對特定議題感興趣的人組成,在專業主持人的引 導下進行深入討論。主要用於探索參與者的態度、信念和感知。
優點:能夠深入了解特定群體的觀點和需求,發現潛在問題和解決方案。 缺點:結果不具統計代表性,依賴主持人技巧,成本較高。
問卷調查/訪談(Surveys/Interviews):
特點:問卷調查可以大規模收集量化數據,訪談則能深入了解個體觀點。可以透 過線上、郵寄、電話或面對面進行。
優點:問卷可收集廣泛意見,訪談可獲取深度信息,易於數據分析。
缺點:問卷設計需嚴謹,訪談耗時耗力,可能存在回答偏差。
社區漫步/實地考察(Community
Walks/Site Visits):
特點:與居民一同實地考察規劃區域,共同識別問題、機會和潛力。有助於將抽 象的規劃概念與實際環境聯繫起來。
優點:直觀、具體,有助於參與者理解現場情況,促進現場討論和問題發現。 缺點:受天氣和地理條件限制,參與人數有限。
2. 數位化與線上參與方法(Digital
and Online Participation Methods)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線上參與工具日益普及,它們能夠突破時空限制,擴大參與範圍,提 高效率,但可能存在數字鴻溝問題。
線上問卷/投票(Online
Surveys/Polls):
特點:透過網絡平台發布問卷或投票,快速收集大量意見。
優點:成本低、效率高、覆蓋面廣,便於數據收集和分析。
缺點:可能存在代表性偏差,難以進行深入討論,可能被惡意刷票。
社交媒體平台(Social Media Platforms):
特點:利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平台發布信息、收集評論、進行 討論。
優點:參與門檻低,傳播速度快,能夠觸及廣泛人群,特別是年輕群體。
缺點:信息碎片化,討論可能偏離主題,存在網絡暴力和虛假信息風險,難以進 行系統性意見收集。
地理信息系統眾包/地圖工具(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rowdsourcing/Mapping Tools):
特點:允許參與者在地圖上標記問題、建議或偏好區域,例如Maptionnaire等 平台。
優點:直觀、具體,能夠收集到具有空間屬性的意見,便於可視化分析。 缺點: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可能存在數據質量問題。
線上論壇/討論區(Online
Forums/Discussion Boards):
特點:提供一個虛擬空間供參與者發表意見、提問和相互討論。
優點:允許深度和非同步討論,參與者有更多時間思考和表達。
缺點:參與率可能不高,討論可能失焦,需要有效的主持和管理。
虛擬實境/擴增實境(Virtual
Reality/Augmented Reality, VR/AR): 特點:透過沉浸式技術展示規劃方案,讓參與者身臨其境地體驗未來的環境。
優點:提供直觀、生動的體驗,有助於參與者理解複雜的設計概念,激發討論。 缺點:技術成本高,設備普及率低,可能存在技術障礙。
3. 創意與藝術性參與方法(Creative
and Artist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這些方法透過藝術、遊戲和非傳統方式,鼓勵更廣泛和更具創意的參與,特別適合觸及不同 文化背景或表達能力有限的群體。
設計遊戲(Design Games):
特點:將規劃決策過程轉化為遊戲形式,讓參與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表達意見 和偏好。
優點:提高參與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降低參與門檻,激發創意。
缺點:遊戲設計複雜,結果可能難以量化。
視覺化工具(Visualization Tools):
特點:使用圖紙、模型、渲染圖、動畫、3D模擬等方式清晰地呈現規劃方案, 幫助非專業人士理解。
優點:直觀易懂,有助於溝通複雜概念,減少誤解。
缺點:製作成本高,可能存在過度美化或誤導的風險。
藝術裝置/公共藝術(Art
Installations/Public Art):
特點:透過藝術作品來引發公眾對特定議題的思考和討論,或作為社區參與的觸 發點。
優點:具有吸引力,能夠觸及廣泛人群,激發情感共鳴。
缺點:藝術表達可能存在解讀差異,難以直接轉化為具體規劃意見。
選擇與組合:
沒有一種工具或方法是萬能的。成功的公眾參與策略通常會採用多種工具和方法的組合,形 成一個多層次、多渠道的參與體系,以適應不同參與者的需求和偏好,並在規劃過程的不同 階段發揮作用。例如,在初期階段可以採用線上問卷和社交媒體廣泛徵集意見;在中期階段 可以舉辦工作坊和焦點團體進行深入討論;在後期階段則可以透過虛擬實境展示最終方案。
2.4.3 社會接受度指標與案例
Indicators and Cases of Social Acceptability
社會接受度(Social Acceptability)是指一個項目、政策、技術或規劃方案獲得相關利益相 關者和廣大公眾認可、支持和同意的程度。它不僅僅是缺乏反對,更是一種積極的認可和信 任。在景觀規劃和環境管理中,社會接受度是項目成功實施和長期可持續性的關鍵。缺乏社 會接受度可能導致項目延遲、成本增加甚至最終失敗。因此,理解和評估社會接受度至關重 要。
社會接受度的構成要素與指標:
社會接受度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估: 1. 程序接受度(Procedural
Acceptability):
定義:指公眾對決策過程的公平性、透明度、包容性和參與機會的認可程度。如 果公眾認為決策過程是公正的,即使結果不完全符合其期望,也更容易接受。
指標:
參與機會:是否提供了足夠且多樣化的參與渠道(如會議、工作坊、線上 平台)。
信息透明度:相關信息是否及時、全面、易於理解地向公眾公開。
意見回應:公眾的意見是否被認真聽取、考慮並給予反饋。
決策影響力:公眾的參與是否對最終決策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信任度:公眾對決策機構和過程的信任程度。
2. 結果接受度(Outcome
Acceptability):
定義:指公眾對項目或政策預期結果的認可程度,包括其對環境、社會和經濟的 影響。
指標:
感知效益:公眾認為項目將帶來的正面效益(如環境改善、經濟發展、生 活質量提升)。
感知風險:公眾認為項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健康風險、 社會不公)。
公平性:項目效益和成本在不同群體之間分配的公平性。
與社區需求的契合度:項目是否符合當地社區的實際需求和價值觀。 可持續性:項目是否被認為是環境友好和長期可持續的。
3. 分配接受度(Distributive
Acceptability):
定義:指公眾對項目效益和負擔(成本)分配的公平性感知。如果負擔主要由少 數群體承擔,而效益由多數人享受,則可能導致分配不公和社會接受度降低。
指標:
效益分配:項目帶來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是否公平地分配給所有受影 響的群體。
成本分擔:項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或成本(如噪音、交通、環境影響) 是否公平地分擔。
4. 空間接受度(Spatial
Acceptability):
定義:指公眾對項目選址或空間佈局的認可程度。這在基礎設施項目(如風力發 電場、垃圾處理廠)中尤為重要,因為它們可能對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產生直接 影響。
指標:
鄰避效應(NIMBY - Not In My Backyard):是否存在強烈的反對意見, 不希望項目建在自己家附近。
景觀影響:項目對當地景觀和視覺環境的影響是否被接受。
生態影響:項目對當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否被接受。
社會接受度的評估方法:
問卷調查與民意測驗:廣泛收集公眾對項目各方面(效益、風險、程序等)的態度和 意見。
焦點團體與深度訪談:深入了解特定群體對項目的感知、擔憂和期望。 公眾意見分析:對公開聽證會、社區會議、線上平台等收集到的意見進行系統分析。 利益相關者分析:識別所有受影響的群體,並評估他們對項目的態度和影響力。 案例研究:分析類似項目的成功和失敗案例,從中學習經驗教訓。
社會接受度的案例:
1. 再生能源項目(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
背景:風力發電、太陽能電站等再生能源項目對於應對氣候變遷至關重要,但常 常面臨當地社區的社會接受度挑戰,尤其是在選址方面(如視覺衝擊、噪音、對 生態的影響)。
案例分析:許多風力發電項目因未能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意見和景觀影響而遭遇 強烈反對。成功的案例則通常會採取以下策略:
早期和持續的公眾參與:在項目規劃初期就與當地社區建立對話,並在整 個生命週期中保持溝通。
透明的信息披露:提供關於項目效益、潛在影響和緩解措施的清晰、客觀 信息。
利益共享機制:例如,讓當地居民或社區分享項目收益(如電費折扣、社 區基金),或提供當地就業機會。
景觀和環境影響評估:進行全面的視覺和環境影響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 調整設計或採取緩解措施。
案例:一些歐洲國家(如丹麥、德國)透過社區所有權模式和地方利益共 享機制,顯著提高了風力發電項目的社會接受度。
2. 城市公園與公共空間改造(Urban
Park and Public Space Redevelopment):
背景:城市公共空間的改造旨在提升城市宜居性,但如果缺乏公眾參與,可能導 致設計與社區需求脫節,甚至引發居民不滿。
案例分析:
失敗案例:一些城市改造項目由於自上而下的決策,未能充分考慮當地居 民對空間的使用習慣、文化記憶和實際需求,導致改造後的空間利用率 低,甚至引發抗議。
成功案例:許多成功的城市公園改造項目都強調了公眾參與和共同設計。 例如,紐約的「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在規劃和設計過程中,透過 廣泛的公眾諮詢和設計工作坊,收集了大量居民意見,使其成為一個既具
備生態功能又深受社區喜愛的城市綠洲。居民的參與確保了公園的設計能 夠滿足多樣化的需求,並融入了當地社區的文化元素。
3. 廢棄物處理設施選址(Waste
Management Facility Siting):
背景:垃圾焚燒廠、垃圾填埋場等設施因其潛在的環境和健康風險,通常會面臨 嚴重的「鄰避效應」挑戰。
案例分析:成功的廢棄物處理設施選址往往需要極高的社會接受度。除了嚴格的 環境評估和風險管理外,還需要:
建立信任:透過長期、誠實的溝通,建立政府與社區之間的信任關係。
提供補償和福利:為受影響的社區提供經濟補償、基礎設施改善或就業機 會。
透明的監測機制:建立獨立的環境監測機制,並向公眾公開數據,以消除 疑慮。
案例:一些國家透過建立嚴格的監管體系、提供社區福利和透明的溝通機 制,成功地選址並運營了廢棄物處理設施。
總之,社會接受度是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它與公眾參與密切相關。透過有效的公眾參與, 確保決策過程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包容性,並充分考慮公眾的利益和擔憂,才能提高項目的 社會接受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目標。
第3章 視覺影響評估流程
引言
視覺影響評估(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旨在識別、預測、評估和緩解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視覺體驗的潛在影響。其核心目標是確保開發活動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景觀美質的負面衝擊,並促進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本章將詳細闡述VIA的標準流程,從景觀基礎調查到緩解方案的研擬,旨在為景觀規劃、環境評估和相關決策提供操作指南。理解這一流程對於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客觀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它不僅是技術性的操作步驟,更是協調開發與景觀保護之間關係的關鍵環節。
3.1景觀基礎調查
(Baseline Landscape Survey)
景觀基礎調查是視覺影響評估的起始階段,其目的是建立開發項目區域及其周邊景觀的現狀檔案。這包括對景觀的物理特徵、視覺屬性、感知價值以及觀看者特徵進行全面而系統的收集和分析。一個詳盡的基線調查是後續評估的基礎,它提供了衡量開發項目影響的基準,並有助於識別景觀的敏感區域和重要觀景點。
3.1.1 現地調查與文獻蒐集
(Field Surveys and Literature Review)
景觀基礎調查的數據來源主要分為兩類:現地調查和文獻蒐集。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對景觀現狀的全面理解。
現地調查 (Field Surveys):
現地調查是獲取景觀第一手資料的關鍵環節。評估人員需親臨現場,透過實地觀察、測量和記錄,獲取景觀的真實信息。現地調查的內容通常包括:
•景觀單元識別: 辨識並劃定具有相似景觀特徵的區域,如山脈、河流、森林、農田、城鎮等。這些景觀單元將作為後續分析的基本空間單元。
•地形地貌: 記錄地形的起伏、坡度、高程變化,以及特殊地貌特徵(如懸崖、峽谷、湖泊、河流)。
•植被類型與結構: 辨識主要的植被類型(如森林、草地、灌木叢、農作物),記錄其分佈、密度、高度、色彩和季節性變化。植被在視覺上扮演著遮蔽、引導和構成景觀層次的重要角色。
•水體特徵: 記錄河流、湖泊、水庫、海岸線等水體的形態、面積、水質、流向以及其對景觀的視覺貢獻。
•土地利用與覆蓋: 記錄不同類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農業、林業、居住、商業、工業、交通),及其在景觀中的分佈和視覺表現。
•人為構築物: 記錄現有的建築物、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樑、電線桿、風力發電機)、歷史文化遺址等,評估其在景觀中的視覺顯著性和協調性。
•觀景點與視線廊道: 識別重要的觀景點(如觀景台、道路沿線、居民區、旅遊景點),並分析從這些點出發的視線可達範圍和視線廊道。這有助於了解哪些區域的景觀對觀看者而言是重要的。
•景觀感知與價值: 透過與當地居民、遊客的非正式訪談,初步了解他們對景觀的感知、偏好和價值判斷,例如哪些景觀元素被認為是美麗的、重要的或具有特殊意義的。
現地調查通常會輔以GPS定位、攝影、錄影、手繪草圖等工具進行數據記錄,以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文獻蒐集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蒐集是獲取景觀歷史、文化、生態和規劃背景信息的重要途徑。它為現地調查提供補充,並有助於理解景觀的演變過程和潛在價值。文獻蒐集的內容通常包括:
•地圖資料: 收集地形圖、土地利用圖、植被圖、歷史地圖、航空照片、衛星影像等,用於分析景觀的空間分佈和歷史變遷。
•規劃文件: 查閱相關的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景觀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文件,了解景觀的規劃定位、保護要求和發展方向。
•生態報告: 查閱生態調查報告、生物多樣性報告等,了解景觀的生態敏感性,例如是否有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重要濕地等。
•歷史文化資料: 查閱地方誌、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化遺產名錄等,了解景觀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重要歷史事件和文化遺產分佈。
•社會經濟數據: 收集人口分佈、居民收入、旅遊統計等數據,了解景觀的社會經濟背景和觀看者群體特徵。
•學術研究: 查閱相關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了解該區域景觀的既有研究成果和評估方法。
透過現地調查和文獻蒐集的結合,評估人員能夠建立一個全面、多維度的景觀基線數據庫,為後續的視覺影響預測和評估提供堅實的基礎。
3.1.2 景觀單元界定原則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Unit Delimitation)
景觀單元界定是景觀基礎調查中的一個核心步驟,其目的是將複雜多樣的景觀劃分為具有相對同質性的空間單元。這些單元是景觀分析和評估的基本尺度,有助於系統地理解景觀結構、功能和價值。景觀單元的界定並非隨意,而是遵循一系列明確的原則。
景觀單元的基本概念:
景觀單元(Landscape Unit)是指在地理空間上具有相對一致的自然和/或人文特徵的區域。這些特徵可能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類型、水文、土地利用模式、文化歷史元素以及視覺感知等方面。一個景觀單元內部應當具有較高的同質性,而與周邊單元之間則存在明顯的差異。
景觀單元界定的主要原則:
1.同質性原則 (Homogeneity Principle): 這是景觀單元界定的核心。一個景觀單元內部應當在主要景觀特徵上保持相對的一致性。例如,一片連續的森林、一個完整的山谷、一個具有相似建築風格的歷史街區,都可以被視為一個同質的景觀單元。同質性有助於簡化分析,並確保評估結果的代表性。
2.邊界清晰性原則 (Clear Boundary Principle): 景觀單元之間應當具有清晰、可識別的邊界。這些邊界可以是自然地理界線(如山脊線、河流、海岸線),也可以是人為界線(如道路、行政區劃、土地利用類型轉換區)。清晰的邊界有助於空間分析和地圖繪製。
3.層次性原則 (Hierarchy Principle): 景觀單元可以存在於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形成一個層次結構。例如,一個區域景觀可以分解為多個次區域景觀單元,每個次區域景觀單元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更小的景觀類型單元。這種層次性有助於從宏觀到微觀不同尺度的分析和管理 [1]。
•區域景觀單元 (Regional Landscape Units): 較大尺度,通常由主要的地形、水系和廣泛的土地利用模式決定。
•景觀類型單元 (Landscape Type Units): 中等尺度,由特定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組合形成,如「山地森林景觀」、「平原農田景觀」、「歷史城鎮景觀」等。
•景觀要素單元 (Landscape Element Units): 較小尺度,指景觀中的具體構成要素,如單個建築、樹叢、水池等。
4.功能性原則 (Functionality Principle): 景觀單元的劃分應當考慮其生態、社會和視覺功能。例如,一個重要的生態廊道、一個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區域、一個主要的觀景廊道,即使其物理特徵不完全同質,也可能被劃分為一個獨立的景觀單元,以強調其特殊功能。
5.可操作性原則 (Operability Principle): 景觀單元的劃分應當具有可操作性,便於數據採集、分析和管理。這意味著單元的數量和複雜程度應當適中,避免過於碎片化或過於粗略。
6.目的導向原則 (Purpose-driven Principle): 景觀單元的界定應當與評估的目的相符。例如,如果評估目的是針對風力發電場的視覺影響,那麼在風機可視範圍內的景觀單元劃分應當更為精細。
景觀單元界定的方法:
景觀單元的界定通常結合遙感影像判讀、GIS空間分析和現地驗證。透過疊加地形、植被、水系、土地利用、行政區劃等圖層,利用GIS工具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和聚類,初步劃定景觀單元,然後再透過現地調查進行校核和修正。
景觀單元的合理界定是視覺影響評估的基礎,它為後續的景觀敏感度分析、視覺影響預測和緩解措施研擬提供了清晰的空間框架。
3.1.3 攝影紀錄與目視觀察技法
(Photography and Visual Observation Techniques)
攝影紀錄和目視觀察是景觀基礎調查中獲取視覺信息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它們不僅用於記錄景觀現狀,更是後續視覺模擬和影響評估的重要依據。這些技法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範,以確保所獲取數據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可比性。
攝影紀錄 (Photography Documentation):
攝影紀錄旨在捕捉景觀的視覺特徵、空間關係和氛圍。其目的不僅是「拍到」,更是「拍好」和「拍對」,以便於後續的分析和應用。
1.選擇合適的觀景點: 應選擇能夠代表不同景觀類型、不同視角、不同觀看距離的觀景點。這些點應包括:
•代表性觀景點: 能夠全面反映景觀單元特徵的點。
•敏感觀景點: 位於居民區、旅遊景點、道路沿線等,預計會受到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點。
•關鍵視線廊道: 具有重要視覺價值的線性空間,如河谷、山脊線、歷史軸線等。
2.標準化拍攝: 為確保照片的可比性和後續應用(如蒙太奇製作),拍攝時應盡量標準化:
•相機參數記錄: 記錄拍攝時間、日期、GPS坐標、海拔高度、相機型號、鏡頭焦距(等效35mm焦距)、光圈、快門速度、ISO、白平衡等信息。這些參數對於精確的視覺模擬至關重要 [2]。
•拍攝角度與高度: 盡量保持水平拍攝,避免傾斜。拍攝高度應模擬人眼高度(約1.5-1.7米),或根據評估目的調整(如從高層建築俯瞰)。
•天氣與光照: 盡量選擇晴朗、能見度高、光照條件穩定的天氣進行拍攝,避免逆光、陰影過重或光線不足。不同季節的植被變化也應考慮。
•全景與特寫: 拍攝全景照片以捕捉景觀的整體空間關係和背景,同時拍攝特寫照片以記錄重要的景觀元素和細節。
•參考物: 在照片中納入已知尺寸的參考物(如人、車輛、標尺),有助於後續的比例校準。
3.照片管理與歸檔: 對拍攝的照片進行系統的命名、分類和歸檔,包括觀景點編號、拍攝日期、時間、相機參數、簡要描述等。這有助於數據的檢索和管理。
目視觀察技法 (Visual Observation Techniques):
目視觀察是評估人員透過肉眼對景觀進行直接感知和判斷的過程。它補充了攝影紀錄的不足,能夠捕捉景觀的動態變化、氛圍和主觀感知。
1.系統性觀察: 評估人員應按照預設的觀察路線和觀景點,系統地對景觀進行觀察。觀察內容包括:
•景觀構成要素: 識別地形、植被、水體、建築物等主要構成要素的形態、色彩、紋理、尺度和空間分佈。
•視覺特徵: 評估景觀的開闊度、封閉度、通透性、複雜性、秩序感、韻律感等視覺屬性。
•觀看者體驗: 記錄觀看者在不同視角下的視覺感受,如是否有遮蔽、是否有視覺焦點、是否存在視覺衝突等。
•動態景觀: 觀察景觀的動態變化,如雲的移動、水流的變化、植被的搖曳、交通的流動等。
2.記錄與描述: 評估人員應使用標準化的表格或筆記本,對觀察結果進行詳細的文字描述和手繪草圖。描述應客觀、具體,避免模糊不清的詞語。例如,可以使用形容詞來描述色彩(如「深綠色」、「淺棕色」)、形態(如「圓潤的」、「尖銳的」)、紋理(如「粗糙的」、「細膩的」)等。
3.多感官體驗: 雖然是視覺影響評估,但景觀的感知是多感官的。評估人員在目視觀察時,也可以記錄其他感官信息,如聲音(鳥鳴、水聲、交通噪音)、氣味(花香、泥土味)、溫度等,這些信息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景觀的氛圍和感知品質。
4.專家判斷與共識: 目視觀察往往涉及專家的主觀判斷。為提高客觀性,可以組織多位專家進行共同觀察和討論,透過共識達成一致的判斷。
攝影紀錄和目視觀察技法的有效運用,為視覺影響評估提供了豐富的基線數據,這些數據不僅是分析的輸入,也是評估結果呈現和溝通的重要依據。
[1] Litton, R. B. (1968). Forest landscape and
esthetics. U.S.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PSW-49. [2] Smardon, R. C.,
Palmer, J. F., & Felleman, J. P. (1986). Foundations for visual project
analysis. John Wiley & Sons.
3.2 開發方案界定
(Definition of Development Proposal)
開發方案界定是視覺影響評估流程中的關鍵步驟,其核心任務是精確地理解和描述擬議開發項目的所有相關特徵,這些特徵將對景觀的視覺產生影響。這不僅包括項目的物理尺寸和空間位置,還包括其設計細節、所用材料以及可能的時間維度變化。清晰、全面的方案界定是後續視覺影響預測和評估的基礎,因為只有充分了解「什麼將被建造」,才能準確評估「它將如何影響景觀」。
3.2.1 方案範疇與空間配置
(Scope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方案範疇與空間配置是開發項目宏觀層面的描述,它界定了項目的整體規模、功能組成以及其在地理空間上的佈局。這些宏觀特徵往往是決定視覺影響範圍和程度的首要因素。
方案範疇 (Scope):
方案範疇是指開發項目的整體規模和所包含的功能組成。這包括:
•項目類型: 例如,住宅區、商業綜合體、工業園區、交通基礎設施(公路、鐵路、橋樑)、能源設施(風力發電場、太陽能電站)、水利工程(水庫、堤壩)等。不同類型的項目具有不同的視覺特徵和潛在影響。
•總體量: 項目的總建築面積、佔地面積、總長度(對於線性工程如道路、管線)或總容量。這些數據提供了項目規模的量化指標。
•功能組成: 項目內部包含的各類功能區塊及其相互關係。例如,一個綜合開發項目可能包含住宅、商業、公共設施等不同功能,它們的佈局會影響整體視覺效果。
空間配置 (Spatial Arrangement):
空間配置是指開發項目各組成部分在地理空間上的佈局和相互關係。這包括:
•選址: 項目在景觀中的具體位置。選址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其與周邊景觀的協調性。例如,將高層建築設置在山脊線上會比設置在山谷中產生更大的視覺顯著性。
•佈局模式: 項目內部建築物、設施、道路、綠地等元素的排列方式。例如,集中式佈局、分散式佈局、線性佈局等。不同的佈局模式會形成不同的視覺形態和空間感。
•與地形的關係: 項目如何適應或改變現有地形。例如,是順應地形進行階梯式佈局,還是透過大規模土方工程改變地形以適應建築。對地形的干預程度會顯著影響視覺景觀的自然性和和諧性。
•與水體的關係: 項目與河流、湖泊、海岸線等水體的關係。水體往往是景觀的視覺焦點,項目與水體的距離、朝向、以及對水岸線的影響都會產生重要的視覺後果。
•與現有景觀元素的關係: 項目如何與周邊的植被、歷史建築、道路網絡等現有景觀元素相互作用。例如,是否保留重要的樹木、是否遮擋歷史建築的視線通廊。
清晰地界定方案範疇與空間配置,有助於評估人員從宏觀層面把握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的潛在影響,並為後續的詳細分析提供空間框架。
3.2.2 開發要素:高度、體量與材質 (Key
Elements: Height, Mass, and Materials)
高度、體量和材質是構成開發項目視覺形象的核心要素,它們直接決定了項目在景觀中的視覺顯著性、形態特徵和質感。對這些關鍵要素的精確描述是視覺影響評估的基礎。
高度 (Height):
高度是指開發項目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特別是其最高點相對於周邊地形或現有建築的高度。高度是影響項目可見範圍和天際線輪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絕對高度: 項目最高點的海拔高度。
•相對高度: 項目相對於周邊地面、植被或鄰近建築的高度。例如,一個20層的建築在平原地區可能非常顯著,但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心則可能不那麼突出。
•對天際線的影響: 高度決定了項目是否會突破現有天際線,形成新的視覺焦點或視覺障礙。特別是在具有重要天際線景觀的區域(如歷史城區、山脈背景),高度的變化會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
體量 (Mass):
體量是指開發項目在三維空間中的整體規模和形態,包括其長度、寬度、深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體積感。體量決定了項目在景觀中的視覺佔據感和壓迫感。
•建築佔地面積與樓層數: 共同決定了建築的體量。
•形態與輪廓: 項目的幾何形態(如方形、圓形、不規則形)和外部輪廓。簡潔的形態可能更容易融入環境,而複雜或突兀的形態可能產生視覺衝突。
•開口與實體比例: 建築立面開口(窗戶、陽台)與實體牆面的比例。這會影響建築的輕重感和通透感。
•與周邊環境的比例關係: 項目體量與周邊建築、自然景觀(如山體、樹木)的比例關係。過大的體量可能產生壓迫感,破壞景觀的尺度感。
材質 (Materials):
材質是指開發項目外部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包括其顏色、紋理、光澤度等。材質決定了項目的表面質感和對光線的反射特性,進而影響其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視覺表現。
•顏色: 材料的顏色會影響項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例如,在自然景觀中,使用與自然色調相近的材料可能更容易融入;在城市環境中,則可能需要考慮與城市色彩規劃的協調。
•紋理: 材料的表面紋理(如粗糙、光滑、細膩)會影響其在近距離觀看時的視覺感受。粗糙的紋理可能顯得厚重,光滑的紋理可能顯得輕盈。
•光澤度: 材料對光線的反射程度。高光澤度的材料(如玻璃幕牆)在陽光下可能產生眩光,對觀看者造成視覺干擾;低光澤度的材料則可能更為柔和。
•耐久性與維護: 材料的耐久性和維護需求也會間接影響其長期視覺表現。例如,易於老化或變色的材料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景觀美質。
對高度、體量和材質的詳細描述,是進行精確視覺模擬和影響評估的基礎。這些信息通常透過設計圖紙、建築模型、材料樣板等形式進行呈現。
3.2.3 不同方案的視覺影響對照
(Visual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Proposals)
在許多開發項目中,特別是那些具有顯著視覺影響的項目,通常會存在多個替代方案。對這些不同方案進行視覺影響對照分析,是評估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目的在於量化和比較各方案對景觀視覺的潛在影響,從而為決策者選擇最優方案提供客觀依據。
對照分析的必要性:
•優化決策: 透過比較,可以識別出視覺影響最小、景觀效益最佳的方案,或是在視覺影響與其他考量(如經濟、工程可行性)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的方案。
•緩解措施的選擇: 對照分析有助於評估不同緩解措施(如調整高度、改變材料、增加植被遮蔽)的有效性。
•公眾溝通: 直觀地展示不同方案的視覺效果,有助於公眾理解和參與決策過程,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社會接受度。
對照分析的內容與方法:
1.視覺模擬: 這是對照分析的核心。利用照片蒙太奇、3D渲染圖、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等技術,為每個替代方案創建逼真的視覺模擬圖像或場景。這些模擬應當從相同的關鍵觀景點、相同的光照條件和季節進行,以確保可比性。
•示例: 對於一個擬建的橋樑項目,可以模擬不同橋型(如斜拉橋、拱橋、梁橋)在同一視角下的視覺效果,比較其對河流景觀和天際線的影響。
2.影響矩陣: 建立一個影響矩陣,列出每個替代方案在各個視覺影響指標上的得分或等級。這些指標可能包括:
•可見範圍和顯著性
•對天際線的影響
•對景觀完整性的影響
•對景觀特徵的改變
•對觀看者體驗的影響(如壓迫感、突兀感)
•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
3.敏感度與變化幅度評估: 對每個方案,重複進行景觀敏感度與變化幅度的評估,並將結果進行比較。例如,方案A可能對某個高敏感度區域產生較大的變化幅度,而方案B則影響較小。
4.專家評估與公眾參與: 組織專家組對不同方案的視覺模擬結果進行評估和打分。同時,可以透過公眾參與活動(如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討論),收集公眾對不同方案的偏好和意見。
5.綜合評價: 結合量化數據(如影響矩陣得分)和質性評價(如專家意見、公眾反饋),對各替代方案進行綜合評價,並提出推薦方案。在綜合評價中,可能需要運用多準則評估(MCE)和加權分析等方法,以平衡不同視覺影響指標的重要性。
透過系統的視覺影響對照分析,決策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不同開發方案的優劣,從而做出更為明智和負責任的景觀決策。
3.3 可視區域分析(Viewshed
& ZVI)
可視區域分析(Viewshed Analysis)是視覺影響評估中一項基礎且關鍵的技術工具,主要用於確定從特定觀測點(或線、面)可以看到景觀中哪些區域,以及哪些區域被遮蔽。這項分析對於理解開發項目在空間上的可見性至關重要,是評估其視覺顯著性和影響範圍的基礎。與可視區域分析緊密相關的是視覺影響區(Zone of Visual Influence, ZVI)的界定,ZVI通常指從開發項目本身可見的區域,或開發項目從多個觀測點可見的累積區域。
3.3.1 GIS 操作流程 (GIS
Workflow)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進行可視區域分析的主要工具。其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使得複雜的地形和地物遮蔽計算成為可能。典型的GIS操作流程包括數據準備、分析執行和結果可視化。
1.數據準備:
•數位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DEM是進行可視區域分析的基礎數據,它提供了地表高程的網格化表示。DEM的精度(解析度)直接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高解析度的DEM(如1米、5米)能夠更精確地反映地形細節,而低解析度的DEM(如30米、90米)則適用於大尺度區域的初步分析。DEM數據通常來源於航空攝影測量、雷射雷達(LiDAR)掃描或地形圖數位化 [1]。
•觀測點數據: 觀測點(Observer Point)是進行可視區域分析的起點,代表了觀看者的位置。這些點可以是單個點(如觀景台、住宅區的特定位置),也可以是線(如道路、步道)或面(如整個居住區)。每個觀測點需要包含X、Y坐標和Z值(高程),以及觀測者高度(Observer Offset,通常為人眼高度,約1.5-1.7米)和目標高度(Target Offset,通常為0,表示地表)。
•障礙物數據(可選): 除了地形本身,建築物、茂密的植被、高架結構等也可能形成視覺障礙。這些障礙物可以作為獨立的圖層(如建築物高度模型、植被高度模型)疊加到DEM上,或在DEM中進行高程修正,以更真實地模擬視覺遮蔽效果。
•開發項目數據: 擬議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或其在空間中的位置和高度信息,用於模擬其在景觀中的可見性。
2.分析執行:
•Viewshed工具: 大多數GIS軟體(如ArcGIS, QGIS)都內建Viewshed分析工具。該工具基於DEM和觀測點數據,計算出從觀測點可見的區域。其基本原理是從觀測點向DEM上的每個網格單元發射一條虛擬的視線,如果視線被中間的更高地形或障礙物阻擋,則該網格單元被視為不可見。
•ZVI計算: ZVI可以透過多個Viewshed分析的疊加來實現。例如,可以從開發項目周圍的一系列觀測點進行Viewshed分析,然後將所有可見區域進行疊加,得到開發項目從這些點可見的總區域。或者,也可以從開發項目本身作為觀測點,計算其可見範圍,這在評估項目對周邊環境的視覺影響時非常有用。
•參數設置: 在執行Viewshed分析時,需要設定一些關鍵參數,如觀測者高度、目標高度、最大可視距離等。最大可視距離的設定應考慮景觀的實際可見範圍和評估的重點。
3.結果可視化:
•可視區域地圖: 將Viewshed分析結果以地圖形式呈現,通常用不同顏色區分可見區域和不可見區域。這可以直觀地顯示開發項目在空間上的可見範圍。
•ZVI地圖: 顯示開發項目視覺影響區的地圖,通常會標示出不同程度的視覺影響區域(如高度可見、中度可見、低度可見)。
•三維可視化: 將Viewshed或ZVI結果疊加到三維地形模型上,結合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提供更直觀的視覺效果,便於理解和溝通。
GIS的可視區域分析為視覺影響評估提供了客觀的空間數據支持,是量化評估視覺影響範圍和程度的重要手段。
3.3.2 關鍵觀景點選定
(Selection of Key Viewpoints)
關鍵觀景點(Key Viewpoints)的選定是可視區域分析和整體視覺影響評估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些點代表了觀看者對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感知位置,其選擇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代表性和說服力。關鍵觀景點的選定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並應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代表性。
關鍵觀景點的類型:
關鍵觀景點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敏感觀景點 (Sensitive Viewpoints): 這些點代表了對景觀變化特別敏感的觀看者群體所在的位置。例如:
•居民區: 住宅區、村落,特別是那些具有長期居住歷史和對當地景觀有深厚情感連結的居民。
•旅遊景點: 觀景台、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遺址等,這些地方的遊客通常對景觀美質有較高期望。
•公共設施: 學校、醫院、養老院等,這些場所的觀看者可能對環境變化更為敏感。
•道路與交通廊道: 主要公路、鐵路、步道、自行車道等,這些線狀空間的觀看者是移動的,需要考慮連續的視覺體驗。
2.代表性觀景點 (Representative Viewpoints): 這些點能夠代表某一類景觀單元或某一區域的典型視覺體驗。例如:
•典型景觀類型: 能夠反映農田、森林、水體、山地等不同景觀類型特徵的點。
•不同距離與角度: 從不同距離(近、中、遠)和不同角度(正面、側面、俯瞰、仰視)觀察開發項目的點。
•不同觀看者類型: 代表不同觀看者群體(如當地居民、通勤者、遊客、戶外活動者)的典型視角。
3.特殊觀景點 (Specific Viewpoints): 這些點可能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或生態意義,或在特定情境下具有重要視覺價值。例如:
•歷史視線通廊: 連接歷史建築或文化地標的視線軸線。
•生態敏感區: 位於重要生態廊道或野生動物棲息地附近的點。
•規劃控制點: 在城市規劃或景觀規劃中被明確指定為重要觀景點的區域。
關鍵觀景點的選定方法:
關鍵觀景點的選定通常是一個迭代和綜合的過程,結合了客觀分析和專家判斷:
1.初步篩選: 根據開發項目的位置、規模和類型,以及周邊景觀的特徵,初步識別潛在的觀景點。可以利用地圖、航空照片、GIS數據進行宏觀分析。
2.可視區域分析輔助: 執行初步的可視區域分析,確定開發項目的理論可見範圍。這有助於將觀景點的選擇範圍限定在項目可見的區域內。
3.現地踏勘與驗證: 實地考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評估人員需親臨現場,從初步篩選的觀景點進行目視觀察,確認其代表性和敏感性,並調整觀測點的具體位置和高度。在現地踏勘時,應考慮季節性變化(如植被落葉)、光照條件(如日出日落方向)和天氣條件(如能見度)。
4.公眾參與: 透過問卷調查、訪談或公眾諮詢會議,收集當地居民和利益相關者對重要觀景點的意見。公眾的感知和偏好對於識別具有社會價值的觀景點至關重要。
5.專家判斷: 邀請景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地理學家等專家對觀景點的選擇進行審查和確認,確保其專業性和全面性。
6.數量與分佈: 關鍵觀景點的數量應當適中,既能全面反映潛在的視覺影響,又不過於冗餘。這些點應當在空間上合理分佈,覆蓋開發項目周邊的不同方向和距離。
選定後的關鍵觀景點將作為後續視覺模擬、影響評估和緩解方案研擬的基礎,其質量直接影響整個視覺影響評估的有效性。
[1] Fisher, P. F. (1991). First experiments in
viewshed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viewshedding algorithm.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57(10), 1321-1326. [2] Hull, R. B., &
Bishop, I. D. (1988). Viewshed and landscape unit analysis for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6(1-2), 101-116.
3.3.3 可見區熱點與遮蔽區辨識
(Identification of Hotspots and Obstruction Zones)
在完成可視區域分析後,對結果進行深入解讀,識別出「可見區熱點」和「遮蔽區」是理解視覺影響分佈和制定緩解策略的關鍵步驟。這不僅僅是簡單地標示出可見與不可見區域,更是對視覺敏感性和影響程度的精細化分析。
可見區熱點 (Hotspots):
可見區熱點是指開發項目在景觀中具有高度可見性或對觀看者產生顯著視覺影響的區域。這些區域通常具備以下特徵:
1.高頻率可見性: 該區域內有多個觀測點能夠看到開發項目,或者從該區域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看到項目。這通常透過疊加多個觀測點的Viewshed分析結果來識別,疊加次數越多,表示該區域的可見頻率越高,視覺顯著性越強。
2.高敏感度觀看者: 熱點區域可能位於人口密集區、重要旅遊路線、歷史文化遺址或自然保護區等敏感區域。在這些區域,即使開發項目的可見性不高,其視覺影響也可能被放大,因為觀看者對景觀美質的期望值更高,或景觀本身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3.關鍵視線通廊: 熱點可能位於重要的視線通廊上,例如從城市地標通往自然背景的視線,或從主要道路通往風景區的視線。開發項目若阻擋或破壞這些通廊,將產生顯著的視覺衝擊。
4.視覺顯著性高: 即使在較遠的距離,開發項目由於其高度、體量、色彩或材質等特徵,在視覺上仍然非常突出,形成視覺上的「熱點」。例如,在平坦的農田景觀中,一座高聳的風力發電機組可能成為視覺熱點。
識別可見區熱點的意義在於,它指明了視覺影響最為顯著、最需要關注和優先考慮緩解措施的區域。對這些熱點的分析應當更加深入,例如進行更精細的視覺模擬,或進行現場感知調查,以了解觀看者的具體反應。
遮蔽區 (Obstruction Zones):
遮蔽區是指開發項目在景觀中被地形、植被、建築物或其他障礙物完全或部分遮擋,從而降低其可見性的區域。識別遮蔽區的意義在於:
1.評估自然緩解能力: 了解景觀自身對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緩解能力。例如,茂密的森林、高聳的山體或密集的城市建築群,都可能形成有效的視覺屏障。
2.優化選址與設計: 在項目選址和設計階段,可以利用遮蔽區的信息,將開發項目放置在自然遮蔽較好的位置,或調整項目高度和佈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遮蔽物,減少視覺暴露。
3.指導緩解措施: 對於無法完全避免的視覺影響,了解遮蔽區的特性有助於設計更有效的緩解措施。例如,在部分遮蔽的區域,可以透過種植高大樹木、設置人工屏障或調整建築立面設計來進一步減少可見性。
4.評估觀看者體驗: 遮蔽區的存在意味著該區域的觀看者不會受到或只會受到輕微的視覺影響。這有助於更全面地評估不同區域觀看者的視覺體驗。
識別方法:
•GIS空間分析: 透過Viewshed分析直接生成可見/不可見區域圖。對於熱點,可以透過疊加多個Viewshed結果,或結合觀看者敏感度圖層進行加權分析來識別。對於遮蔽區,則直接從不可見區域圖中獲取。
•現場驗證: 雖然GIS分析提供了客觀的空間數據,但現場驗證仍然不可或缺。實地考察可以確認GIS分析結果的準確性,特別是對於植被等動態障礙物的遮蔽效果,以及在不同季節和光照條件下的實際可見性。
•三維可視化: 將開發項目模型、地形和Viewshed結果在三維環境中進行可視化,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可見區和遮蔽區的分佈,並從不同視角進行交互式分析。
總之,可見區熱點與遮蔽區的識別是可視區域分析的延伸,它將純粹的空間可見性分析提升到視覺影響評估的層面,為後續的敏感度評估、影響等級判定和緩解方案研擬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信息。
3.4 敏感度與變化幅度評估
(Assessment of Sensitivity and Magnitude of Change)
在視覺影響評估流程中,單純地確定開發項目是否可見或其可見範圍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評估這種可見性將對景觀美質和觀看者體驗產生多大程度的影響。這就需要引入「景觀敏感度」和「變化幅度」這兩個核心概念,並透過兩者的交叉評估來判斷潛在的視覺影響程度。
3.4.1 景觀敏感度因子設定
(Sensitivity Factor Definitions)
景觀敏感度是指景觀對開發項目視覺變化的抵抗能力或承受能力。敏感度高的景觀,即使受到輕微的視覺干擾,也可能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反之,敏感度低的景觀則可能對較大的變化具有更高的容忍度。景觀敏感度通常由景觀自身的特徵和觀看者的特徵共同決定。
景觀自身特徵的敏感度因子:
1.景觀品質/價值 (Landscape Quality/Value):\n * 高敏感度: 具有高自然度、高多樣性、高獨特性/稀有性、高完整性、高和諧性、高歷史文化價值、高感知品質的景觀(例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世界遺產地、歷史文化名城、風景名勝區、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濕地、原始森林等)。這些景觀本身具有極高的美學、生態或文化價值,任何視覺干擾都可能被視為對其核心價值的損害。
•中敏感度: 具有一般自然度、一般多樣性、一般完整性,或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景觀(例如:一般農田景觀、郊野公園、城鄉結合部的部分區域、具有一定歷史但非核心保護區的街區等)。
•低敏感度: 已經高度人工化、同質化、或景觀品質較低的區域(例如:工業區、高度開發的商業區、交通樞紐、廢棄地等)。這些區域對視覺變化的承受能力較高。
2.景觀類型 (Landscape Type):\n * 高敏感度: 開闊、簡單、均質的景觀(如平原、水面、沙漠),任何新增的垂直元素都可能非常顯著。具有清晰天際線的景觀,其天際線的完整性對視覺美質至關重要。
•中敏感度: 具有一定地形起伏或植被覆蓋的景觀,能夠提供部分遮蔽。
•低敏感度: 複雜、破碎、已經存在大量人工元素的景觀,新增元素可能不那麼突出。
3.景觀吸收能力 (Landscape Absorptive Capacity): 指景觀在視覺上吸收新元素的能力。\n * 高吸收能力: 具有複雜地形、茂密植被、或已經存在大量人工元素的景觀,能夠較好地隱藏或融入新的開發項目。
•低吸收能力: 開闊、平坦、植被稀疏的景觀,新增元素將會非常顯著。
觀看者特徵的敏感度因子:
1.觀看者類型 (Viewer Type):\n * 高敏感度: 居住者(特別是長期居住者)、遊客(特別是生態旅遊者、文化旅遊者)、戶外活動者(如登山者、徒步者)。這些群體對景觀美質的期望值高,且對環境變化敏感。
•中敏感度: 通勤者、一般商業活動者。
•低敏感度: 工業區工作者、短期過境者。
2.觀看者數量 (Viewer Numbers):\n * 高敏感度: 觀看者數量多、觀看頻率高的區域(如主要道路沿線、熱門觀景點、人口密集區)。
•中敏感度: 觀看者數量一般、觀看頻率一般的區域。
•低敏感度: 觀看者數量少、觀看頻率低的區域。
3.觀看者活動與注意力 (Viewer Activity and Attention):\n * 高敏感度: 觀看者活動以欣賞景觀為主,注意力集中於景觀的區域(如觀景台、公園、步道)。
•中敏感度: 觀看者活動以交通或日常事務為主,但景觀仍是其視覺背景的區域。
•低敏感度: 觀看者活動與景觀無關,或注意力不集中於景觀的區域(如高速公路駕駛者、室內工作者)。
景觀敏感度的評估通常採用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將上述因子進行綜合判斷,劃分為高、中、低等不同等級。這為後續的影響評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信息。
3.4.2 變化幅度判準與尺度
(Criteria and Scale of Magnitude of Change)
變化幅度(Magnitude of Change)是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造成的改變程度。它量化了開發項目在景觀中視覺上的「顯著性」或「衝擊力」。變化幅度通常從開發項目的物理特徵、可見性以及與現有景觀的關係等方面進行評估。
變化幅度的判準:
1.項目特徵 (Project Characteristics):\n * 規模 (Scale): 項目的大小、高度、體量。規模越大,變化幅度通常越大。例如,一座200米高的風力發電機組比一座20米高的通訊塔具有更大的變化幅度。
•複雜性 (Complexity): 項目的形態、結構、材質的複雜程度。過於複雜或不規則的形態可能比簡潔的形態產生更大的視覺衝擊。
•色彩與紋理 (Color and Texture): 項目與現有景觀在色彩、紋理上的對比度。對比度越大,變化幅度越大。例如,在綠色植被背景中,使用鮮豔紅色或反光材質的建築物會產生較大的變化幅度。
2.可見性 (Visibility):\n * 可見範圍 (Extent of Visibility): 項目可見的地理範圍大小。可見範圍越廣,影響的觀看者越多,變化幅度越大。
•可見頻率 (Frequency of Visibility): 項目在觀看者視線中出現的頻率。例如,在主要交通幹道沿線連續可見的項目,其變化幅度可能較大。
•可見持續時間 (Duration of Visibility): 項目在觀看者視線中停留的時間長度。例如,在高速行駛的車輛中短暫可見的項目,與在靜態觀景點長時間可見的項目,其變化幅度不同。
•可見清晰度 (Clarity of Visibility): 項目可見的清晰程度,是否被霧、霾、其他障礙物部分遮蔽。清晰度越高,變化幅度越大。
3.與現有景觀的關係 (Relationship to Existing Landscape):\n * 景觀整合度 (Landscape Integration): 項目與現有景觀在形態、色彩、尺度、紋理上的協調程度。整合度越高,變化幅度越小。例如,順應地形的建築比突兀於地形的建築變化幅度小。
•景觀構成要素的改變 (Altera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項目是否會改變現有景觀的關鍵構成要素,如破壞山脊線、砍伐重要植被、改變水體形態等。改變程度越大,變化幅度越大。
•景觀特徵的改變 (Altera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項目是否會改變現有景觀的整體特徵或氛圍。例如,在自然景觀中引入工業設施,可能徹底改變其自然特徵。
變化幅度的尺度:
變化幅度通常採用分級尺度進行評估,例如:
•高 (High): 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產生顯著、廣泛且不可逆的改變,與現有景觀形成強烈對比或衝突,導致景觀特徵的根本性改變。
•中 (Medium): 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產生可識別的改變,與現有景觀存在一定對比,但未導致景觀特徵的根本性改變。
•低 (Low): 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產生輕微或局部改變,與現有景觀基本協調,對景觀特徵影響不明顯。
•微不足道 (Negligible): 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幾乎沒有產生改變,或改變極其微小,難以察覺。
變化幅度的評估需要結合視覺模擬技術,透過對比建成前後的視覺效果,客觀地判斷其改變程度。
3.4.3 矩陣交叉評估法
(Cross-matrix Evaluation Method)
矩陣交叉評估法是將景觀敏感度(Sensitivity)和變化幅度(Magnitude of
Change)這兩個核心維度進行結合,以綜合判斷開發項目潛在視覺影響程度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結構化的框架,有助於評估人員對複雜的視覺影響進行分類和量化。
評估原理:
矩陣交叉評估法的基本原理是將景觀敏感度作為一個軸(通常是行),變化幅度作為另一個軸(通常是列),構成一個二維矩陣。矩陣中的每個單元格代表了敏感度與變化幅度不同組合下的視覺影響等級。透過這種交叉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視覺影響的潛在嚴重性。
矩陣結構與等級劃分:
典型的矩陣結構如下表所示,其中視覺影響等級通常劃分為「重大(Major)」、「中等(Moderate)」、「輕微(Minor)」和「微不足道(Negligible)」等。
視覺影響等級 |
變化幅度:高 (High) |
變化幅度:中 (Medium) |
變化幅度:低 (Low) |
變化幅度:微不足道 (Negligible) |
敏感度:高 (High) |
重大 (Major) |
重大 (Major) |
中等 (Moderate) |
輕微 (Minor) |
敏感度:中 (Medium) |
重大 (Major) |
中等 (Moderate) |
輕微 (Minor) |
微不足道 (Negligible) |
敏感度:低 (Low) |
中等 (Moderate) |
輕微 (Minor) |
微不足道 (Negligible) |
微不足道 (Negligible) |
等級定義示例:
•重大視覺影響 (Major Visual Impact): 發生在高敏感度景觀或觀看者區域,且變化幅度高。這類影響通常是不可接受的,需要採取強力的緩解措施,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考慮項目。
•中等視覺影響 (Moderate Visual Impact): 發生在中等敏感度景觀且變化幅度高,或高敏感度景觀但變化幅度中等。這類影響通常是可接受的,但仍需要有效的緩解措施。
•輕微視覺影響 (Minor Visual Impact): 發生在低敏感度景觀且變化幅度高,或中等敏感度景觀但變化幅度低。這類影響通常是可接受的,可能只需要輕微的緩解措施。
•微不足道視覺影響 (Negligible Visual Impact): 發生在低敏感度景觀且變化幅度低或微不足道。這類影響通常可以忽略。
應用步驟:
1.確定景觀敏感度: 根據3.4.1節所述的因子,評估每個景觀單元或觀景點的敏感度等級(高、中、低)。
2.確定變化幅度: 根據3.4.2節所述的判準,評估開發項目對每個景觀單元或觀景點的變化幅度(高、中、低、微不足道)。
3.交叉評估: 將敏感度等級和變化幅度等級在矩陣中進行交叉,得出該景觀單元或觀景點的潛在視覺影響等級。
4.結果呈現: 將評估結果以圖表、地圖或文字報告的形式呈現,清晰地標示出不同區域的視覺影響等級。
優點與局限性:
•優點: 矩陣交叉評估法提供了一個清晰、透明且易於理解的評估框架,有助於系統化地處理複雜的視覺影響問題。它能夠將定性判斷與半定量評估相結合,為決策者提供明確的影響等級。
•局限性: 該方法在敏感度和變化幅度的等級劃分上仍存在一定的主觀性,需要評估人員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判斷力。此外,矩陣的等級劃分和閾值設定也可能因不同的評估指南或項目類型而異。因此,在應用時需要明確定義每個等級的具體含義和判斷標準。
總之,矩陣交叉評估法是視覺影響評估中一個實用且有效的工具,它將景觀敏感度和變化幅度有機結合,為判斷潛在視覺影響的嚴重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5 視覺影響等級判定 (Visual Impact Rating)
視覺影響等級判定是視覺影響評估流程中的核心環節,其目的是將前述的基線調查、開發方案界定、可視區域分析、敏感度與變化幅度評估的結果進行綜合,最終得出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的總體影響程度。這一階段的判斷不僅基於客觀數據,也融合了專業判斷,旨在為決策者提供清晰、可操作的影響評估結論。
3.5.1 評估模型與等級標準
(Rating Models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視覺影響等級的判定通常依賴於特定的評估模型和預設的等級標準。這些模型旨在將複雜的視覺影響因素簡化為可比較的、分級的結果。儘管具體模型可能因評估指南、項目類型和國家地區而異,但其核心思想是將景觀敏感度與變化幅度進行綜合考量。
常見的評估模型:
1.矩陣交叉模型: 如3.4.3節所述,這是最常用且直觀的模型。透過將景觀敏感度(高、中、低)與變化幅度(高、中、低、微不足道)進行交叉,得出綜合的視覺影響等級(重大、中等、輕微、微不足道)。這種模型簡潔明瞭,易於理解和溝通,但其等級劃分和閾值設定需要明確的定義和專業共識。
2.加權評分模型: 這種模型將多個視覺影響因子(如可見性、顯著性、景觀品質、觀看者敏感度等)賦予不同的權重,然後對每個因子進行評分,最終透過加權求和得出總體視覺影響得分。得分越高,影響越大。這種模型能夠更精細地反映各因子的貢獻,但權重的確定往往需要專家判斷或多準則決策方法(如AHP)的支持。
3.敘述性評估模型: 某些評估方法可能不採用嚴格的量化模型,而是透過詳細的文字描述和專業判斷,對視覺影響進行定性評估。這種方法更強調評估人員的經驗和對景觀的深入理解,但其客觀性和可比性可能較低。
等級標準的設定:
無論採用何種模型,清晰定義每個視覺影響等級的標準至關重要。這些標準應當具體、可衡量,並與評估目的相符。例如:
•重大影響 (Major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產生了根本性、廣泛且不可逆的負面改變,嚴重損害了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導致公眾強烈反對或無法接受。例如,在世界遺產地核心區建設高層建築,或在國家公園內建設大型工業設施。
•中等影響 (Moderate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產生了可識別的負面改變,對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可能引起公眾關注或爭議。例如,在郊野公園邊緣建設與周邊環境不完全協調的商業設施。
•輕微影響 (Minor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產生了輕微的負面改變,對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影響有限,且通常可以透過緩解措施有效控制。例如,在城市建成區內建設與周邊風格協調的低層建築。
•微不足道影響 (Negligible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幾乎沒有產生負面改變,或改變極其微小,難以察覺,對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沒有實質性影響。例如,在工業區內部進行改造,且不改變其外部輪廓和高度。
這些等級標準應當在評估開始前明確定義,並在評估過程中保持一致性,以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透明度。
3.5.2 圖示化表達方式
(Graphical Presentation Techniques)
視覺影響評估的最終成果需要以清晰、直觀的方式呈現給決策者和公眾。圖示化表達是溝通複雜視覺影響信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能夠將抽象的評估結果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視覺內容。
常見的圖示化表達方式:
1.視覺影響地圖 (Visual Impact Map):
•內容: 將開發項目對不同區域的視覺影響等級(如重大、中等、輕微、微不足道)以不同顏色或圖案疊加在地理底圖上。地圖上應標示開發項目位置、關鍵觀景點、可視範圍、景觀單元等信息。
•作用: 直觀地顯示視覺影響的空間分佈,幫助決策者快速識別受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和觀看者群體。
2.影響矩陣圖 (Impact Matrix Diagram):
•內容: 將3.4.3節所述的敏感度-變化幅度矩陣以圖形方式呈現,例如使用顏色深淺或圖標大小來表示影響等級。可以為每個觀景點或景觀單元生成一個獨立的矩陣圖,或將所有點的結果匯總到一個圖中。
•作用: 清晰地展示敏感度與變化幅度如何共同決定最終的視覺影響等級,便於理解評估邏輯。
3.視覺模擬圖 (Visual Simulation Images):
•內容: 透過照片蒙太奇、3D渲染圖、虛擬實境截圖等方式,呈現開發項目建成前後的視覺對比。這些模擬圖應從關鍵觀景點拍攝,並標示出視角、距離等信息。
•作用: 最直觀地展示開發項目對景觀的實際視覺改變,是與非專業人士溝通視覺影響最有效的方式。
4.剖面圖與立面圖 (Sections and Elevations):
•內容: 繪製開發項目與周邊地形、建築、植被的剖面圖和立面圖,顯示其高度、體量、輪廓與現有景觀的關係。可以疊加視線分析線,顯示遮蔽效果。
•作用: 從工程和設計角度解釋視覺影響的產生原因,特別適用於建築師和工程師理解。
5.景觀特徵變化圖 (Landscape Character Change Diagram):
•內容: 透過圖示或關鍵詞,描述開發項目對景觀構成要素(如地形、植被、水體、建築)和景觀特徵(如開闊度、複雜性、秩序感)的具體改變。
•作用: 系統地歸納和呈現景觀特徵的質性變化。
在選擇圖示化表達方式時,應考慮目標受眾的需求和評估報告的整體結構。多種圖示的組合使用,往往能更全面、有效地傳達視覺影響評估的結果。
3.5.3 不確定性處理與專家判斷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and Expert Judgment)
視覺影響評估,尤其是對未來景觀變化的預測, inherently 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同時,由於景觀美質的感知具有主觀性,專家判斷在評估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如何有效處理不確定性並合理運用專家判斷,是確保評估結果可靠性和說服力的關鍵。
不確定性的來源與處理:
不確定性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不確定性: 基線數據的精度(如DEM解析度、植被數據的時效性)、開發方案設計細節的變動(如最終材料選擇、施工偏差)都可能引入不確定性。
•處理: 採用高精度數據;在設計階段盡早確定關鍵參數;進行敏感性分析,評估不同數據輸入對結果的影響;明確指出數據的局限性。
2.模型不確定性: 視覺影響評估模型本身可能存在簡化或假設,無法完全捕捉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處理: 選擇經過驗證、廣泛接受的模型;明確說明模型的假設和局限性;考慮使用多種模型進行交叉驗證。
3.感知不確定性: 觀看者對景觀的感知是主觀的,可能因個體差異、文化背景、情緒狀態等因素而異。
•處理: 透過大規模的公眾參與調查(如問卷、訪談)來捕捉多樣化的感知;使用視覺偏好實驗來量化群體偏好;在報告中承認感知的主觀性,並呈現不同觀看者群體的潛在反應。
4.未來情景不確定性: 景觀是動態變化的,未來的氣候變化、植被生長、周邊開發等都可能影響視覺影響的實際效果。
•處理: 進行情景分析,模擬不同未來情景下的視覺影響;定期監測和評估,對評估結果進行動態調整。
在報告中,應當透明地披露評估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並說明如何對其進行了處理或考慮。這有助於提高評估的科學嚴謹性和可信度。
專家判斷的運用:
儘管強調客觀數據和量化分析,但景觀視覺影響評估本質上仍是一門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學科。在許多環節,特別是在數據不足、模型無法完全涵蓋或需要對複雜情境進行綜合判斷時,專家判斷是不可或缺的。
專家判斷的應用場景:
•基線調查: 識別關鍵景觀單元、重要觀景點、景觀特徵屬性編碼。
•敏感度與變化幅度評估: 對景觀敏感度因子和變化幅度判準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級。
•評估模型選擇與參數設定: 選擇合適的評估模型,並設定模型中的關鍵參數(如權重)。
•視覺模擬的真實性判斷: 評估視覺模擬圖像的逼真度和代表性。
•綜合影響等級判定: 在矩陣交叉評估或加權評分後,對最終影響等級進行專業審核和調整。
•緩解措施的設計與評估: 提出創新且有效的緩解方案,並評估其視覺效益。
確保專家判斷的客觀性與可靠性:
1.多學科專家組: 組建由景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生態學家、社會學家等多學科背景的專家組,從不同視角提供判斷。
2.透明的判斷過程: 記錄專家判斷的依據、理由和共識過程,避免「黑箱操作」。
3.共識機制: 透過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焦點小組討論等方式,促進專家之間的交流和共識達成,減少單一專家的主觀偏見。
4.經驗與資歷: 選擇具有豐富景觀評估經驗和良好專業素養的專家。
5.與數據結合: 專家判斷應當以客觀數據為基礎,並對數據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認識。判斷結果也應當能夠被數據所支持或解釋。
總之,不確定性是視覺影響評估的內在屬性,而專家判斷是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的重要手段。透過科學的方法處理不確定性,並合理、透明地運用專家判斷,可以顯著提升視覺影響評估報告的質量和決策支持能力。
3.6 緩解與替代方案研擬
(Mitigation and Alternatives)
視覺影響評估的最終目標不僅是識別和量化潛在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提出有效的緩解措施和可行的替代方案,以減少或消除這些影響。緩解與替代方案的研擬是將評估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環節,它體現了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的協調與平衡。
3.6.1 視覺緩解設計策略
(Visual Mitigation Design Strategies)
視覺緩解設計策略是指透過調整開發項目的設計、選址、施工方式等,來降低其對景觀視覺的負面影響。這些策略應當在項目規劃和設計的早期階段就納入考慮,以達到最佳效果。
常見的視覺緩解設計策略包括:
1.選址優化 (Site Optimization):
•利用地形遮蔽: 將開發項目設置在地形低窪處、山體背後或現有植被茂密區,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作為視覺屏障,減少項目可見性。
•遠離敏感區域: 避免將項目設置在視覺敏感度高的區域,如重要觀景點、歷史文化遺址、自然保護區或人口密集區的視線通廊內。
•順應地形: 建築物或設施的佈局和形態應盡量順應現有地形,減少大規模的土方工程,避免破壞自然地貌。
2.設計調整 (Design Adjustments):
•降低高度與體量: 透過減少建築層數、採用分散式佈局、或將部分功能轉入地下等方式,降低項目的整體高度和體量,使其在景觀中不那麼顯著。
•優化形態與輪廓: 採用簡潔、流線型或與周邊景觀形態相協調的建築輪廓,避免突兀的幾何形狀。例如,在山地景觀中,可以採用階梯式或曲線型建築,使其與山體輪廓融合。
•選擇合適的色彩與材質: 優先選用與周邊自然環境或當地建築風格相協調的色彩和材質。例如,在自然景觀中,可選用大地色系、低反射率的材料;在歷史街區,則應選用與傳統建築相符的材料和色彩。避免使用高反光材料,以減少眩光。
•細部設計: 關注建築立面、屋頂、設備等細節設計,使其更具美感並減少視覺干擾。例如,將屋頂設備隱藏,或採用綠化屋頂。
3.植被遮蔽與景觀綠化 (Vegetation Screening and Landscape Greening):
•種植高大喬木: 在項目周邊或觀景點與項目之間種植高大、茂密的喬木,形成有效的視覺屏障。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樹種,並考慮其生長速度和最終高度。
•多層次綠化: 結合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層次的綠化帶,增加視覺遮蔽效果和景觀豐富度。
•綠化與建築結合: 透過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方式,將植被融入建築設計,軟化建築的硬朗線條,增加生態效益和視覺美感。
4.照明設計 (Lighting Design):
•控制夜間光污染: 避免過度照明或使用向上投射的燈光,減少對夜間景觀和天文觀測的影響。採用向下投射、有遮罩的燈具,並控制燈光強度和色溫。
•突出景觀特色: 透過巧妙的照明設計,突出景觀中的重要元素,同時避免對敏感區域造成干擾。
5.工程施工管理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分階段施工: 對大型項目進行分階段施工,減少一次性對景觀的衝擊。
•臨時遮蔽: 在施工期間,對敏感區域設置臨時視覺屏障,減少施工對景觀的影響。
•及時恢復: 施工完成後,及時對受損區域進行景觀恢復和綠化。
視覺緩解設計策略的選擇應基於對視覺影響的精確評估,並結合項目的具體條件、周邊景觀特徵和觀看者需求。最佳的緩解措施往往是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3.6.2 替代方案發展原則 (Principles
of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在視覺影響評估中,提出替代方案是緩解負面影響的另一重要途徑。替代方案不僅僅是設計上的微調,而是從根本上重新思考項目的選址、規模、技術或功能,以期達到更優的視覺景觀效益。發展替代方案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不開發」方案 (No-Development Alternative): 這是所有替代方案的基準,即不進行任何開發活動,維持景觀現狀。此方案有助於量化開發項目可能帶來的全部視覺影響,並作為比較其他替代方案的基礎。儘管在許多情況下不切實際,但其作為理論基準的價值不可或缺。
2.最小視覺影響方案 (Minimum Visual Impact Alternative): 該方案旨在將開發項目對視覺景觀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這可能涉及:
•選址調整: 選擇視覺敏感度最低、景觀吸收能力最強的場地。
•規模縮減: 減少項目佔地面積、建築高度或體量。
•技術變更: 採用對景觀影響較小的技術方案,例如將高架線路改為地下埋設,或採用低矮、分散的建築形式。
•設計優化: 採用與環境高度融合的設計,如生態建築、隱蔽式結構等。
3.合理可行替代方案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Alternatives): 除了最小影響方案,還應考慮其他在技術、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都合理可行的替代方案。這些方案可能在視覺影響上略高於最小影響方案,但在其他方面具有優勢,例如成本效益更高、更能滿足功能需求等。評估應對這些方案進行全面的視覺影響分析,並與原方案進行比較。
4.綜合效益最大化方案 (Maximum Overall Benefit Alternative): 該方案旨在平衡視覺景觀效益與其他環境、社會、經濟效益。這可能意味著在視覺影響上做出一定的妥協,以換取其他方面的顯著改善。例如,一個在視覺上略有影響但能帶來巨大生態效益或社會福祉的項目。
5.創新與前瞻性 (Innovation and Foresight): 鼓勵在替代方案中引入創新性的設計理念、技術和材料,以期在景觀保護和開發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同時,應考慮未來景觀的演變趨勢和社會對景觀價值的認知變化。
發展替代方案的過程應當是開放和迭代的,鼓勵多學科團隊的參與,並在必要時納入公眾意見。透過對不同替代方案的系統性評估和比較,決策者能夠選擇出最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開發路徑。
3.6.3 整體景觀整合手法 (Techniques
for Landscape Integration)
景觀整合手法是指將開發項目與其周邊景觀環境進行有機融合,使其成為景觀整體的一部分,而非突兀的存在。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協調,更是生態、文化和功能上的統一。成功的景觀整合能夠提升項目的美學品質,並減少其對景觀完整性和特徵的負面影響。
主要的景觀整合手法包括:
1.形態與輪廓整合 (Form and Silhouette Integration):
•順應地形: 建築物或設施的形態應盡量與周邊地形的起伏、山脊線的走勢相協調,避免形成生硬的直線或塊狀輪廓。例如,在山坡上建設的建築可採用階梯式佈局,與山體融為一體。
•呼應自然元素: 借鑒自然界中的形態、曲線或紋理,將其融入設計中。例如,橋樑的設計可以模仿河流的曲線,或風力發電機的塔筒顏色與天空背景融合。
•降低視覺高度: 透過分散體量、設置退台、或採用綠化屋頂等方式,降低建築的視覺高度,使其在天際線中不那麼顯著。
2.色彩與材質整合 (Color and Material Integration):
•環境色系: 選擇與周邊自然環境(如土壤、岩石、植被)或當地建築傳統相近的色彩。避免使用過於鮮豔、反光或與環境格格不入的顏色。
•自然材質: 優先選用天然、可持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材料,如木材、石材、磚瓦等,這些材料通常具有更好的質感和與環境的親和力。
•紋理與光澤: 考慮材料的紋理和光澤度,使其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都能與周邊環境協調。避免大面積使用高反光材料,以減少眩光。
3.植被與生態整合 (Vegetation and Ecological Integration):
•鄉土植被: 大量使用當地原生的鄉土植被進行綠化,這些植物更適應當地氣候,且能保持景觀的地域特色和生態完整性。
•生態廊道: 在項目內部和周邊規劃和建設生態廊道,連接現有的自然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
•綠化屏障: 透過種植高大喬木和多層次植被,形成有效的視覺屏障,遮蔽項目中不美觀的部分,或引導視線。
•水體處理: 對項目內部的雨水徑流進行生態化處理,建設生態濕地或雨水花園,使其成為景觀的一部分。
4.文化與歷史整合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tegration):
•尊重歷史文脈: 在歷史文化敏感區,項目的設計應充分尊重當地的歷史文脈、建築風格和文化傳統,避免破壞其整體風貌。
•傳承地方特色: 借鑒當地傳統建築元素、材料或工藝,將其融入現代設計中,創造具有地方認同感的景觀。
•保護文化標誌: 確保開發項目不會遮擋或破壞重要的歷史文化標誌、視線通廊或傳統聚落的視覺完整性。
5.功能與體驗整合 (Function and Experience Integration):
•多功能空間: 創造多功能、可達性強的公共空間,鼓勵人們與景觀互動。
•觀景體驗: 規劃觀景平台、步道、休憩區等,引導觀看者欣賞景觀,並提供舒適的觀景體驗。
•夜間景觀: 考慮夜間照明對景觀的影響,透過合理的燈光設計,創造安全、美觀且不產生光污染的夜間景觀。
景觀整合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多學科的協作,並在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的全生命週期中持續進行。成功的景觀整合不僅能減少負面視覺影響,更能提升開發項目的整體價值和社會接受度。
結論
視覺影響評估(VIA)是一個系統性、多階段的過程,旨在科學地預測、評估和管理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品質的潛在影響。從基線景觀的詳細調查,到開發方案的精確界定,再到利用GIS技術進行可視區域分析,以及對景觀敏感度和變化幅度的精細評估,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為最終的視覺影響等級判定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和理論基礎。
本章所闡述的VIA流程,強調了客觀數據分析與專業判斷的結合。可視區域分析為量化視覺暴露提供了工具,而敏感度與變化幅度的評估則將景觀自身的特性和觀看者的感知納入考量,使得影響評估更具針對性和全面性。矩陣交叉評估法作為一種綜合判斷工具,能夠清晰地呈現不同情境下的視覺影響嚴重程度。
更為重要的是,VIA不僅僅是「評估」影響,更是「管理」影響的過程。透過對視覺影響等級的判定,評估人員能夠明確指出問題所在,並進一步研擬有效的緩解措施和替代方案。這些措施涵蓋了從項目選址、設計調整、植被綠化到施工管理等多個層面,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視覺衝擊,並促進開發項目與周邊景觀的有機整合。替代方案的發展則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鼓勵在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總之,視覺影響評估流程的嚴謹執行,是確保開發項目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它不僅有助於保護珍貴的景觀資源,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也為決策者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景觀衝突和公眾對環境品質的更高期望。透過不斷完善評估方法和技術工具,VIA將在未來的景觀規劃與管理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3.5 視覺影響等級判定
(Visual Impact Rating)
視覺影響等級判定是視覺影響評估流程中的核心環節,其目的是將前述的基線調查、開發方案界定、可視區域分析、敏感度與變化幅度評估的結果進行綜合,最終得出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的總體影響程度。這一階段的判斷不僅基於客觀數據,也融合了專業判斷,旨在為決策者提供清晰、可操作的影響評估結論。
3.5.1 評估模型與等級標準
(Rating Models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視覺影響等級的判定通常依賴於特定的評估模型和預設的等級標準。這些模型旨在將複雜的視覺影響因素簡化為可比較的、分級的結果。儘管具體模型可能因評估指南、項目類型和國家地區而異,但其核心思想是將景觀敏感度與變化幅度進行綜合考量。
常見的評估模型:
1.矩陣交叉模型: 如3.4.3節所述,這是最常用且直觀的模型。透過將景觀敏感度(高、中、低)與變化幅度(高、中、低、微不足道)進行交叉,得出綜合的視覺影響等級(重大、中等、輕微、微不足道)。這種模型簡潔明瞭,易於理解和溝通,但其等級劃分和閾值設定需要明確的定義和專業共識。
2.加權評分模型: 這種模型將多個視覺影響因子(如可見性、顯著性、景觀品質、觀看者敏感度等)賦予不同的權重,然後對每個因子進行評分,最終透過加權求和得出總體視覺影響得分。得分越高,影響越大。這種模型能夠更精細地反映各因子的貢獻,但權重的確定往往需要專家判斷或多準則決策方法(如AHP)的支持。
3.敘述性評估模型: 某些評估方法可能不採用嚴格的量化模型,而是透過詳細的文字描述和專業判斷,對視覺影響進行定性評估。這種方法更強調評估人員的經驗和對景觀的深入理解,但其客觀性和可比性可能較低。
等級標準的設定:
無論採用何種模型,清晰定義每個視覺影響等級的標準至關重要。這些標準應當具體、可衡量,並與評估目的相符。例如:
•重大影響 (Major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產生了根本性、廣泛且不可逆的負面改變,嚴重損害了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導致公眾強烈反對或無法接受。例如,在世界遺產地核心區建設高層建築,或在國家公園內建設大型工業設施。
•中等影響 (Moderate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產生了可識別的負面改變,對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可能引起公眾關注或爭議。例如,在郊野公園邊緣建設與周邊環境不完全協調的商業設施。
•輕微影響 (Minor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產生了輕微的負面改變,對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影響有限,且通常可以透過緩解措施有效控制。例如,在城市建成區內建設與周邊風格協調的低層建築。
•微不足道影響 (Negligible Impact): 指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特徵和觀看者體驗幾乎沒有產生負面改變,或改變極其微小,難以察覺,對景觀的固有價值和美學品質沒有實質性影響。例如,在工業區內部進行改造,且不改變其外部輪廓和高度。
這些等級標準應當在評估開始前明確定義,並在評估過程中保持一致性,以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透明度。
3.5.2 圖示化表達方式
(Graphical Presentation Techniques)
視覺影響評估的最終成果需要以清晰、直觀的方式呈現給決策者和公眾。圖示化表達是溝通複雜視覺影響信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能夠將抽象的評估結果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視覺內容。
常見的圖示化表達方式:
1.視覺影響地圖 (Visual Impact Map):
•內容: 將開發項目對不同區域的視覺影響等級(如重大、中等、輕微、微不足道)以不同顏色或圖案疊加在地理底圖上。地圖上應標示開發項目位置、關鍵觀景點、可視範圍、景觀單元等信息。
•作用: 直觀地顯示視覺影響的空間分佈,幫助決策者快速識別受影響最嚴重的區域和觀看者群體。
2.影響矩陣圖 (Impact Matrix Diagram):
•內容: 將3.4.3節所述的敏感度-變化幅度矩陣以圖形方式呈現,例如使用顏色深淺或圖標大小來表示影響等級。可以為每個觀景點或景觀單元生成一個獨立的矩陣圖,或將所有點的結果匯總到一個圖中。
•作用: 清晰地展示敏感度與變化幅度如何共同決定最終的視覺影響等級,便於理解評估邏輯。
3.視覺模擬圖 (Visual Simulation Images):
•內容: 透過照片蒙太奇、3D渲染圖、虛擬實境截圖等方式,呈現開發項目建成前後的視覺對比。這些模擬圖應從關鍵觀景點拍攝,並標示出視角、距離等信息。
•作用: 最直觀地展示開發項目對景觀的實際視覺改變,是與非專業人士溝通視覺影響最有效的方式。
4.剖面圖與立面圖 (Sections and Elevations):
•內容: 繪製開發項目與周邊地形、建築、植被的剖面圖和立面圖,顯示其高度、體量、輪廓與現有景觀的關係。可以疊加視線分析線,顯示遮蔽效果。
•作用: 從工程和設計角度解釋視覺影響的產生原因,特別適用於建築師和工程師理解。
5.景觀特徵變化圖 (Landscape Character Change Diagram):
•內容: 透過圖示或關鍵詞,描述開發項目對景觀構成要素(如地形、植被、水體、建築)和景觀特徵(如開闊度、複雜性、秩序感)的具體改變。
•作用: 系統地歸納和呈現景觀特徵的質性變化。
在選擇圖示化表達方式時,應考慮目標受眾的需求和評估報告的整體結構。多種圖示的組合使用,往往能更全面、有效地傳達視覺影響評估的結果。
3.5.3 不確定性處理與專家判斷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and Expert Judgment)
視覺影響評估,尤其是對未來景觀變化的預測, inherently 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同時,由於景觀美質的感知具有主觀性,專家判斷在評估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如何有效處理不確定性並合理運用專家判斷,是確保評估結果可靠性和說服力的關鍵。
不確定性的來源與處理:
不確定性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不確定性: 基線數據的精度(如DEM解析度、植被數據的時效性)、開發方案設計細節的變動(如最終材料選擇、施工偏差)都可能引入不確定性。
•處理: 採用高精度數據;在設計階段盡早確定關鍵參數;進行敏感性分析,評估不同數據輸入對結果的影響;明確指出數據的局限性。
2.模型不確定性: 視覺影響評估模型本身可能存在簡化或假設,無法完全捕捉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處理: 選擇經過驗證、廣泛接受的模型;明確說明模型的假設和局限性;考慮使用多種模型進行交叉驗證。
3.感知不確定性: 觀看者對景觀的感知是主觀的,可能因個體差異、文化背景、情緒狀態等因素而異。
•處理: 透過大規模的公眾參與調查(如問卷、訪談)來捕捉多樣化的感知;使用視覺偏好實驗來量化群體偏好;在報告中承認感知的主觀性,並呈現不同觀看者群體的潛在反應。
4.未來情景不確定性: 景觀是動態變化的,未來的氣候變化、植被生長、周邊開發等都可能影響視覺影響的實際效果。
•處理: 進行情景分析,模擬不同未來情景下的視覺影響;定期監測和評估,對評估結果進行動態調整。
在報告中,應當透明地披露評估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並說明如何對其進行了處理或考慮。這有助於提高評估的科學嚴謹性和可信度。
專家判斷的運用:
儘管強調客觀數據和量化分析,但景觀視覺影響評估本質上仍是一門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學科。在許多環節,特別是在數據不足、模型無法完全涵蓋或需要對複雜情境進行綜合判斷時,專家判斷是不可或缺的。
專家判斷的應用場景:
•基線調查: 識別關鍵景觀單元、重要觀景點、景觀特徵屬性編碼。
•敏感度與變化幅度評估: 對景觀敏感度因子和變化幅度判準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級。
•評估模型選擇與參數設定: 選擇合適的評估模型,並設定模型中的關鍵參數(如權重)。
•視覺模擬的真實性判斷: 評估視覺模擬圖像的逼真度和代表性。
•綜合影響等級判定: 在矩陣交叉評估或加權評分後,對最終影響等級進行專業審核和調整。
•緩解措施的設計與評估: 提出創新且有效的緩解方案,並評估其視覺效益。
確保專家判斷的客觀性與可靠性:
1.多學科專家組: 組建由景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生態學家、社會學家等多學科背景的專家組,從不同視角提供判斷。
2.透明的判斷過程: 記錄專家判斷的依據、理由和共識過程,避免「黑箱操作」。
3.共識機制: 透過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焦點小組討論等方式,促進專家之間的交流和共識達成,減少單一專家的主觀偏見。
4.經驗與資歷: 選擇具有豐富景觀評估經驗和良好專業素養的專家。
5.與數據結合: 專家判斷應當以客觀數據為基礎,並對數據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認識。判斷結果也應當能夠被數據所支持或解釋。
總之,不確定性是視覺影響評估的內在屬性,而專家判斷是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的重要手段。透過科學的方法處理不確定性,並合理、透明地運用專家判斷,可以顯著提升視覺影響評估報告的質量和決策支持能力。
3.6 緩解與替代方案研擬
(Mitigation and Alternatives)
視覺影響評估的最終目標不僅是識別和量化潛在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提出有效的緩解措施和可行的替代方案,以減少或消除這些影響。緩解與替代方案的研擬是將評估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環節,它體現了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的協調與平衡。
3.6.1 視覺緩解設計策略
(Visual Mitigation Design Strategies)
視覺緩解設計策略是指透過調整開發項目的設計、選址、施工方式等,來降低其對景觀視覺的負面影響。這些策略應當在項目規劃和設計的早期階段就納入考慮,以達到最佳效果。
常見的視覺緩解設計策略包括:
1.選址優化 (Site Optimization):
•利用地形遮蔽: 將開發項目設置在地形低窪處、山體背後或現有植被茂密區,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作為視覺屏障,減少項目可見性。
•遠離敏感區域: 避免將項目設置在視覺敏感度高的區域,如重要觀景點、歷史文化遺址、自然保護區或人口密集區的視線通廊內。
•順應地形: 建築物或設施的佈局和形態應盡量順應現有地形,減少大規模的土方工程,避免破壞自然地貌。
2.設計調整 (Design Adjustments):
•降低高度與體量: 透過減少建築層數、採用分散式佈局、或將部分功能轉入地下等方式,降低項目的整體高度和體量,使其在景觀中不那麼顯著。
•優化形態與輪廓: 採用簡潔、流線型或與周邊景觀形態相協調的建築輪廓,避免突兀的幾何形狀。例如,在山地景觀中,可以採用階梯式或曲線型建築,使其與山體輪廓融合。
•選擇合適的色彩與材質: 優先選用與周邊自然環境或當地建築風格相協調的色彩和材質。例如,在自然景觀中,可選用大地色系、低反射率的材料;在歷史街區,則應選用與傳統建築相符的材料和色彩。避免使用高反光材料,以減少眩光。
•細部設計: 關注建築立面、屋頂、設備等細節設計,使其更具美感並減少視覺干擾。例如,將屋頂設備隱藏,或採用綠化屋頂。
3.植被遮蔽與景觀綠化 (Vegetation Screening and Landscape Greening):
•種植高大喬木: 在項目周邊或觀景點與項目之間種植高大、茂密的喬木,形成有效的視覺屏障。應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樹種,並考慮其生長速度和最終高度。
•多層次綠化: 結合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多層次的綠化帶,增加視覺遮蔽效果和景觀豐富度。
•綠化與建築結合: 透過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方式,將植被融入建築設計,軟化建築的硬朗線條,增加生態效益和視覺美感。
4.照明設計 (Lighting Design):
•控制夜間光污染: 避免過度照明或使用向上投射的燈光,減少對夜間景觀和天文觀測的影響。採用向下投射、有遮罩的燈具,並控制燈光強度和色溫。
•突出景觀特色: 透過巧妙的照明設計,突出景觀中的重要元素,同時避免對敏感區域造成干擾。
5.工程施工管理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分階段施工: 對大型項目進行分階段施工,減少一次性對景觀的衝擊。
•臨時遮蔽: 在施工期間,對敏感區域設置臨時視覺屏障,減少施工對景觀的影響。
•及時恢復: 施工完成後,及時對受損區域進行景觀恢復和綠化。
視覺緩解設計策略的選擇應基於對視覺影響的精確評估,並結合項目的具體條件、周邊景觀特徵和觀看者需求。最佳的緩解措施往往是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
3.6.2 替代方案發展原則
(Principles of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在視覺影響評估中,提出替代方案是緩解負面影響的另一重要途徑。替代方案不僅僅是設計上的微調,而是從根本上重新思考項目的選址、規模、技術或功能,以期達到更優的視覺景觀效益。發展替代方案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不開發」方案 (No-Development Alternative): 這是所有替代方案的基準,即不進行任何開發活動,維持景觀現狀。此方案有助於量化開發項目可能帶來的全部視覺影響,並作為比較其他替代方案的基礎。儘管在許多情況下不切實際,但其作為理論基準的價值不可或缺。
2.最小視覺影響方案 (Minimum Visual Impact Alternative): 該方案旨在將開發項目對視覺景觀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這可能涉及:
•選址調整: 選擇視覺敏感度最低、景觀吸收能力最強的場地。
•規模縮減: 減少項目佔地面積、建築高度或體量。
•技術變更: 採用對景觀影響較小的技術方案,例如將高架線路改為地下埋設,或採用低矮、分散的建築形式。
•設計優化: 採用與環境高度融合的設計,如生態建築、隱蔽式結構等。
3.合理可行替代方案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Alternatives): 除了最小影響方案,還應考慮其他在技術、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都合理可行的替代方案。這些方案可能在視覺影響上略高於最小影響方案,但在其他方面具有優勢,例如成本效益更高、更能滿足功能需求等。評估應對這些方案進行全面的視覺影響分析,並與原方案進行比較。
4.綜合效益最大化方案 (Maximum Overall Benefit Alternative): 該方案旨在平衡視覺景觀效益與其他環境、社會、經濟效益。這可能意味著在視覺影響上做出一定的妥協,以換取其他方面的顯著改善。例如,一個在視覺上略有影響但能帶來巨大生態效益或社會福祉的項目。
5.創新與前瞻性 (Innovation and Foresight): 鼓勵在替代方案中引入創新性的設計理念、技術和材料,以期在景觀保護和開發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同時,應考慮未來景觀的演變趨勢和社會對景觀價值的認知變化。
發展替代方案的過程應當是開放和迭代的,鼓勵多學科團隊的參與,並在必要時納入公眾意見。透過對不同替代方案的系統性評估和比較,決策者能夠選擇出最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開發路徑。
3.6.3 整體景觀整合手法
(Techniques for Landscape Integration)
景觀整合手法是指將開發項目與其周邊景觀環境進行有機融合,使其成為景觀整體的一部分,而非突兀的存在。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協調,更是生態、文化和功能上的統一。成功的景觀整合能夠提升項目的美學品質,並減少其對景觀完整性和特徵的負面影響。
主要的景觀整合手法包括:
1.形態與輪廓整合 (Form and Silhouette Integration):
•順應地形: 建築物或設施的形態應盡量與周邊地形的起伏、山脊線的走勢相協調,避免形成生硬的直線或塊狀輪廓。例如,在山坡上建設的建築可採用階梯式佈局,與山體融為一體。
•呼應自然元素: 借鑒自然界中的形態、曲線或紋理,將其融入設計中。例如,橋樑的設計可以模仿河流的曲線,或風力發電機的塔筒顏色與天空背景融合。
•降低視覺高度: 透過分散體量、設置退台、或採用綠化屋頂等方式,降低建築的視覺高度,使其在天際線中不那麼顯著。
2.色彩與材質整合 (Color and Material Integration):
•環境色系: 選擇與周邊自然環境(如土壤、岩石、植被)或當地建築傳統相近的色彩。避免使用過於鮮豔、反光或與環境格格不入的顏色。
•自然材質: 優先選用天然、可持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材料,如木材、石材、磚瓦等,這些材料通常具有更好的質感和與環境的親和力。
•紋理與光澤: 考慮材料的紋理和光澤度,使其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都能與周邊環境協調。避免大面積使用高反光材料,以減少眩光。
3.植被與生態整合 (Vegetation and Ecological Integration):
•鄉土植被: 大量使用當地原生的鄉土植被進行綠化,這些植物更適應當地氣候,且能保持景觀的地域特色和生態完整性。
•生態廊道: 在項目內部和周邊規劃和建設生態廊道,連接現有的自然棲息地,促進生物多樣性。
•綠化屏障: 透過種植高大喬木和多層次植被,形成有效的視覺屏障,遮蔽項目中不美觀的部分,或引導視線。
•水體處理: 對項目內部的雨水徑流進行生態化處理,建設生態濕地或雨水花園,使其成為景觀的一部分。
4.文化與歷史整合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tegration):
•尊重歷史文脈: 在歷史文化敏感區,項目的設計應充分尊重當地的歷史文脈、建築風格和文化傳統,避免破壞其整體風貌。
•傳承地方特色: 借鑒當地傳統建築元素、材料或工藝,將其融入現代設計中,創造具有地方認同感的景觀。
•保護文化標誌: 確保開發項目不會遮擋或破壞重要的歷史文化標誌、視線通廊或傳統聚落的視覺完整性。
5.功能與體驗整合 (Function and Experience Integration):
•多功能空間: 創造多功能、可達性強的公共空間,鼓勵人們與景觀互動。
•觀景體驗: 規劃觀景平台、步道、休憩區等,引導觀看者欣賞景觀,並提供舒適的觀景體驗。
•夜間景觀: 考慮夜間照明對景觀的影響,透過合理的燈光設計,創造安全、美觀且不產生光污染的夜間景觀。
景觀整合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需要多學科的協作,並在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的全生命週期中持續進行。成功的景觀整合不僅能減少負面視覺影響,更能提升開發項目的整體價值和社會接受度。
結論
視覺影響評估(VIA)是一個系統性、多階段的過程,旨在科學地預測、評估和管理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品質的潛在影響。從基線景觀的詳細調查,到開發方案的精確界定,再到利用GIS技術進行可視區域分析,以及對景觀敏感度和變化幅度的精細評估,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為最終的視覺影響等級判定提供了堅實的數據和理論基礎。
本章所闡述的VIA流程,強調了客觀數據分析與專業判斷的結合。可視區域分析為量化視覺暴露提供了工具,而敏感度與變化幅度的評估則將景觀自身的特性和觀看者的感知納入考量,使得影響評估更具針對性和全面性。矩陣交叉評估法作為一種綜合判斷工具,能夠清晰地呈現不同情境下的視覺影響嚴重程度。
更為重要的是,VIA不僅僅是「評估」影響,更是「管理」影響的過程。透過對視覺影響等級的判定,評估人員能夠明確指出問題所在,並進一步研擬有效的緩解措施和替代方案。這些措施涵蓋了從項目選址、設計調整、植被綠化到施工管理等多個層面,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視覺衝擊,並促進開發項目與周邊景觀的有機整合。替代方案的發展則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鼓勵在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
總之,視覺影響評估流程的嚴謹執行,是確保開發項目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它不僅有助於保護珍貴的景觀資源,提升人居環境品質,也為決策者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景觀衝突和公眾對環境品質的更高期望。透過不斷完善評估方法和技術工具,VIA將在未來的景觀規劃與管理中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
第4章 分析方法與技術工具
引言
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的實務操作中,精確且客觀的分析方法與技術工具是確保評估結果科學性、可靠性和說服力的關鍵。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信息系統(GIS)、三維建模、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以及各種感知調查與統計分析方法,已成為VIA領域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這些工具不僅提升了景觀分析的效率和精確度,也使得複雜的視覺影響能夠以更直觀、更具沉浸感的方式呈現給決策者和公眾,從而促進更有效的溝通與協商。本章將深入探討當前VIA領域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與技術工具,包括它們的基本原理、應用範疇、操作流程以及在實際案例中的潛在價值,旨在為景觀專業人士提供全面的技術指南,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景觀視覺挑戰。
4.1 GIS 在視覺分析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作為一種強大的空間數據管理、分析和可視化工具,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中扮演著核心角色。GIS能夠處理和整合多種地理空間數據,如地形、地物、土地利用等,從而實現對景觀可見性、視覺敏感度以及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量化分析。其應用範圍涵蓋了從景觀基礎調查到影響預測與緩解措施評估的各個階段。
4.1.1 地形數據與可視範圍運算
(Terrain Data and Visibility Calculation)
地形數據是進行視覺分析的基礎,它描述了地表的高程變化。在GIS中,常用的地形數據格式包括數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和數字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DEM是一個網格狀的數據結構,每個網格單元儲存了對應區域的高程值,而DTM則更精確地包含了地形特徵點、線(如山脊線、谷線)和面(如坡面)的信息。這些數據是進行可視範圍運算(Viewshed Analysis)的關鍵輸入。
可視範圍運算是一種基於地形數據,判斷特定觀測點(Observer Point)或觀測線(Observer Line)在給定範圍內能夠看到哪些區域的空間分析技術。其原理是從觀測點向周圍發射虛擬射線,當射線遇到高於觀測點的障礙物時,其後方的區域即被遮擋,形成不可見區。反之,未被遮擋的區域則為可見區。可視範圍運算可以生成二值化的可見性圖層(可見/不可見),也可以進一步計算每個單元的可見頻率(即被多少個觀測點看到)。
可視範圍運算的應用包括:
•關鍵觀景點分析: 確定從特定觀景點(如旅遊景點、居民區、交通幹道)可以看到的景觀範圍,從而評估開發項目對這些重要視角的影響。例如,評估風力發電機組、高壓電塔或大型建築物在不同觀景點的可見性 [1]。
•視覺敏感區識別: 透過多個觀測點的可視範圍疊加分析,識別出被多個觀測點共同看到的高可見度區域,這些區域通常對視覺變化具有較高的敏感性。這有助於規劃者識別潛在的視覺衝突熱點。
•開發項目選址優化: 在項目選址階段,利用可視範圍運算可以幫助選擇對周邊景觀視覺影響最小的位置。例如,將建築物放置在地形遮蔽較好的區域,或避免阻擋重要視線廊道。
GIS工具與技術:
主流GIS軟體(如Esri ArcGIS、QGIS)均提供了強大的可視範圍分析工具。這些工具通常允許用戶設定觀測點的位置、高程、觀測半徑、視角等參數,以模擬不同的觀測條件。此外,結合Python等程式語言,可以實現自動化批次處理,對大量觀測點進行可視範圍分析,提高效率。
4.1.2 建物模型整合與參數設置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Models and Parameter Setting)
在進行精確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時,僅依靠地形數據進行可視範圍運算是不夠的,因為現實景觀中存在大量的人為構築物(如建築、橋樑、塔架等)和自然地物(如茂密森林),它們也會對視線造成遮擋。因此,將這些建物模型整合到GIS環境中,並設定相關參數,是提升視覺分析精度的重要步驟。
建物模型整合:
•數據來源: 建物模型可以來源於多種途徑,包括:
•CAD/BIM數據: 從建築設計軟體(如AutoCAD, Revit)導出的二維或三維模型數據,通常包含精確的幾何信息和屬性信息。
•遙感數據: 透過雷射雷達(LiDAR)掃描、無人機攝影測量等技術獲取的高精度點雲數據,可以生成精確的建築物三維模型。
•開放數據: 部分城市提供了開放的建築物三維模型數據(如CityGML格式)。
•手動建模: 對於缺乏現有數據的區域,可以根據平面圖、立面圖和現場照片,在三維建模軟體(如SketchUp, Rhino)中手動建立簡化模型。
•GIS整合: 將這些建物模型導入GIS環境中,通常以多邊形或三維模型圖層的形式呈現。GIS能夠將這些模型與地形數據進行疊加,形成更為真實的景觀模型。
參數設置:
在進行視覺分析時,需要對建物模型和觀測點設定一系列關鍵參數,以確保模擬結果的準確性:
•建築物高度: 這是影響視覺遮擋最直接的參數。精確的建築物高度數據對於判斷其對視線的阻擋作用至關重要。
•觀測點高程: 觀測點的高度應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例如,人眼高度(約1.5-1.8米)、車輛駕駛員視高、建築物高層窗戶視高、飛機視高(對於航空景觀評估)等。
•觀測半徑: 設定可視範圍運算的有效距離,超出此距離的區域通常認為視覺影響較小或不可見。
•視角限制: 在某些情況下,觀測點的視角可能受到限制(如建築物窗戶的視野範圍),這也需要在分析中加以考慮。
•地物屬性: 對於植被等自然地物,可以設定其高度和密度等屬性,以模擬其對視線的遮擋效果。例如,茂密的森林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一定高度的實體障礙物。
透過精確的建物模型整合和參數設置,GIS能夠提供更為真實和細緻的視覺分析結果,這對於評估開發項目對特定視線、景觀單元或敏感區域的視覺影響至關重要。
4.1.3 分析成果視覺化呈現 (Visualization
of Analytical Results)
GIS視覺分析的成果不僅僅是數據和圖表,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複雜的分析結果以直觀、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非專業人士,特別是決策者和公眾。有效的視覺化呈現能夠幫助利益相關者快速理解開發項目可能帶來的視覺變化,從而促進溝通和決策。
常見的視覺化呈現方式包括:
1.可視範圍圖 (Viewshed Maps):
•二值化可視範圍圖: 最基本的呈現方式,將景觀空間劃分為「可見」和「不可見」兩個區域,通常用不同顏色表示。例如,開發項目可見區域用紅色表示,不可見區域用綠色表示。這有助於快速識別受影響的範圍。
•可見頻率圖: 透過多個觀測點的可視範圍疊加,顯示每個區域被看到次數的頻率。顏色越深表示可見頻率越高,即視覺敏感度越高。這對於識別視覺熱點區域非常有用。
•視線分析圖: 顯示從特定觀測點到開發項目的視線連線,以及被遮擋的視線。這有助於理解視線阻擋的具體位置和原因。
2.景觀剖面圖 (Landscape Profiles):
•沿著特定視線或地形剖面線,繪製高程變化圖,並疊加開發項目的輪廓。這能夠直觀地展示開發項目相對於地形和周邊地物的相對高度和視覺顯著性。例如,在山脊線上建設的風力發電機組,其剖面圖可以清晰地顯示其對天際線的影響 [2]。
3.三維場景漫遊與動畫 (3D Scene Fly-throughs and Animations):
•利用GIS的三維可視化功能,創建虛擬的景觀場景,並模擬觀看者在其中漫遊或飛越。這能夠提供沉浸式的視覺體驗,讓觀看者從不同角度和距離感受開發項目對景觀的影響。動畫可以展示不同時間(如季節、晝夜)或不同開發階段的視覺變化。
4.地圖疊加與比較 (Map Overlay and Comparison):
•將開發項目位置圖、景觀敏感度圖、可視範圍圖等不同圖層進行疊加,並透過圖層透明度調整,展示多種信息之間的空間關係。例如,將開發項目疊加在敏感度地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到項目是否位於高敏感區。
•比較不同開發方案或緩解措施的視覺影響圖,幫助決策者選擇最優方案。
5.報告與圖集:
•將上述視覺化成果整合到詳細的評估報告和圖集中,並輔以文字說明、數據分析和結論建議。報告應清晰、簡潔,並具有專業性。
有效的視覺化呈現不僅能夠提升評估報告的說服力,也能夠促進公眾對評估過程的理解和信任,從而為景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1] Fisher, P. F. (1991). First experiments in viewshed analysis.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57(10), 1321-1327. [2] Bishop, I. D., &
Hulse, D. W. (1994). Visual perception of landscape. John Wiley & Sons.
4.2 3D 模型與景觀模擬技術
三維(3D)模型與景觀模擬技術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能夠將抽象的設計概念和數據轉化為具體的、可視化的景觀場景,使評估者和利益相關者能夠在開發項目實際建造之前,預覽其對景觀的潛在影響。這不僅提高了評估的準確性,也促進了設計優化和公眾溝通。
4.2.1 三維建模工具比較 (Comparison of
3D Modeling Tools)
市面上有眾多三維建模工具可供選擇,它們各有優缺點,適用於不同的建模需求和複雜度。在景觀視覺分析中,選擇合適的建模工具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模型的精確度、渲染效果和工作效率。
常見的三維建模工具及其特點:
1.SketchUp:
•優點: 學習曲線平緩,操作直觀,擁有龐大的3D Warehouse模型庫,適合快速建立概念模型和簡化建築模型。其與GIS軟體(如ArcGIS)的整合性較好,可直接導入GIS數據進行建模 [3]。
•缺點: 對於複雜曲面和精細細節的建模能力相對較弱,渲染效果需依賴第三方插件。
•適用場景: 概念設計、初步視覺分析、快速方案比較。
2.Rhino (Rhinoceros):
•優點: 強大的NURBS(非均勻有理B樣條)建模能力,適合建立複雜的曲面和自由形態的建築與景觀元素,精確度高。擁有豐富的插件生態系統(如Grasshopper用於參數化設計) [4]。
•缺點: 學習曲線較陡峭,對電腦硬體要求較高。
•適用場景: 精細化設計、複雜景觀元素建模、參數化景觀分析。
3.AutoCAD Civil 3D:
•優點: 專為土木工程和基礎設施設計而生,能夠處理大規模地形數據,進行精確的土方計算、道路設計、管線佈局等。其生成的模型具有工程級的精確度 [5]。
•缺點: 視覺表現力相對較弱,主要側重於工程數據。
•適用場景: 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如公路、鐵路、水利工程)的景觀影響評估,需要精確地形改造和工程量計算的場景。
4.Revit (Autodesk Revit):
•優點: 建築信息模型(BIM)軟體,能夠建立包含豐富信息的三維建築模型,支持多專業協同設計。其模型包含建築構件的材料、性能等屬性信息,有助於更全面的視覺分析 [6]。
•缺點: 主要針對建築設計,對景觀地形和植被的建模能力相對有限。
•適用場景: 建築單體或建築群的視覺影響評估,需要整合建築內部信息進行分析的場景。
5.Lumion / Enscape / V-Ray (渲染軟體):
•優點: 這些是專業的渲染軟體或插件,能夠將建模工具生成的模型渲染出逼真的視覺效果,包括材質、光影、天氣、植被等細節,極大地提升了視覺模擬的真實感和說服力。它們通常與主流建模軟體無縫連接 [7]。
•缺點: 主要用於渲染,不具備建模功能,需要配合其他建模工具使用。
•適用場景: 製作高質量視覺模擬圖、動畫、虛擬漫遊,用於最終評估報告和公眾展示。
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會結合多種工具的優勢,例如,先在GIS中處理地形數據和基礎空間分析,然後將數據導入SketchUp或Rhino進行精細建模,最後使用Lumion或V-Ray進行高質量渲染。這種多工具協同的工作流程能夠在效率和精確度之間取得平衡。
4.2.2 現場實況與模擬結合 (Integration of
Real Scenes and Models)
將三維模型與現場實況照片或影像相結合,是提升景觀模擬真實感和說服力的關鍵技術。這種結合不僅能夠讓觀看者直觀地感受到開發項目在真實環境中的視覺效果,也能夠為評估提供更為客觀的參考依據。主要方法包括照片蒙太奇(Photomontage)和三維模型疊加。
1.照片蒙太奇 (Photomontage):
•原理: 將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精確地疊加到現場實景照片上,形成一張合成圖像。這要求三維模型與照片的視角、比例、光照條件等保持高度一致,以確保合成的真實感 [8]。
•操作流程:
•現場照片拍攝: 在關鍵觀景點拍攝高分辨率的現場照片,並記錄拍攝時的相機參數(焦距、視角、拍攝位置GPS坐標、拍攝高度等)。
•三維模型建立: 根據設計方案建立開發項目的精確三維模型。
•模型匹配與校準: 將三維模型導入到圖像處理軟體(如Photoshop)或專業的視覺模擬軟體中,透過透視匹配、比例調整等方式,使模型與照片的透視關係完全吻合。這一步是確保真實感的關鍵。
•光影與材質調整: 根據照片中的光照方向和強度,調整三維模型的光影效果和材質貼圖,使其與現場環境的光影和質感保持一致。
•後期處理: 進行色彩校正、環境融合、細節添加(如植被、人物)等後期處理,進一步提升合成圖像的真實感。
•優點: 視覺效果直觀逼真,易於理解,是向公眾和決策者展示視覺影響的常用方法。
•缺點: 製作過程對技術要求較高,特別是模型與照片的精確匹配和光影材質的調整。單張照片無法展示多角度的視覺效果。
2.三維模型疊加 (3D Model Overlay):
•原理: 將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直接疊加到GIS的三維地形模型上,形成一個完整的虛擬景觀場景。觀看者可以在這個虛擬場景中自由漫遊,從不同角度和距離觀察開發項目 [9]。
•操作流程:
•高精度地形模型建立: 利用DEM/DTM數據或LiDAR點雲數據建立精確的地形模型。
•現有地物建模: 對周邊重要的建築、植被等現有地物進行建模。
•開發項目模型導入: 將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導入GIS三維環境中,並精確定位。
•環境渲染: 設置光照、材質、天氣等環境參數,進行實時渲染或預渲染。
•優點: 能夠提供多角度、多視點的沉浸式體驗,便於進行交互式分析和方案比較。特別適用於大規模區域的視覺影響評估。
•缺點: 對數據精度和電腦硬體要求較高,模型製作和渲染時間可能較長。
透過將三維模型與現場實況相結合,景觀視覺影響評估能夠從抽象的圖紙和數據轉變為具體的視覺體驗,這對於提升評估的說服力、促進各方理解和協商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4.2.3 時間序列與光影模擬 (Temporal and
Lighting Simulation)
景觀的視覺感知並非靜態不變,它會隨著時間(如季節、晝夜)和光照條件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因此,在進行景觀模擬時,納入時間序列和光影模擬,能夠更全面、更真實地預測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品質的影響,特別是對於那些對時間和光照敏感的景觀元素。
1.時間序列模擬 (Temporal Simulation):
•季節變化: 模擬不同季節(春、夏、秋、冬)下景觀的視覺變化。例如,落葉喬木在冬季會失去葉子,其對建築物的遮蔽效果會減弱;農田在不同季節會呈現不同的色彩和紋理。開發項目在不同季節的可見性、色彩協調性等都可能發生變化 [10]。
•植被生長: 模擬植被(特別是緩解措施中的新種植植被)從種植到成熟的生長過程,展示其對開發項目視覺遮蔽效果的逐步提升。這對於評估緩解措施的長期有效性非常重要。
•開發階段: 對於大型分期開發項目,可以模擬不同建設階段的視覺影響,例如,施工階段的臨時設施、裸露地表、建築骨架等,以及完工後的最終景觀。
2.光影模擬 (Lighting Simulation):
•日照分析: 模擬一天中不同時間(如清晨、中午、傍晚)和一年中不同日期(如夏至、冬至)的太陽光照條件。這會影響景觀的明暗對比、陰影投射和色彩表現。開發項目在不同日照條件下的視覺顯著性、反光情況等都需要評估 [11]。
•陰影分析: 評估開發項目對周邊景觀(如公園、廣場、居住區)的陰影投射影響,特別是對於日照敏感的區域。過大的陰影可能降低景觀的舒適度和使用價值。
•夜間照明模擬: 模擬開發項目夜間照明(如建築立面照明、路燈、廣告牌)對周邊景觀的影響,包括光溢散、眩光、光污染等。夜間景觀的視覺品質與白天截然不同,照明設計對其影響巨大。
技術實現:
•專業渲染軟體: Lumion、Enscape、V-Ray等專業渲染軟體都提供了強大的時間和光影模擬功能,能夠精確計算太陽位置、陰影投射、材質反光等。
•GIS與3D軟體整合: 部分GIS軟體(如ArcGIS Pro)和三維建模軟體(如Rhino with
Grasshopper)也具備一定的時間和光影分析能力,可以與專業渲染軟體結合使用。
透過時間序列和光影模擬,景觀視覺影響評估能夠提供更為動態和全面的分析結果,幫助決策者和設計師預見開發項目在不同情境下的視覺表現,從而制定更為精準和有效的景觀設計與緩解策略。
[3] Esri. (n.d.). ArcGIS for SketchU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sri.com/en-us/arcgis/products/arcgis-for-sketchup/overview
[4] McNeel, R. (n.d.). Rhinoceros 3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hino3d.com/
[5] Autodesk. (n.d.). AutoCAD Civil 3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utodesk.com/products/civil-3d/overview
[6] Autodesk. (n.d.). Revi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utodesk.com/products/revit/overview
[7] Chaos Group. (n.d.). V-R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aos.com/vray
[8] Smardon, R. C., & Karp, J. P. (Eds.). (1993). The Legal Landscape:
Guidelines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al and Aesthetic Quality. Van Nostrand
Reinhold. [9] Longley, P. A., Goodchild, M. F., Maguire, D. J., & Rhind, D.
W. (201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4th ed.). Wiley. [10]
Stamps, A. E. (1990).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0(1), 11-22. [11] Sheppard,
S. R. J. (2001). Visualizing Landscape Change: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Routledge.
4.3 照片蒙太奇與虛擬實境 (Photomontage
and Virtual Reality)
照片蒙太奇(Photomontage)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是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用於呈現開發項目建成後視覺效果的重要工具。它們能夠將抽象的設計圖紙轉化為直觀、逼真的視覺圖像,甚至提供沉浸式的體驗,極大地提升了評估結果的說服力和公眾溝通的效率。
4.3.1 蒙太奇構圖原則與範例 (Principles and
Examples of Photomontage)
照片蒙太奇是一種將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或渲染圖像精確地疊加到現場實景照片上的技術,旨在模擬項目建成後的視覺效果。其核心在於「真實感」和「說服力」,這要求在構圖和製作過程中遵循一系列嚴格的原則。
蒙太奇構圖原則:
1.精確的視角匹配: 這是蒙太奇成功的基礎。三維模型必須與現場照片的拍攝視角、焦距、透視關係完全一致。這通常需要記錄拍攝照片時的相機參數(如焦距、感光元件尺寸、拍攝高度、GPS坐標),並在三維建模軟體中精確設定相機參數,以確保模型渲染的視角與照片吻合 [12]。
2.真實的比例關係: 疊加的模型必須與照片中的現有地物保持正確的比例關係。這可以透過在現場放置已知尺寸的參考物(如標尺、人)來輔助校準,或利用GIS數據進行空間定位。
3.一致的光照條件: 模擬模型的光照方向、強度和色彩應與現場照片拍攝時的實際光照條件保持一致。這包括太陽光的方向、陰影的投射、環境光的影響等。不一致的光照會使合成圖像顯得不自然 [13]。
4.協調的色彩與材質: 模型的材質和色彩應盡可能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避免突兀。這不僅指建築材料的選擇,也包括對植被、水體等景觀元素的模擬。後期處理中,需要對模型的色彩進行校正,使其與照片的色調融合。
5.合理的環境融合: 合成圖像應避免模型與背景之間出現明顯的邊界。這需要透過精細的邊緣處理、模糊、透明度調整等技術,使模型自然地融入到現場環境中。例如,在模型邊緣添加一些植被或人物,可以增強真實感。
6.避免誤導性呈現: 蒙太奇應力求客觀真實,避免誇大或縮小開發項目的視覺影響。例如,不應透過選擇極端視角、扭曲比例或過度美化渲染來誤導觀看者。應清晰標註模擬的條件和假設。
蒙太奇範例:
•建築項目: 模擬新建高層建築對城市天際線的影響,或新住宅區對鄉村景觀的視覺衝擊。透過蒙太奇,可以清晰展示建築物的高度、體量、外觀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基礎設施項目: 模擬風力發電機組、輸電線路、橋樑、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在自然景觀中的可見性和視覺顯著性。這類項目往往對開闊景觀影響較大,蒙太奇能直觀呈現其對視線廊道和景觀完整性的影響。
•景觀改造項目: 模擬公園改造、水體治理、植被恢復等景觀設計方案建成後的視覺效果,幫助公眾理解設計意圖和預期效益。
蒙太奇作為一種強大的視覺溝通工具,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規劃設計審查和公眾參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其製作的專業性和客觀性是確保其有效性的前提。
4.3.2 VR/AR 技術應用概述 (Applications of
VR/AR in VIA)
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為景觀視覺影響評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和交互性,超越了傳統的二維圖像和三維模型漫遊。這些技術能夠讓用戶「身臨其境」地體驗開發項目建成後的景觀,從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其視覺影響。
虛擬實境(VR)在VIA中的應用:
VR技術透過頭戴式顯示器(HMD)將用戶完全沉浸在一個由電腦生成的三維虛擬環境中。在VIA中,VR可以應用於:
1.沉浸式景觀漫遊: 用戶可以在虛擬的景觀場景中自由移動,從任意角度和距離觀察開發項目。這比傳統的螢幕漫遊更具真實感和空間感,能夠讓用戶感受到項目的尺度、體量和空間關係 [14]。
2.多方案比較: 在同一虛擬環境中,可以快速切換不同的設計方案或緩解措施,讓用戶直觀比較不同方案的視覺效果,幫助決策者選擇最優方案。
3.時間與光影模擬: VR環境可以模擬不同時間(晝夜、季節)和光照條件下的景觀變化,讓用戶體驗項目在不同情境下的視覺表現。
4.公眾參與與溝通: VR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公眾參與工具。非專業人士可以透過VR體驗,更直觀地理解開發項目對其生活環境的潛在影響,從而促進更有效的意見表達和協商。
5.設計審查與優化: 設計師和規劃師可以在VR環境中進行實時設計審查,發現設計中的視覺問題並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
擴增實境(AR)在VIA中的應用:
AR技術將虛擬信息疊加到真實世界中,透過手機、平板電腦或AR眼鏡,用戶可以在現實場景中看到虛擬的開發項目。AR在VIA中的應用包括:
1.現場實時預覽: 用戶在開發項目現場,透過AR設備可以直接看到未來建築物或設施的虛擬模型疊加在真實環境中。這提供了最直觀的「所見即所得」的體驗,對於現場決策和溝通極為有效 [15]。
2.移動式景觀評估: 評估人員可以在現場邊走邊看,利用AR設備實時評估開發項目在不同位置和視角下的視覺影響,並記錄相關數據。
3.公眾現場體驗: 在公眾諮詢活動中,AR應用可以讓當地居民在自家窗前或社區公園中,透過手機預覽開發項目,從而更具體地感受其影響。
4.施工現場指導: AR技術也可以用於施工現場,將設計模型疊加到實際施工場景中,幫助施工人員理解設計意圖,確保施工符合視覺要求。
VR/AR技術的挑戰與前景:
儘管VR/AR技術在VIA中具有巨大潛力,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如高昂的硬體成本、數據準備的複雜性、模型精度的要求以及用戶體驗的舒適度等。然而,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VR/AR將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連接設計、評估、決策和公眾溝通的橋樑。
4.3.3 沉浸式景觀評估實作 (Immersive
Landscape Assessment Practices)
沉浸式景觀評估實作是指利用VR/AR等技術,為評估者和利益相關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景觀體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和評估開發項目對景觀的視覺影響。這種實作方式超越了傳統的靜態圖像和影片,強調用戶的參與感和交互性。
沉浸式景觀評估的實作流程:
1.數據採集與模型構建:
•現場數據: 透過高精度攝影測量、雷射掃描(LiDAR)、無人機航拍等方式,採集開發項目現場的真實地理信息和環境數據,包括地形、現有建築、植被等。
•設計模型: 根據開發方案,建立精確的三維建築模型、景觀設計模型等。這些模型應包含詳細的幾何、材質和紋理信息。
•數據整合: 將現場數據和設計模型整合到統一的三維平台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虛擬景觀場景。這可能需要GIS、三維建模軟體和遊戲引擎(如Unity、Unreal Engine)的協同工作。
2.沉浸式環境搭建:
•VR環境: 將整合後的虛擬景觀場景導入VR開發平台,並針對頭戴式顯示器進行優化,確保流暢的幀率和舒適的用戶體驗。可以設定多個預設觀景點,或允許用戶自由漫遊。
•AR環境: 開發基於手機或平板電腦的AR應用,利用設備的攝像頭捕捉現實場景,並將虛擬模型實時疊加到螢幕上。需要考慮GPS定位、陀螺儀校準等技術,以確保虛擬模型與現實環境的精確對齊。
3.交互功能設計:
•視角切換: 允許用戶在第一人稱(步行視角)、第三人稱(鳥瞰視角)之間切換。
•方案比較: 透過按鈕或手勢,快速切換不同設計方案或緩解措施的視覺效果。
•時間與光影控制: 用戶可以調整虛擬環境中的時間(如日夜、季節)和天氣條件,觀察景觀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化。
•信息查詢: 點擊虛擬模型,可以顯示相關的設計信息、材料說明、環境數據等。
•記錄與反饋: 提供截圖、錄影或語音備註功能,方便用戶記錄評估過程中的發現和意見。
4.評估與反饋:
•專家評估: 景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等專業人士可以利用沉浸式環境進行詳細的視覺分析,識別潛在的視覺衝突點,並提出優化建議。
•公眾參與: 組織公眾體驗活動,讓當地居民、社區代表等非專業人士親身體驗開發項目,收集他們的感知和偏好。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並獲得更為真實和全面的反饋。
•決策支持: 將沉浸式評估的結果(如用戶行為數據、熱點圖、反饋意見)匯總整理,為決策者提供更為直觀和全面的參考依據。
沉浸式景觀評估的優勢:
•提升真實感: 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評估結果更具說服力。
•增強交互性: 用戶可以主動探索和操作,而非被動接受信息。
•促進理解: 幫助非專業人士更好地理解複雜的設計方案和視覺影響。
•激發參與: 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優化設計: 在設計早期發現問題並進行迭代優化,降低後期修改成本。
然而,沉浸式景觀評估也面臨數據量大、技術門檻高、設備成本等挑戰。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其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和深入。
[12] Litton, R. B. (1968). Forest landscape and esthetics. U.S.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PSW-49. [13] Daniel, T. C., & Vining, J. (1983).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 In I. Altman
& J. F. Wohlwill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Vol. 6, pp.
39-84). Plenum Press. [14] Al-Kodmany, K. (2002). Visualization in planning: 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6(3), 369-391.
[15] Wang, X., & Dunston, P. S. (2008). Potentials of augmented reality for
construction.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17(7), 841-848.
4.4 感知調查與視覺偏好實驗 (Perceptual
Surveys and Visual Preference Studies)
景觀的視覺美質不僅是客觀物理屬性的反映,更是觀看者主觀感知和偏好的結果。因此,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納入公眾的感知和偏好是確保評估結果全面性、民主性和社會接受度的重要環節。感知調查和視覺偏好實驗是獲取這些主觀信息的主要方法,它們旨在系統地測量人們對不同景觀場景的視覺反應和評價。
4.4.1 偏好問卷設計準則 (Guidelines for
Visual Preference Surveys)
視覺偏好問卷是感知調查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其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直接影響到數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個設計良好的偏好問卷應當能夠客觀地反映受訪者對景觀的視覺感知和偏好,並避免引導性或模糊不清的問題。
偏好問卷設計的關鍵準則:
1.明確研究目的: 在設計問卷之前,必須明確研究的具體目的,例如,是為了評估某個開發項目的視覺影響,還是為了了解公眾對某類景觀風格的偏好。研究目的將指導問卷的內容和結構。
2.選擇代表性景觀刺激: 問卷中用於評估的景觀刺激(通常是照片或模擬圖像)必須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研究區域內不同類型景觀的特徵,以及開發項目可能造成的視覺變化。圖片應清晰、高質量,並避免包含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元素 [16]。
3.標準化圖片呈現: 所有圖片應在相似的條件下拍攝或製作,例如,相同的光照、天氣、季節、視角和拍攝高度,以減少非景觀因素對評估結果的干擾。圖片的數量應適中,避免受訪者產生視覺疲勞。
4.選擇合適的評估尺度: 評估尺度應清晰、易於理解,並能夠捕捉受訪者偏好的細微差異。常用的評估尺度包括:
•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例如,1(非常不喜歡)到5(非常喜歡),或1(非常不美)到7(非常美)。
•語義差異量表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使用一對反義詞來描述景觀,例如,「自然-人工」、「和諧-衝突」、「寧靜-喧囂」。
•排序法 (Ranking): 讓受訪者對一系列景觀圖片按照偏好程度進行排序。
•二元比較法 (Paired Comparison): 每次呈現兩張圖片,讓受訪者選擇更偏好哪一張。
5.清晰的問卷說明: 問卷應提供清晰、簡潔的說明,指導受訪者如何理解問題和進行評估。應告知受訪者沒有「正確」或「錯誤」的答案,鼓勵他們表達真實的感受。
6.人口統計學信息收集: 收集受訪者的基本人口統計學信息(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居住地等),以便於後續分析不同群體之間的偏好差異。
7.預測試與修正: 在正式發放問卷之前,應進行小範圍的預測試,以發現問卷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語義不清、圖片模糊、評估困難等),並根據預測試結果進行修正和完善。
8.抽樣方法: 確保受訪者樣本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目標人群的特徵。常用的抽樣方法包括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等。
透過遵循這些準則,可以設計出科學有效的偏好問卷,為景觀視覺影響評估提供可靠的公眾感知數據。
4.4.2 實驗場景設計與執行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Experimental Scenes)
視覺偏好實驗通常涉及在受控環境下,向受訪者呈現經過精心設計的景觀場景,以觀察和測量他們對這些場景的視覺反應。實驗場景的設計和執行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它需要確保實驗的內部效度(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外部效度(實驗結果的推廣性)。
實驗場景設計的考慮因素:
1.變量控制: 實驗設計的核心是控制變量。應明確哪些是自變量(研究者操縱的景觀特徵,如建築高度、植被類型、材料顏色),哪些是因變量(受訪者的視覺偏好、感知評價)。應盡量減少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干擾變量。
2.場景類型: 實驗場景可以是真實照片、照片蒙太奇、三維渲染圖、虛擬實境(VR)環境或擴增實境(AR)體驗。選擇哪種場景類型取決於研究目的、所需真實感程度和可用資源 [17]。
•真實照片: 成本低,真實感高,但難以控制變量。
•照片蒙太奇/三維渲染圖: 能夠精確控制變量,但真實感可能略遜於真實照片。
•VR/AR環境: 提供沉浸式體驗,真實感和交互性強,但技術和成本要求高。
3.場景數量與組合: 實驗場景的數量應足以涵蓋所有自變量的組合,但又不能過多導致受訪者疲勞。對於多個自變量,可以採用因子設計(Factorial Design)來系統地組合不同變量水平。
4.實驗環境: 實驗應在一個相對安靜、光線適中、無干擾的環境中進行。如果是在線實驗,則需要考慮不同設備和網絡條件可能帶來的影響。
5.實驗流程: 制定詳細的實驗流程,包括受訪者招募、實驗前說明、場景呈現順序、數據記錄方式等。確保所有受訪者都遵循相同的流程,以保證實驗的一致性。
實驗執行:
1.受訪者招募: 根據研究目的和目標人群,招募符合條件的受訪者。應確保樣本的多樣性和代表性。
2.實驗前說明: 向受訪者詳細說明實驗目的、流程、注意事項,並告知他們可以隨時退出。強調他們的回答將被保密,且沒有對錯之分。
3.數據收集: 在實驗過程中,系統地記錄受訪者對每個場景的評價。這可以透過問卷填寫、口頭回答記錄、眼動追蹤(Eye-tracking)等方式進行。對於VR/AR實驗,還可以記錄用戶的交互行為數據。
4.實驗後訪談: 在實驗結束後,可以進行簡短的訪談,了解受訪者對實驗的感受、對景觀的額外意見,以及他們在評估過程中考慮的因素。這有助於深入理解量化數據背後的原因。
嚴謹的實驗場景設計和執行是獲得高質量感知數據的基礎,這些數據將為景觀視覺影響評估提供重要的公眾視角。
4.4.3 資料統計分析方法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從感知調查和視覺偏好實驗中收集到的數據通常是大量的、多維度的,需要運用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來提取有意義的信息,揭示公眾對景觀的感知模式和偏好規律。統計分析的選擇取決於數據類型(定性或定量)、研究目的和變量關係。
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
1.描述性統計 (Descriptive Statistics):
•目的: 總結和描述數據的基本特徵。
•應用: 計算平均值、中位數、眾數、標準差、頻率分佈等,以了解受訪者對各景觀場景的整體評價、偏好分佈和離散程度。例如,計算某個景觀場景的平均偏好得分,或統計不同年齡組對某類景觀的偏好比例。
2.推論性統計 (Inferential Statistics):
•目的: 根據樣本數據推斷總體特徵,並檢驗研究假設。
•應用:
•t檢定 (t-test) / 方差分析 (ANOVA): 比較不同組別(如不同年齡、性別、職業)之間對景觀偏好的平均差異。例如,比較男性和女性對某個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評價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18]。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檢驗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線性關係。例如,分析景觀的自然度與其偏好得分之間是否存在正相關。
•迴歸分析 (Regression Analysis): 建立自變量(景觀特徵)與因變量(視覺偏好)之間的數學模型,預測景觀特徵對偏好的影響程度。例如,預測建築高度、植被覆蓋率等因素如何影響公眾對景觀的偏好 [19]。
•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用於從大量景觀特徵中提取潛在的、更少數量的維度或因子,以簡化數據結構。例如,將多個視覺特徵(如色彩、紋理、形式)歸納為幾個主要的感知維度(如秩序感、複雜性)。
•聚類分析 (Cluster Analysis): 將具有相似偏好模式的受訪者或景觀場景進行分組,以識別不同的偏好群體或景觀類型。
3.質性數據分析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目的: 對開放式問題的回答、訪談記錄、焦點小組討論內容等質性數據進行分析,以挖掘深層次的感知和意義。
•應用: 採用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主題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等,識別重複出現的關鍵詞、概念和主題,從而補充和解釋量化數據的結果。例如,分析公眾對某個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負面評價中,最常提及的具體問題是什麼。
統計軟體:
常用的統計分析軟體包括SPSS、R、Python(Pandas, NumPy, SciPy, Matplotlib, Seaborn)、SAS、Stata等。這些軟體提供了豐富的統計分析功能和數據可視化工具,能夠幫助研究者高效地處理和分析感知數據。
透過科學的統計分析,可以將複雜的感知數據轉化為有價值的洞察,為景觀視覺影響評估提供堅實的實證支持,並指導景觀規劃和設計決策,使其更符合公眾的視覺偏好和需求。
[16] Kaplan, S., & Kaplan, R.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 Stamps, A. E.
(1990).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n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0(1), 11-22. [18]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Pearson Prentice Hall. [19] Daniel, T. C., & Vining, J. (1983).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 In I. Altman
& J. F. Wohlwill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Vol. 6, pp.
39-84). Plenum Press.
4.5 多準則評估與加權分析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Weighted Analysis)
多準則評估(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CE)和加權分析是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用於整合多個相互衝突或不同量綱的評估準則,以得出綜合性決策或評價結果的有效方法。在景觀領域,視覺影響評估往往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考量,這些考量可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且難以直接比較。MCE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框架,將這些複雜的因素納入決策過程,從而實現更為全面和客觀的評估。
4.5.1 評估構面與權重設定 (Setting of
Criteria and Weighting)
在進行多準則評估之前,首先需要明確評估的「構面」(Criteria)和為每個構面設定「權重」(Weight)。評估構面是指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需要考慮的各個方面,而權重則反映了每個構面在整體評估中的相對重要性。
評估構面的設定:
評估構面應當全面、清晰、可量化或可評價,並與景觀視覺影響評估的目標緊密相關。這些構面可以基於景觀美質評估的準則(如自然性、多樣性、完整性、和諧性、歷史文化價值、感知品質等),並結合開發項目的具體特徵和潛在影響來確定。例如,在評估一個風力發電場的視覺影響時,評估構面可能包括:
•視覺顯著性: 風機的高度、數量、色彩、與背景的對比度等。
•景觀完整性: 對原有地形、植被、天際線的破壞程度。
•觀景點敏感度: 來自居民區、旅遊景點、歷史文化遺址等關鍵觀景點的視覺影響。
•生態敏感性: 對鳥類遷徙路徑、棲息地的影響(間接視覺影響)。
•社會接受度: 公眾對風機視覺效果的接受程度。
權重的設定:
權重設定是MCE中的關鍵步驟,它直接影響最終的評估結果。權重可以透過多種方法確定,主要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
1.主觀賦權法 (Subjective Weighting Methods):
•專家評分法 (Expert Scoring): 邀請景觀、規劃、環境等領域的專家,根據其專業知識和經驗,對各個評估構面進行打分或排序,然後將分數轉換為權重。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可能存在專家主觀性差異的問題。
•層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一種結構化的決策方法,透過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將複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要素,然後透過兩兩比較(Pairwise Comparison)的方式,量化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從而計算出權重。AHP能夠處理定性與定量數據,並提供一致性檢驗,是MCE中常用的權重確定方法 [20]。
•德爾菲法 (Delphi Method): 透過多輪匿名問卷調查和反饋,逐步引導專家達成共識,從而確定權重。這種方法有助於減少個人偏見,提高權重設定的客觀性。
•公眾參與法: 透過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討論等方式,收集公眾對各評估構面的重視程度,將其轉化為權重。這有助於提高評估的社會接受度。
2.客觀賦權法 (Objective Weighting Methods):
•熵權法 (Entropy Weight Method): 根據各構面指標值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權重。指標值變異越大,信息熵越小,表明該指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權重也應越大。這種方法完全基於數據本身,避免了主觀性,但可能無法反映決策者的偏好 [21]。
•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透過降維技術,從多個相關性較高的指標中提取主要成分,並根據主要成分的貢獻率來確定權重。這有助於消除指標之間的冗餘信息。
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會結合主觀和客觀方法,例如,先透過專家評分或AHP確定初步權重,再結合數據的客觀分佈進行調整,以確保權重設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4.5.2 AHP 與 MCA 方法介紹 (Introduction to AHP and MCA Methods)
層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Thomas L. Saaty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多準則決策分析方法。它將複雜的決策問題分解為目標、準則、子準則和方案等層次結構,然後透過兩兩比較的方式,量化各要素的相對重要性,最終得出各方案的優先級或權重。AHP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主要用於:
•確定評估準則的權重: 如前所述,AHP是確定各景觀美質構面或視覺影響因素權重的常用方法。
•方案優選: 在有多個開發方案可供選擇時,利用AHP對各方案進行綜合評價和排序,選出視覺影響最小或景觀效益最佳的方案。
AHP的基本步驟:
1.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將決策問題分解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方案層。例如,目標是「選擇最佳景觀設計方案」,準則層包括「自然性」、「和諧性」、「視覺顯著性」,方案層則是不同的設計方案A、B、C。
2.構建判斷矩陣: 對同一層次的要素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其相對重要性。通常採用1-9標度法(1表示同等重要,9表示極端重要)。例如,比較「自然性」和「和諧性」哪個更重要。
3.計算權重向量: 透過數學方法(如特徵向量法)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值和對應的特徵向量,特徵向量即為各要素的權重。
4.一致性檢驗: 計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判斷判斷矩陣是否存在邏輯矛盾。CR值小於0.1通常認為一致性可以接受 [20]。
5.層次總排序與綜合評價: 將各層次的權重進行綜合,得出最終方案的總權重或優先級。
多準則評估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MCE):
MCE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泛指任何涉及多個準則的決策或評估方法。AHP是MCE的一種具體實現方法。在GIS環境中,MCE通常與空間分析結合,用於選址分析、適宜性評價等。其核心思想是將多個空間數據層(代表不同的準則)進行疊加和組合,以得出綜合性的空間評價結果。
GIS-MCE的基本流程:
1.準則層的建立: 將各評估準則轉換為GIS空間數據層。例如,將地形坡度、植被覆蓋類型、水體分佈、道路網絡等數據轉換為網格或多邊形圖層。
2.準則的標準化: 由於不同準則的量綱和數值範圍可能不同,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其具有可比性。常用的標準化方法包括模糊化(Fuzzy Logic)、線性轉換等。
3.權重的應用: 將預先確定的各準則權重應用於標準化後的準則層。
4.疊加分析: 透過加權疊加(Weighted Overlay)或其他空間運算,將所有準則層進行組合,計算出每個空間單元(如網格單元)的綜合評估值。例如,適宜性指數 = Σ (標準化準則值 × 權重)。
5.結果分級與可視化: 將綜合評估值進行分級,並以地圖的形式進行可視化呈現,例如,將適宜性分為「高適宜」、「中適宜」、「低適宜」等。
MCE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可以幫助決策者在複雜的景觀環境中,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做出更為科學和合理的判斷。
4.5.3 評估結果整合圖像化 (Visual
Integration of Evaluation Outcomes)
將多準則評估和加權分析的結果進行圖像化呈現,是確保評估報告清晰、易懂,並有效傳達給非專業人士的關鍵。圖像化不僅能夠直觀地展示評估結果,還能幫助決策者快速識別問題區域和優化方向。
評估結果圖像化的主要形式:
1.綜合評估地圖:
•原理: 將MCE計算出的綜合評估值(如景觀敏感度指數、視覺影響指數、適宜性指數)以空間分佈圖的形式呈現。地圖上不同顏色或深淺表示不同的評估等級或數值範圍。
•應用: 例如,在景觀敏感度地圖中,高敏感區用紅色表示,低敏感區用綠色表示,使規劃者能夠一目了然地識別出需要重點保護或限制開發的區域。在視覺影響評估中,可以繪製開發項目建成後的綜合視覺影響地圖,顯示不同區域受影響的程度。
2.雷達圖/蜘蛛圖 (Radar Chart/Spider Chart):
•原理: 用於比較不同方案在多個評估構面上的表現。每個軸代表一個評估構面,從中心向外延伸的距離表示該方案在該構面上的得分。將各構面得分連線,形成一個多邊形。
•應用: 例如,比較A、B、C三個開發方案在「自然性」、「和諧性」、「經濟效益」、「社會接受度」等構面上的綜合表現。雷達圖能夠直觀地顯示各方案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它們之間的差異。
3.柱狀圖/條形圖 (Bar Chart/Column Chart):
•原理: 用於展示各評估構面的權重分佈,或不同方案在單個構面上的得分。
•應用: 例如,展示各景觀美質準則在總體評估中的權重比例,或不同緩解措施對視覺影響的降低程度。
4.決策矩陣/表格 (Decision Matrix/Table):
•原理: 以表格形式列出所有方案在各評估構面上的得分,以及最終的綜合得分。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數據,便於詳細查閱。
•應用: 在評估報告中,決策矩陣可以作為綜合評估地圖的補充,提供詳細的數值信息。
5.三維可視化場景:
•原理: 將MCE的結果直接疊加到三維景觀模型中,例如,用顏色編碼的三維網格表示不同區域的敏感度等級,或用透明度表示視覺影響的程度。
•應用: 結合GIS和三維建模技術,創建交互式的三維場景,讓用戶在虛擬環境中直觀地感受不同區域的評估結果。
有效的圖像化呈現能夠將複雜的MCE結果轉化為易於理解的視覺信息,這對於促進多方利益相關者的溝通、提高決策效率和確保評估結果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20]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McGraw-Hill. [21] Zeleny, M. (1982).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cGraw-Hill.
結論
景觀視覺影響評估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採用的分析方法與技術工具。本章詳細闡述了GIS在視覺分析中的應用、3D模型與景觀模擬技術、照片蒙太奇與虛擬實境、感知調查與視覺偏好實驗,以及多準則評估與加權分析等核心方法與工具。這些技術從不同的維度,為景觀視覺影響的量化、預測、呈現和評估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GIS技術透過其強大的空間分析能力,特別是地形數據的可視範圍運算和建物模型的整合,為景觀可見性分析提供了精確的空間基礎。3D建模與景觀模擬技術則將抽象的設計方案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場景,透過現場實況與模型的結合、時間序列與光影模擬,極大地提升了視覺預測的真實感和說服力。照片蒙太奇和VR/AR技術則進一步提供了直觀、沉浸式的視覺體驗,特別是在公眾溝通和決策支持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感知調查與視覺偏好實驗則彌補了客觀評估的不足,透過系統地收集公眾的主觀感知和偏好,使評估結果更具社會代表性和民主性。最後,多準則評估與加權分析則提供了一個整合多重複雜因素的框架,確保評估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然而,這些方法與工具的應用並非沒有挑戰。數據的獲取與精度、模型的建立與校準、技術操作的複雜性、以及如何有效整合不同來源的數據和主客觀評價,都是在實踐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問題。此外,技術的進步也要求評估人員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工具,以應對日益複雜的景觀視覺問題。
總體而言,景觀視覺影響評估正朝著更加精確化、智能化、可視化和公眾參與化的方向發展。透過綜合運用本章所介紹的各種分析方法與技術工具,並結合跨學科的專業知識,我們能夠更有效地預測、評估和緩解開發行為對景觀視覺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管理,並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4.3 照片蒙太奇與虛擬實境 (Photomontage
and Virtual Reality)
照片蒙太奇(Photomontage)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技術是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用於呈現開發項目建成後視覺效果的重要工具。它們能夠將抽象的設計圖紙轉化為直觀、逼真的視覺圖像,甚至提供沉浸式的體驗,極大地提升了評估結果的說服力和公眾溝通的效率。
4.3.1 蒙太奇構圖原則與範例 (Principles and
Examples of Photomontage)
照片蒙太奇是一種將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或渲染圖像精確地疊加到現場實景照片上的技術,旨在模擬項目建成後的視覺效果。其核心在於「真實感」和「說服力」,這要求在構圖和製作過程中遵循一系列嚴格的原則。
蒙太奇構圖原則:
1.精確的視角匹配: 這是蒙太奇成功的基礎。三維模型必須與現場照片的拍攝視角、焦距、透視關係完全一致。這通常需要記錄拍攝照片時的相機參數(如焦距、感光元件尺寸、拍攝高度、GPS坐標),並在三維建模軟體中精確設定相機參數,以確保模型渲染的視角與照片吻合 [12]。
2.真實的比例關係: 疊加的模型必須與照片中的現有地物保持正確的比例關係。這可以透過在現場放置已知尺寸的參考物(如標尺、人)來輔助校準,或利用GIS數據進行空間定位。
3.一致的光照條件: 模擬模型的光照方向、強度和色彩應與現場照片拍攝時的實際光照條件保持一致。這包括太陽光的方向、陰影的投射、環境光的影響等。不一致的光照會使合成圖像顯得不自然 [13]。
4.協調的色彩與材質: 模型的材質和色彩應盡可能地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避免突兀。這不僅指建築材料的選擇,也包括對植被、水體等景觀元素的模擬。後期處理中,需要對模型的色彩進行校正,使其與照片的色調融合。
5.合理的環境融合: 合成圖像應避免模型與背景之間出現明顯的邊界。這需要透過精細的邊緣處理、模糊、透明度調整等技術,使模型自然地融入到現場環境中。例如,在模型邊緣添加一些植被或人物,可以增強真實感。
6.避免誤導性呈現: 蒙太奇應力求客觀真實,避免誇大或縮小開發項目的視覺影響。例如,不應透過選擇極端視角、扭曲比例或過度美化渲染來誤導觀看者。應清晰標註模擬的條件和假設。
蒙太奇範例:
•建築項目: 模擬新建高層建築對城市天際線的影響,或新住宅區對鄉村景觀的視覺衝擊。透過蒙太奇,可以清晰展示建築物的高度、體量、外觀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基礎設施項目: 模擬風力發電機組、輸電線路、橋樑、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在自然景觀中的可見性和視覺顯著性。這類項目往往對開闊景觀影響較大,蒙太奇能直觀呈現其對視線廊道和景觀完整性的影響。
•景觀改造項目: 模擬公園改造、水體治理、植被恢復等景觀設計方案建成後的視覺效果,幫助公眾理解設計意圖和預期效益。
蒙太奇作為一種強大的視覺溝通工具,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規劃設計審查和公眾參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其製作的專業性和客觀性是確保其有效性的前提。
4.3.2 VR/AR 技術應用概述 (Applications of VR/AR in VIA)
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為景觀視覺影響評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和交互性,超越了傳統的二維圖像和三維模型漫遊。這些技術能夠讓用戶「身臨其境」地體驗開發項目建成後的景觀,從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其視覺影響。
虛擬實境(VR)在VIA中的應用:
VR技術透過頭戴式顯示器(HMD)將用戶完全沉浸在一個由電腦生成的三維虛擬環境中。在VIA中,VR可以應用於:
1.沉浸式景觀漫遊: 用戶可以在虛擬的景觀場景中自由移動,從任意角度和距離觀察開發項目。這比傳統的螢幕漫遊更具真實感和空間感,能夠讓用戶感受到項目的尺度、體量和空間關係 [14]。
2.多方案比較: 在同一虛擬環境中,可以快速切換不同的設計方案或緩解措施,讓用戶直觀比較不同方案的視覺效果,幫助決策者選擇最優方案。
3.時間與光影模擬: VR環境可以模擬不同時間(晝夜、季節)和光照條件下的景觀變化,讓用戶體驗項目在不同情境下的視覺表現。
4.公眾參與與溝通: VR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公眾參與工具。非專業人士可以透過VR體驗,更直觀地理解開發項目對其生活環境的潛在影響,從而促進更有效的意見表達和協商。
5.設計審查與優化: 設計師和規劃師可以在VR環境中進行實時設計審查,發現設計中的視覺問題並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
擴增實境(AR)在VIA中的應用:
AR技術將虛擬信息疊加到真實世界中,透過手機、平板電腦或AR眼鏡,用戶可以在現實場景中看到虛擬的開發項目。AR在VIA中的應用包括:
1.現場實時預覽: 用戶在開發項目現場,透過AR設備可以直接看到未來建築物或設施的虛擬模型疊加在真實環境中。這提供了最直觀的「所見即所得」的體驗,對於現場決策和溝通極為有效 [15]。
2.移動式景觀評估: 評估人員可以在現場邊走邊看,利用AR設備實時評估開發項目在不同位置和視角下的視覺影響,並記錄相關數據。
3.公眾現場體驗: 在公眾諮詢活動中,AR應用可以讓當地居民在自家窗前或社區公園中,透過手機預覽開發項目,從而更具體地感受其影響。
4.施工現場指導: AR技術也可以用於施工現場,將設計模型疊加到實際施工場景中,幫助施工人員理解設計意圖,確保施工符合視覺要求。
VR/AR技術的挑戰與前景:
儘管VR/AR技術在VIA中具有巨大潛力,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如高昂的硬體成本、數據準備的複雜性、模型精度的要求以及用戶體驗的舒適度等。然而,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VR/AR將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連接設計、評估、決策和公眾溝通的橋樑。
4.3.3 沉浸式景觀評估實作 (Immersive Landscape Assessment Practices)
沉浸式景觀評估實作是指利用VR/AR等技術,為評估者和利益相關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景觀體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感知和評估開發項目對景觀的視覺影響。這種實作方式超越了傳統的靜態圖像和影片,強調用戶的參與感和交互性。
沉浸式景觀評估的實作流程:
1.數據採集與模型構建:
•現場數據: 透過高精度攝影測量、雷射掃描(LiDAR)、無人機航拍等方式,採集開發項目現場的真實地理信息和環境數據,包括地形、現有建築、植被等。
•設計模型: 根據開發方案,建立精確的三維建築模型、景觀設計模型等。這些模型應包含詳細的幾何、材質和紋理信息。
•數據整合: 將現場數據和設計模型整合到統一的三維平台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虛擬景觀場景。這可能需要GIS、三維建模軟體和遊戲引擎(如Unity、Unreal Engine)的協同工作。
2.沉浸式環境搭建:
•VR環境: 將整合後的虛擬景觀場景導入VR開發平台,並針對頭戴式顯示器進行優化,確保流暢的幀率和舒適的用戶體驗。可以設定多個預設觀景點,或允許用戶自由漫遊。
•AR環境: 開發基於手機或平板電腦的AR應用,利用設備的攝像頭捕捉現實場景,並將虛擬模型實時疊加到螢幕上。需要考慮GPS定位、陀螺儀校準等技術,以確保虛擬模型與現實環境的精確對齊。
3.交互功能設計:
•視角切換: 允許用戶在第一人稱(步行視角)、第三人稱(鳥瞰視角)之間切換。
•方案比較: 透過按鈕或手勢,快速切換不同設計方案或緩解措施的視覺效果。
•時間與光影控制: 用戶可以調整虛擬環境中的時間(如日夜、季節)和天氣條件,觀察景觀在不同情境下的變化。
•信息查詢: 點擊虛擬模型,可以顯示相關的設計信息、材料說明、環境數據等。
•記錄與反饋: 提供截圖、錄影或語音備註功能,方便用戶記錄評估過程中的發現和意見。
4.評估與反饋:
•專家評估: 景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等專業人士可以利用沉浸式環境進行詳細的視覺分析,識別潛在的視覺衝突點,並提出優化建議。
•公眾參與: 組織公眾體驗活動,讓當地居民、社區代表等非專業人士親身體驗開發項目,收集他們的感知和偏好。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並獲得更為真實和全面的反饋。
•決策支持: 將沉浸式評估的結果(如用戶行為數據、熱點圖、反饋意見)匯總整理,為決策者提供更為直觀和全面的參考依據。
沉浸式景觀評估的優勢:
•提升真實感: 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評估結果更具說服力。
•增強交互性: 用戶可以主動探索和操作,而非被動接受信息。
•促進理解: 幫助非專業人士更好地理解複雜的設計方案和視覺影響。
•激發參與: 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優化設計: 在設計早期發現問題並進行迭代優化,降低後期修改成本。
然而,沉浸式景觀評估也面臨數據量大、技術門檻高、設備成本等挑戰。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其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和深入。
[12] Litton, R. B. (1968). Forest landscape and esthetics. U.S.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PSW-49. [13] Daniel, T. C., & Vining, J. (1983).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 In I. Altman
& J. F. Wohlwill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Vol. 6, pp.
39-84). Plenum Press. [14] Al-Kodmany, K. (2002). Visualization in planning: 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6(3), 369-391.
[15] Wang, X., & Dunston, P. S. (2008). Potentials of augmented reality for
construction.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17(7), 841-848.
第5章 景觀敏感度評估實務 Landscape Sensitivity Assessment in Practice
5.1 景觀區類與視覺焦點分類 Landscape Unit and Visual Focus Classification
5.1.1 區域景觀單元界定法
Delimitation of Regional Landscape Units
5.1.2 焦點地物辨識技術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Visual Focal Points
5.1.3 景觀特色屬性編碼 Coding of
Landscape Feature Attributes
5.2 評估指標選擇與加權方式 Indicator Selection and Weighting Methods
5.2.1 自然與人文因子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5.2.2 指標量測方法與範圍 Indicator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Scales
5.2.3 權重決定程序與參與方式 Weighting
Processes and Participatory Input
5.3 敏感度地圖繪製 Sensitivity Mapping
5.3.1 數值化敏感度模型 Numerical
Sensitivity Models
5.3.2 區域分級與地圖輸出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Map Outputs
5.3.3 應用於規劃分區與限制建議
Applications in Zoning and Planning Restrictions
5.4 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分析 Assessment of Special and Heritage Landscapes
5.4.1 視覺保護區界定 Visual
Protection Area Delineation
5.4.2 歷史地景與文化標誌 Historic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Symbols
5.4.3 傳統聚落視覺敏感分析 Visual
Sensitivity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第5章 景觀敏感度評估實務
引言
景觀敏感度評估(Landscape Sensitivity Assessment)是視覺景觀影響評估(Visual Landscape Impact Assessment, VLIA)中的關鍵環節,旨在識別和量化景觀對潛在開發行為的承受能力或脆弱程度。它不僅考量景觀自身的固有特徵,也納入觀看者對景觀變化的感知程度。一個高敏感度的景觀,意味著即使是輕微的開發行為也可能對其視覺品質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反之,低敏感度的景觀則可能對較大規模的開發具有較高的容忍度。本章將深入探討景觀敏感度評估的實務操作,包括景觀區類與視覺焦點的分類、評估指標的選擇與加權、敏感度地圖的繪製,以及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的敏感度分析,旨在為景觀規劃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以期在開發建設與景觀保護之間取得平衡。
5.1 景觀區類與視覺焦點分類
景觀敏感度評估的首要步驟是對研究區域內的景觀進行系統性的分類,並識別出具有特殊視覺價值的焦點地物。這有助於精確地理解不同景觀單元的特性及其對開發行為的潛在響應,從而為後續的敏感度評估奠定基礎。
5.1.1 區域景觀單元界定法 (Delimitation of
Regional Landscape Units)
區域景觀單元(Regional Landscape Units, RLUs)是具有相似景觀特徵和視覺品質的地理區域。界定這些單元是景觀敏感度評估的基礎,它將複雜多變的景觀空間劃分為相對均質的評估對象。界定方法通常基於以下原則和步驟:
1.綜合性原則: 景觀單元的界定應綜合考慮自然要素(如地形、地質、水文、植被、氣候)和人文要素(如土地利用、聚落形態、交通網絡、文化遺產)的特徵。這些要素的組合模式共同塑造了景觀的獨特性和視覺感受 [1]。
2.層次性原則: 景觀單元可以根據不同的空間尺度進行劃分,從宏觀的區域景觀類型(如山地景觀、平原景觀、海岸景觀)到中觀的景觀區(如特定山谷、流域、城鎮周邊區),再到微觀的景觀單元(如特定農田、林地、聚落)。這種層次劃分有助於在不同尺度下進行精確評估。
3.邊界清晰性原則: 界定的景觀單元應具有明確的邊界,這些邊界通常是自然地理界線(如山脊線、河流、海岸線)或顯著的人為界線(如主要道路、城市邊界)。
4.同質性原則: 在每個景觀單元內部,其景觀特徵應相對均質,即在視覺、生態和文化屬性上具有相似性,以便於進行統一的評估。
界定步驟:
•資料蒐集與分析: 蒐集研究區域的地形圖、地質圖、土地利用圖、植被圖、水系圖、歷史文化資料、航拍影像、衛星影像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進行疊圖分析,初步識別具有相似特徵的區域。
•實地考察與驗證: 進行詳細的實地考察,驗證初步劃分的景觀單元邊界和內部特徵,並補充現場觀察資料。透過攝影、繪圖和文字描述記錄景觀的視覺品質。
•專家判斷與公眾參與: 邀請景觀、地理、規劃等領域的專家進行討論和判斷,修正景觀單元的劃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透過公眾參與的方式,收集當地居民對景觀單元劃分的意見,特別是對於具有地方認同感的景觀區域。
•繪製景觀單元圖: 最終繪製出清晰的景觀單元圖,標明每個單元的編號、名稱和主要特徵,作為後續敏感度評估的空間基礎。
例如,在英國的景觀特性評估(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中,就廣泛採用了景觀單元界定法,將全國景觀劃分為不同層級的景觀特性區(Landscape Character Areas, LCAs),並對每個區的自然、文化和視覺特徵進行詳細描述,為景觀管理和規劃提供依據 [2]。
5.1.2 焦點地物辨識技術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Visual Focal Points)
焦點地物(Visual Focal Points)是指在景觀中具有突出視覺吸引力、美學價值或文化意義的特定地點或元素。它們往往是觀看者視線的匯聚點,對景觀的整體感知產生重要影響。識別這些焦點地物對於評估開發行為的視覺影響至關重要,因為任何對這些焦點地物的改變都可能引發較高的敏感度。
辨識技術包括:
1.視域分析 (Viewshed Analysis): 利用GIS技術,從潛在的觀景點(如道路、步道、居住區、觀景台)出發,計算出可見的景觀範圍。在這些可見範圍內,那些頻繁出現或具有高可見度的地物,往往是重要的視覺焦點。同時,也可以識別出被遮擋的區域,判斷開發行為是否會遮擋重要的視覺焦點 [3]。
2.關鍵觀景點選定 (Selection of Key Viewpoints): 選擇具有代表性、高使用頻率或特殊意義的觀景點進行分析。這些觀景點可能包括:
•公共觀景點: 如公園、廣場、觀景台、旅遊景點等。
•交通廊道觀景點: 如高速公路、鐵路、主要道路沿線的視點。
•居住區觀景點: 如住宅窗戶、社區公共空間等。
•文化歷史觀景點: 如歷史建築、紀念碑周邊的視點。 透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可以確定這些關鍵觀景點,並從這些點位評估開發行為對焦點地物的影響。
3.公眾參與與偏好調查: 透過問卷調查、訪談、焦點小組討論等方式,收集當地居民和遊客對景觀中哪些元素是其視覺焦點的意見。公眾的感知和偏好對於識別具有社會意義的視覺焦點至關重要。例如,當地居民可能對某棵古樹、某座橋樑或某片農田有著特殊的情感連結,這些都應被視為視覺焦點 [4]。
4.專家判斷: 邀請景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地理學家等專家,根據其專業知識和經驗,識別景觀中的重要視覺元素和構圖特徵,如地標建築、自然地貌、視覺軸線等。
5.攝影與繪圖記錄: 透過攝影和繪圖,記錄景觀的現狀和潛在的視覺焦點。高質量的影像資料有助於分析景觀的視覺構成,並為後續的視覺模擬提供基礎。
識別出的焦點地物應在景觀單元圖上進行標註,並在敏感度評估中給予更高的權重,以確保其在開發決策中得到充分的考慮。
5.1.3 景觀特色屬性編碼 (Coding of
Landscape Feature Attributes)
景觀特色屬性編碼是對景觀單元和焦點地物的視覺、生態和文化屬性進行量化或分類描述的過程。這有助於系統地分析景觀的敏感度,並為敏感度地圖的繪製提供數據支持。編碼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視覺屬性:
•形態 (Form): 景觀的幾何形狀和輪廓,如平坦、起伏、陡峭、圓潤、尖銳等。
•線條 (Line): 景觀中自然或人為形成的線條,如山脊線、河流、道路、建築邊緣等。
•色彩 (Color): 景觀中主導的色彩,如植被的綠色、土壤的棕色、水體的藍色、建築的顏色等,及其季節性變化。
•紋理 (Texture): 景觀表面的粗糙或細膩程度,如森林的茂密、草地的平滑、岩石的粗糙、建築材料的質感等。
•尺度 (Scale): 景觀元素的相對大小,以及其與人體尺度的關係。
•空間組織 (Spatial Organization): 景觀元素的排列方式,如開放、封閉、序列、對稱、不對稱等。
2.生態屬性:
•植被類型與健康狀況: 森林、草地、濕地、農田等植被類型,以及其覆蓋率、生長狀況、生物多樣性等。
•水體特徵: 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等水體的面積、形態、水質、流動性等。
•地質與土壤特徵: 地質構造、土壤類型、侵蝕狀況等。
•生態完整性: 生態廊道、棲息地連接性、受干擾程度等。
3.文化屬性:
•歷史遺產: 歷史建築、考古遺址、古道、紀念碑等。
•文化景觀類型: 傳統農耕景觀、工業遺產景觀、宗教景觀等。
•地方認同與意義: 景觀在當地居民心中的文化象徵意義、歸屬感等。
•遊憩價值: 景觀的遊憩潛力、可達性、設施完善度等。
編碼方法:
•定性描述: 對屬性進行文字描述,如「地形起伏和緩」、「植被茂密,以闊葉林為主」、「建築風格傳統,與周圍環境協調」。
•分類分級: 將屬性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或等級,如地形分為「平坦」、「微起伏」、「中等起伏」、「陡峭」;植被健康狀況分為「優」、「良」、「中」、「差」。
•量化指標: 對可量化的屬性進行數值測量,如植被覆蓋率(百分比)、地形坡度(度)、建築高度(米)、水體面積(公頃)等。這些量化指標通常可透過GIS數據獲取。
透過系統的編碼,可以將複雜的景觀信息轉化為可分析的數據,為後續的敏感度評估模型和地圖繪製提供精確的輸入。同時,編碼過程也有助於深入理解景觀的內涵和特徵,為景觀規劃和設計提供更為細緻的指導。
[1] Zube, E. H., Sell, J. L., & Taylor, J. G. (1982).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 Landscape Planning, 9(1), 1-33.
[2] The Landscape Institute &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2013).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GLVIA3) (3rd ed.). Routledge. [3] Fisher, P. F. (1991). First experiments in
viewshed analysis.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57(10),
1321-1327. [4] Daniel, T. C., & Vining, J. (1983).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 In I. Altman & J. F. Wohlwill (Eds.),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Vol. 6, pp. 39-84). Plenum Press.
5.2 評估指標選擇與加權方式
景觀敏感度評估的核心在於選擇能夠反映景觀對開發行為承受能力的指標,並對這些指標賦予合理的權重。指標的選擇應基於科學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相關性原則,而權重分配則需反映不同指標在影響景觀敏感度上的相對重要性。這一過程通常結合專家知識、數據分析和公眾意見。
5.2.1 自然與人文因子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景觀敏感度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可廣泛分為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對其進行分類有助於系統性地識別和選擇評估指標。
5.2.1.1 自然因子 (Natural
Factors)
自然因子是指景觀中由自然過程形成和演變的要素,它們構成了景觀的基底和骨架,對開發行為的視覺衝擊具有固有的敏感性。主要包括:
1.地形地貌 (Topography and Landforms):
•坡度 (Slope): 坡度越陡峭的區域,其地形越顯著,對開發行為(如開挖、填方)的視覺敏感度越高。微小的地形改變也可能在陡坡上形成明顯的視覺疤痕。陡峭地形也限制了開發的彈性,使其更易受視覺影響 [5]。
•起伏度 (Relief): 地形起伏大的區域,景觀層次豐富,視覺吸引力強。在這些區域引入大型構築物,容易破壞其自然輪廓和天際線,敏感度較高。
•地質構造 (Geological Structure): 特殊的地質構造(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獨特景觀,其原始性和稀有性使其對人為干預極為敏感。
•水系 (Hydrology): 河流、湖泊、瀑布、濕地等水體是景觀的視覺焦點和生態廊道。水體形態的改變、水質的污染或周邊建築的引入,都會顯著影響其視覺品質和敏感度。
2.植被覆蓋 (Vegetation Cover):
•植被類型 (Vegetation Type): 原生林、古樹名木、珍稀植物群落等具有較高的生態和美學價值,對開發的敏感度高。人工林或農田的敏感度相對較低。
•植被密度與高度 (Density and Height): 茂密的森林或高大的樹木群落具有較強的視覺遮蔽和景觀構成作用。移除或改變這些植被會顯著改變景觀的視覺通透性和空間感。
•植被健康狀況 (Health Status): 健康、鬱鬱蔥蔥的植被具有更高的視覺品質。病蟲害或退化的植被敏感度較低,但其恢復潛力也需考慮。
3.氣候與微氣候 (Climate and Microclimate):
•能見度 (Visibility): 霧、霾、雨雪等天氣條件會影響景觀的能見度,進而影響開發行為的視覺顯著性。高能見度區域對視覺衝擊的敏感度更高。
•光照條件 (Lighting Conditions): 日照方向、陰影變化等會影響景觀的明暗對比和立體感。開發行為若改變光照條件,可能影響景觀的視覺品質。
5.2.1.2 人文因子 (Human Factors)
人文因子是指景觀中由人類活動創造、改造或賦予意義的要素,它們反映了地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特徵。這些因子往往與人類的感知和價值判斷緊密相關,對開發行為的視覺影響具有較高的社會敏感性。主要包括:
1.土地利用類型 (Land Use Type):
•敏感土地利用 (Sensitive Land Use): 居住區、遊憩區、文化教育區、風景名勝區等,其居民或使用者對景觀品質有較高要求,對開發行為的視覺敏感度高。工業區或交通樞紐區的敏感度相對較低。
•土地利用強度 (Intensity of Land Use): 高強度開發區域(如商業中心)對新增構築物的容忍度可能較高,而低強度開發區域(如鄉村、自然保護區)則對任何形式的開發都可能表現出高敏感度。
2.文化與歷史要素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Elements):
•歷史建築與遺址 (Historic Buildings and Sites): 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的建築、古蹟、考古遺址等,其周邊景觀對開發行為的視覺敏感度極高,任何不協調的引入都可能破壞其歷史氛圍和完整性 [6]。
•文化景觀 (Cultural Landscapes): 傳統農耕景觀、宗教聖地、民族聚落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地方認同,對視覺變化的社會敏感度高。
•景觀地標 (Landmark Features): 具有高度辨識度和象徵意義的自然或人為地標,如特定山峰、紀念碑、橋樑等,其視覺完整性對公眾感知至關重要。
3.視覺可達性與觀看者特徵 (Visual Accessibility and Viewer
Characteristics):
•觀景點數量與類型 (Number and Type of Viewpoints): 觀景點越多、觀看頻率越高、觀看時間越長的區域,其景觀敏感度越高。例如,主要道路沿線、觀景台、旅遊熱點等。
•觀看者類型 (Viewer Type): 居民、遊客、通勤者等不同類型的觀看者,其對景觀的感知和偏好存在差異。例如,當地居民對家園景觀的敏感度通常高於過境遊客。
•觀看距離與角度 (Viewing Distance and Angle): 近距離觀看和正面觀看會使開發行為的視覺影響更為顯著,敏感度更高。
4.景觀品質與完整性 (Landscape Quality and Integrity):
•現有景觀品質 (Existing Landscape Quality): 具有高美學價值、高完整性、高自然度的景觀,其敏感度通常較高,因為任何改變都可能損害其固有品質。反之,已受損或品質較低的景觀,其敏感度可能較低,甚至某些開發行為可能帶來景觀改善的機會。
•景觀完整性 (Landscape Integrity): 景觀要素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連貫性。破碎化或受干擾的景觀完整性較差,敏感度可能較低。
在實際評估中,需要根據研究區域的具體情況和開發項目的特點,從上述自然和人文因子中選擇最相關的指標。這些指標的選擇應具有明確的定義、可量測性,並能夠有效區分不同景觀區域的敏感度差異。
5.2.2 指標量測方法與範圍 (Indicator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Scales)
選定景觀敏感度評估指標後,需要確定其量測方法和量測範圍(或稱尺度),以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可比較性。指標的量測可以採用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
1.定性量測 (Qualitative Measurement):
•描述性評估: 透過文字描述、照片記錄、素描等方式,對景觀特徵進行主觀判斷和描述。例如,描述地形為「平緩」、「起伏」、「陡峭」,植被為「稀疏」、「中等」、「茂密」。
•優點: 易於操作,能夠捕捉景觀的整體氛圍和複雜性,特別適用於初期篩選和概念性評估。
•缺點: 主觀性強,不同評估者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難以進行精確比較和量化分析。
2.定量量測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數值化指標: 對景觀特徵進行客觀的數值測量。例如,利用GIS數據計算坡度(度或百分比)、植被覆蓋率(百分比)、水體面積(公頃)、建築密度(單位面積建築數量)等。對於可見度,可以計算可視區域面積或可視頻率 [7]。
•優點: 客觀性強,結果精確,便於統計分析和模型構建,可重複性高。
•缺點: 數據獲取可能成本較高,某些景觀特徵難以完全量化,可能忽略景觀的整體感知和文化意義。
3.半定量量測 (Semi-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等級劃分: 將定性描述的景觀特徵轉換為數值等級。例如,將坡度分為5級,從1(平緩)到5(陡峭);將植被健康狀況分為3級,從1(差)到3(優)。這種方法通常透過專家評分或量表法進行。
•優點: 結合了定性描述的靈活性和定量分析的客觀性,便於操作和比較,是目前景觀敏感度評估中常用的方法。
•缺點: 等級劃分的標準可能存在一定主觀性,需要明確的定義和校準。
量測範圍 (Scales):
指標的量測範圍是指其數值或等級的區間。合理的量測範圍能夠有效區分景觀敏感度的差異。例如:
•連續型數值: 坡度(0-90度)、植被覆蓋率(0-100%)。
•離散型等級: 景觀品質(高、中、低)、視覺顯著性(強、中、弱)。
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指標的性質和數據的可獲取性,選擇最合適的量測方法和範圍。同時,應確保所有指標的量測標準一致,以便於後續的綜合評估。
5.2.3 權重決定程序與參與方式 (Weighting
Processes and Participatory Input)
在多指標評估中,不同指標對景觀敏感度的影響程度往往不同,因此需要對其賦予不同的權重。權重決定是一個關鍵且複雜的過程,它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合理性。權重決定程序通常結合客觀方法和主觀判斷,並鼓勵多方參與。
1.權重決定程序:
•專家評分法 (Expert Scoring Method): 邀請多位景觀、環境、規劃等領域的專家,根據其專業知識和經驗,對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可以採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或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等,透過多輪諮詢和意見匯總,最終得出相對一致的權重 [8]。
•主客觀結合法: 結合客觀數據分析和主觀判斷。例如,可以透過統計分析(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從數據中提取指標的客觀權重,再結合專家意見進行調整。
•公眾偏好調查法 (Public Preference Survey Method): 透過問卷調查或訪談,收集公眾對不同景觀特徵的偏好程度,並將其轉化為指標權重。這種方法能夠反映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提高評估結果的社會接受度。
2.參與方式 (Participatory Input):
•專家諮詢會: 組織專家研討會,對指標選擇和權重分配進行深入討論,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公眾參與工作坊: 舉辦工作坊,邀請當地居民、利益相關者參與,透過互動式討論、地圖繪製等方式,收集他們對景觀敏感度的感知和權重意見。這有助於提高評估的透明度和社會認可度。
•問卷調查與訪談: 針對不同群體的觀看者,設計結構化問卷或進行深度訪談,收集其對景觀要素重要性的評分,並據此計算權重。
•視覺模擬與溝通: 透過視覺模擬技術(如照片蒙太奇、3D模型),向參與者展示不同權重組合下的敏感度評估結果,幫助他們理解權重變化的影響,並提供反饋。
在權重決定過程中,應確保程序的透明性,並記錄所有參與者的意見和權重分配的依據。最終的權重應在綜合考慮科學性、代表性和社會接受度的基礎上確定。這不僅能夠提高評估結果的說服力,也能為後續的景觀規劃和管理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5]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1995). Landscape
Aesthetics: A Handbook for Scenery Management. Agriculture Handbook No. 70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6] Council of Europe.
(2000).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Florence, 20 October 2000. CETS No. 176.
[7] Miller, D. R. (200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4(1-4), 1-13. [8]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McGraw-Hill.
5.3 敏感度地圖繪製 (Sensitivity
Mapping)
敏感度地圖繪製是景觀敏感度評估的最終成果呈現形式,它將複雜的景觀敏感度分析結果以直觀、空間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透過地圖,規劃者和決策者可以清晰地識別出區域內不同景觀單元對開發行為的敏感程度,從而為土地利用規劃、項目選址和景觀保護提供重要的空間依據。敏感度地圖的繪製通常基於前述的景觀單元界定、指標選擇與量測以及權重分配。
5.3.1 數值化敏感度模型 (Numerical
Sensitivity Models)
數值化敏感度模型是將各項景觀敏感度指標及其權重進行整合,計算出每個景觀單元或網格單元的綜合敏感度數值。這些模型通常採用加權疊加分析(Weighted Overlay Analysis)的方法,將不同層次的空間數據進行疊加運算,生成最終的敏感度數值圖層。其基本原理是:
綜合敏感度值 = Σ (指標值 × 指標權重)
其中:
•指標值: 每個景觀敏感度指標在特定景觀單元或網格中的量測值,通常需要將其標準化到統一的量測範圍(例如0-1或1-5),以便於不同指標之間的比較和疊加。
•指標權重: 每個景觀敏感度指標在綜合敏感度評估中的相對重要性,由專家評分或公眾參與等方法確定,且所有權重之和通常為1。
模型構建步驟:
1.數據層準備: 將所有選定的景觀敏感度指標(如坡度、植被類型、土地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分佈、觀景點密度等)轉換為GIS空間數據層。對於定性或半定量指標,需要進行數值化處理(例如,將「原生林」賦值為高敏感度數值,將「城市建成區」賦值為低敏感度數值)。
2.數據標準化: 由於不同指標的量測單位和範圍可能不同,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其具有可比性。常用的標準化方法包括最小-最大標準化、Z-score標準化等。
3.權重分配: 將預先確定的各指標權重應用於相應的數據層。
4.加權疊加分析: 利用GIS軟體(如ArcGIS、QGIS)的加權疊加工具,將標準化後的指標數據層與其對應的權重進行乘積運算,然後將所有乘積結果疊加求和,生成每個空間單元(可以是景觀單元或預設的網格單元)的綜合敏感度數值 [9]。
5.敏感度分級: 根據計算出的綜合敏感度數值,將景觀劃分為不同的敏感度等級(如極高敏感、高敏感、中等敏感、低敏感、極低敏感)。分級的閾值設定應基於數據分佈特徵、專家意見和實際應用需求。
數值化敏感度模型能夠提供客觀、可重複的評估結果,並便於進行空間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然而,模型的準確性高度依賴於輸入數據的質量、指標選擇的合理性以及權重分配的科學性。
5.3.2 區域分級與地圖輸出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Map Outputs)
在數值化敏感度模型計算出綜合敏感度數值後,下一步是將這些數值轉換為易於理解的敏感度等級,並以地圖的形式進行輸出。區域分級是將連續的敏感度數值劃分為離散的類別,通常採用顏色編碼來表示不同等級的敏感度。
區域分級方法:
•自然斷點法 (Natural Breaks/Jenks): 根據數據分佈的自然分組來劃分等級,使得每個等級內的數據相似性最大,等級間的差異性最大。這種方法適用於數據分佈不均勻的情況。
•等間距法 (Equal Interval): 將數據範圍等分為若干個等級,每個等級的範圍大小相同。這種方法簡單直觀,但可能導致某些等級內數據過於集中或稀疏。
•分位數法 (Quantile): 確保每個等級包含相同數量的空間單元。這種方法適用於需要強調相對敏感度分佈的情況。
•標準差法 (Standard Deviation): 根據數據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來劃分等級,適用於數據呈正態分佈的情況。
•專家經驗法: 根據景觀規劃師或環境評估專家的經驗和判斷,設定敏感度等級的閾值。這種方法在缺乏足夠數據或需要結合地方特殊性時常用。
地圖輸出:
敏感度地圖是評估結果的核心呈現方式。一張高質量的敏感度地圖應包含以下要素:
•地圖標題: 清晰表明地圖主題。
•圖例: 解釋不同顏色或圖案所代表的敏感度等級。
•比例尺: 顯示地圖與實際距離的比例關係。
•指北針: 指示地理方向。
•底圖信息: 包含必要的地理背景信息,如道路、水系、行政區劃等,以便於定位和理解。
•數據來源與製圖單位: 註明數據來源和地圖製作單位,增加地圖的可靠性。
敏感度地圖通常採用從綠色(低敏感度)到紅色(高敏感度)的漸變色系來表示敏感度的遞增,以便於快速識別高敏感區域。地圖的輸出格式可以是紙質地圖、電子地圖(如PDF、JPG)或GIS數據層,以便於進一步的分析和應用。
5.3.3 應用於規劃分區與限制建議 (Applications in
Zoning and Planning Restrictions)
敏感度地圖的最終目的是為土地利用規劃和開發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透過識別不同敏感度等級的區域,可以提出針對性的規劃分區和限制建議,以指導未來的開發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景觀美質的負面影響。
主要應用包括:
1.土地利用分區 (Land Use Zoning):
•高敏感區: 建議劃定為景觀保護區、生態敏感區、自然公園等,嚴格限制開發,或僅允許與景觀保護相容的低強度活動(如生態旅遊、科研教育)。
•中等敏感區: 可允許有限度的開發,但需進行嚴格的景觀設計審查,並採取有效的視覺緩解措施,確保開發與景觀的協調性。
•低敏感區: 可允許較大規模的開發,但仍需考慮景觀整合,避免產生新的視覺衝突。
2.開發限制與指引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and
Guidelines):
•建築高度限制: 在高敏感區或重要視線廊道內,對建築高度進行嚴格限制,以保護天際線和重要景觀元素的完整性。
•建築形態與色彩指引: 鼓勵開發項目採用與周圍景觀相協調的建築形態、材料和色彩,避免突兀的視覺效果。
•植被保護與恢復: 鼓勵保留原生植被,並在開發後進行景觀綠化和生態恢復,以增強景觀的自然性和視覺品質。
•照明設計規範: 規範夜間照明,減少光污染對夜間景觀和生態的影響。
•視線廊道保護: 識別並保護重要的視線廊道,確保從關鍵觀景點能夠欣賞到核心景觀。
3.環境影響評估(EIA)中的應用:
•敏感度地圖可作為EIA中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重要基礎數據,幫助評估者識別潛在的敏感區域,並預測開發項目可能造成的視覺衝擊。
•在項目選址階段,敏感度地圖有助於選擇對景觀影響最小的替代方案。
4.公眾溝通與決策支持:
•敏感度地圖是與公眾溝通的重要工具,能夠直觀地展示開發項目對不同區域景觀的潛在影響,促進公眾對景觀保護重要性的理解和參與。
•為政府部門和決策者提供清晰的空間信息,支持其在土地利用和開發審批中的科學決策。
透過將敏感度評估結果轉化為具體的規劃分區和限制建議,可以有效地將景觀保護理念融入到實際的土地管理和開發建設中,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9] Longley, P. A., Goodchild, M. F., Maguire, D. J., & Rhind, D. W.
(201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Systems (4th ed.). Wiley.
5.4 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分析 (Assessment of
Special and Heritage Landscapes)
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因其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或美學價值,對開發行為具有更高的敏感度。這些區域往往是國家或地區的寶貴資產,其視覺完整性與真實性對於維護地方認同、傳承歷史記憶和促進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對這些區域進行景觀敏感度分析時,需要採用更為細緻和嚴格的評估方法。
5.4.1 視覺保護區界定 (Visual
Protection Area Delineation)
視覺保護區是指為保護特定景觀的視覺品質而劃定的區域。在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視覺保護區的界定尤為重要,它旨在確保從關鍵觀景點能夠欣賞到核心景觀,並限制可能對其視覺完整性造成負面影響的開發行為。界定視覺保護區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1.核心景觀區: 具有最高價值和敏感度的區域,如世界遺產地、國家公園的核心區、歷史城區的歷史風貌區等。這些區域應受到最嚴格的視覺保護。
2.關鍵觀景點與視線廊道: 識別從這些區域能夠欣賞到核心景觀的關鍵觀景點(如觀景台、歷史建築的窗戶、重要的交通節點)以及連接這些觀景點與核心景觀的視線廊道。任何可能阻擋或干擾這些視線的開發行為都應被嚴格限制 [10]。
3.背景景觀區: 核心景觀區周邊的背景區域,其視覺品質對核心景觀的整體感知具有重要影響。即使開發行為不在核心區內,但若其在背景區內顯著可見,也可能對核心景觀造成視覺衝擊。因此,背景景觀區也應納入視覺保護範圍,並對開發行為進行適當的限制。
4.地形與植被遮蔽: 考慮地形起伏和現有植被對視線的遮蔽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地形或茂密的植被可以自然地遮蔽開發項目,降低其視覺顯著性。然而,過度依賴自然遮蔽可能導致對景觀本質的破壞。
5.公眾感知與價值: 透過公眾參與,了解當地居民和遊客對哪些區域是視覺上重要的、哪些視線需要保護的看法。公眾的感知對於界定具有社會意義的視覺保護區至關重要。
視覺保護區的界定應以地圖的形式清晰表達,並納入相關的規劃法規中,作為開發審批的重要依據。
5.4.2 歷史地景與文化標誌 (Historic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Symbols)
歷史地景與文化標誌是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文化記憶和地方認同。對這些地景和標誌的視覺敏感度分析,需要超越單純的視覺美學,深入理解其歷史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
1.歷史地景的構成: 歷史地景不僅包括單個的歷史建築或遺址,更包括由這些元素與周邊自然環境、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網絡等共同構成的整體景觀。例如,古老的農耕梯田、傳統的漁村、歷史悠久的園林、工業遺產區等,它們的形態、結構和氛圍都反映了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文化傳統 [11]。
2.文化標誌的識別: 文化標誌可以是自然地物(如具有傳說故事的山峰、河流),也可以是人為構築物(如紀念碑、雕塑、特定風格的建築)。它們在當地居民心中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和情感連結,是地方認同的重要載體。任何對這些標誌的視覺干擾都可能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
3.真實性與完整性: 評估開發行為對歷史地景和文化標誌真實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的影響。真實性指其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是否得到真實的表達和呈現;完整性指其各組成部分是否保持了原有的形態和功能,以及其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開發行為若破壞其真實性或完整性,將嚴重損害其價值。
4.歷史視線分析: 除了當代觀景點,還需分析歷史上重要的視線廊道,例如從某個歷史建築望向另一個歷史地標的視線,或從特定歷史事件發生地所能看到的景觀。保護這些歷史視線有助於維護歷史地景的敘事性和空間感。
5.無形文化遺產的視覺表達: 某些無形文化遺產(如傳統節慶、儀式)可能與特定的景觀空間緊密相關。開發行為若改變這些空間的視覺特徵,可能間接影響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和表達。因此,在評估時也需考慮這些間接影響。
對歷史地景和文化標誌的敏感度分析,需要多學科的合作,包括歷史學家、文化遺產專家、景觀建築師和社會學家,以確保其獨特價值得到充分的理解和保護。
5.4.3 傳統聚落視覺敏感分析 (Visual
Sensitivity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傳統聚落是人類長期與自然環境互動的產物,其建築形態、空間佈局、材料運用和生活方式都與當地自然條件和文化傳統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風貌。對傳統聚落進行視覺敏感分析,旨在保護其原有的視覺特徵和生活氛圍,避免現代開發對其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1.聚落形態與肌理: 分析傳統聚落的整體形態(如團塊狀、線性狀、散點狀)、建築密度、街道網絡、公共空間(如廣場、廟宇)的佈局。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聚落的視覺肌理。任何與原有肌理不符的開發(如高層建築、寬闊的現代道路)都可能破壞其和諧性 [12]。
2.建築風格與材料: 傳統聚落的建築往往採用當地材料(如木材、石材、泥土)和傳統建造技術,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評估新建築是否與原有建築在形式、尺度、色彩、材料和細部上保持協調。不協調的建築引入會顯著降低聚落的視覺品質和真實性。
3.天際線與輪廓: 傳統聚落的天際線通常由低矮、錯落有致的建築屋頂和自然地形共同構成,具有柔和的曲線和豐富的層次。高層建築的引入會打破原有的天際線,形成突兀的視覺衝擊。
4.公共空間與生活場景: 傳統聚落的公共空間不僅是視覺景觀的一部分,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所。評估開發行為是否會侵佔或改變這些公共空間的視覺特徵和使用功能,例如,在傳統廣場周邊引入現代商業設施可能改變其原有氛圍。
5.視線通透性與可達性: 傳統聚落的內部視線通透性往往較好,能夠從不同角度欣賞到聚落的整體風貌和周邊的自然景觀。評估開發行為是否會阻擋重要的視線通道,或影響聚落內部的視覺可達性。
6.文化活動與視覺氛圍: 傳統聚落的視覺氛圍與其承載的文化活動(如節慶、市集)密不可分。開發行為若改變聚落的視覺特徵,可能間接影響這些文化活動的舉辦和傳承。
在傳統聚落的視覺敏感分析中,應特別強調對地方特色和文化真實性的保護。任何開發都應以「最小干預」和「融入原有風貌」為原則,鼓勵採用傳統建築語彙和材料,並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10] Smardon, R. C., & Karp, J. P. (Eds.). (1993). The Legal
Landscape: Guidelines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al and Aesthetic Quality. Van
Nostrand Reinhold. [11] Fairclough, G., Harrison, R., Jameson, J. H., &
Beresford, M. (Eds.). (2008). The Heritage Reader. Routledge. [12] 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結論
景觀敏感度評估是視覺景觀影響評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提供了一套系統性的方法,用於識別和量化景觀對潛在開發行為的承受能力。透過對景觀區類與視覺焦點的精確界定、評估指標的科學選擇與權重分配、敏感度地圖的直觀繪製,以及對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的細緻分析,景觀敏感度評估能夠為景觀規劃、土地管理和開發決策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
本章所闡述的實務操作方法,強調了綜合考量自然、人文和視覺等多重因子,並鼓勵多學科專家協作與公眾參與的重要性。這不僅有助於提高評估結果的客觀性、科學性和社會接受度,也能確保景觀保護與開發建設之間的平衡。在面對日益增長的開發壓力時,精準的景觀敏感度評估能夠有效引導開發行為避開高敏感區域,或在必要開發時採取最為適宜的緩解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景觀美質的負面影響,維護景觀的生態完整性、美學價值和文化傳承。
展望未來,隨著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三維建模和虛擬實境等技術的進步,景觀敏感度評估將會更加精確、高效和可視化。同時,將景觀敏感度評估與氣候變遷適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更廣泛的環境議題相結合,將是景觀規劃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最終目標是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確保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第5章 景觀敏感度評估實務 Landscape Sensitivity Assessment in Practice
5.1 景觀區類與視覺焦點分類 Landscape Unit and Visual Focus Classification
5.1.1 區域景觀單元界定法 Delimitation of Regional Landscape Units
5.1.2 焦點地物辨識技術 Techniques for Identifying Visual Focal Points
5.1.3 景觀特色屬性編碼 Coding of Landscape Feature Attributes
5.2 評估指標選擇與加權方式 Indicator Selection and Weighting Methods
5.2.1 自然與人文因子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5.2.2 指標量測方法與範圍 Indicator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Scales
5.2.3 權重決定程序與參與方式 Weighting Processes and Participatory Input
5.3 敏感度地圖繪製 Sensitivity Mapping
5.3.1 數值化敏感度模型 Numerical Sensitivity Models
5.3.2 區域分級與地圖輸出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Map Outputs
5.3.3 應用於規劃分區與限制建議 Applications in Zoning and Planning Restrictions
5.4 特殊景觀與文化遺產區分析 Assessment of Special and Heritage Landscapes
5.4.1 視覺保護區界定 Visual Protection Area Delineation
5.4.2 歷史地景與文化標誌 Historic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Symbols
5.4.3 傳統聚落視覺敏感分析 Visual Sensitivity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第6章 開發案例解析與視覺景觀影響實務應用 VIA Case Studi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6.1 交通基礎建設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Visual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6.1.1 高速公路與高架橋梁 Highways and Elevated Bridges
6.1.2 軌道建設與車站設施 Railways and Station Facilities
6.1.3 機場與周邊景觀調整 Airports and Surrounding Landscape Adjustments
6.2 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Visual Impacts of Energy Projects and Elevated
Structures
6.2.1 風力發電與塔柱視覺衝擊 Wind Turbines and Tower Visibility
6.2.2 太陽能場與視覺整合策略 Solar Farms and Visual Integration
6.2.3 電塔與輸電線視覺干擾 Power Lines and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6.3 城鄉住宅開發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Visual Impacts of Urban and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6.3.1 城市更新與景觀保存 Urban Renewal and Landscape Preservation
6.3.2 鄉村聚落開發案例分析 Rural Settlement Development Cases
6.3.3 景觀協調之建築設計指引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6.4 景觀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Visual Impact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6.4.1 利害關係人識別與分析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6.4.2 矛盾情境中的視覺模擬應用 Visual Simulation in Conflict Scenarios
6.4.3 溝通平台與公眾參與策略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第7章 政策制度與國際準則 Policies,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7.1 各國視覺影響評估制度比較 Comparative Systems of VIA in Different Countries
7.1.1 英國、歐盟之制度架構 UK and EU Frameworks
7.1.2 美國與加拿大應用實務 Practices in the US and Canada
7.1.3 澳洲與紐西蘭評估體系 Assessment System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7.1.4 日本與台灣評估體系 Assessment Systems in Japan and Taiwan
7.2 英國
LVIA 指南內容架構 Outline of the UK LVIA Guidelines
7.2.1 LVIA 原則與核心概念 LVIA Principles and Core Concepts
7.2.2 景觀與視覺雙軸評估方法 Dual-track Landscape and Visual Assessment
7.2.3 案例中之應用解析 Applications in Case Examples
7.3 美國
BLM 評估流程概述 VIA Process of the US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7.3.1 BLM 的景觀等級分類系統 BLM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7.3.2 VIA 評估步驟與資料準備 VIA Process and Data Requirements
7.3.3 公共參與與視覺模擬應用 Public Involvement and Visual Simulation
7.4 日本景觀影響評估流程概述 VIA Process of Japan
7.5 VIA 與其他環境評估之關聯 Integration of VIA with Oth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7.4.1 與環境影響評估EIA之整合 Integr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7.4.2 與生態、文化、社會影響之關聯 Links to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Assessments
7.4.3 跨領域合作與政策協同機制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and Policy Coherence
第6章 開發案例解析與視覺景觀影響實務應用
引言
視覺景觀影響評估(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不僅是一套理論框架,更是一項在實際開發項目中應用廣泛的工具。本章旨在透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討不同類型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潛在影響,並闡述VIA在這些實務應用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聚焦於交通基礎建設、能源開發、城鄉住宅開發等主要領域,解析其視覺衝擊的特性,並探討景觀衝突的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透過對這些案例的審視,旨在為未來的開發項目提供借鑒,促進開發與景觀價值的和諧共存。
6.1 交通基礎建設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交通基礎建設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石,但其大規模的建設往往對周邊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本節將探討高速公路、高架橋梁、軌道建設與車站設施以及機場等交通基礎建設對視覺景觀的具體影響,並分析相關的評估與緩解策略。
6.1.1 高速公路與高架橋梁 (Highways
and Elevated Bridges)
高速公路與高架橋梁作為重要的交通動脈,其線形、尺度、結構和材料選擇對景觀的視覺品質具有深遠影響。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往往涉及大規模的土方工程、結構物架設以及附屬設施的配置,可能導致景觀的顯著改變 [1]。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尺度與支配性: 高速公路的寬闊路面、多車道設計以及高架橋梁的巨大體量,使其在景觀中具有強烈的支配性。特別是在開闊的鄉村或自然景觀中,這些人工結構可能顯得突兀,破壞原有的景觀和諧感 [2]。例如,穿越山谷或水域的高架橋,其高聳的橋墩和綿延的橋身可能成為視覺焦點,但若設計不當,則可能形成視覺障礙或壓迫感 [3]。
2.
線形與景觀切割: 高速公路的線形設計直接影響其與地形的融合程度。直線或過於剛硬的線形可能切割自然地形,破壞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丘陵或山區,為保持線形平順而進行的大規模挖填方工程,會改變原有地貌,形成人工邊坡,影響視覺美感 [4]。
3.
材料與色彩: 橋梁、護欄、隔音牆等結構的材料和色彩選擇,直接影響其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常見的混凝土、鋼材若未經適當處理,可能呈現灰暗或冰冷的質感,與自然景觀形成對比。不協調的色彩可能導致視覺上的不適感 [5]。
4.
附屬設施的視覺干擾: 高速公路沿線的標誌牌、照明設施、通訊塔、服務區建築等附屬設施,其數量、尺寸和設計若缺乏整體考量,可能造成視覺上的雜亂和干擾 [6]。特別是夜間的照明,若光線溢散或設計不當,可能形成光污染,影響夜間景觀。
5.
觀看者體驗的改變: 對於道路使用者而言,高速公路的景觀體驗是動態的。設計不良的道路景觀可能導致視覺疲勞,降低駕駛體驗。對於周邊居民而言,高速公路可能阻擋視線,產生視覺屏障,或因車輛活動而產生持續的視覺動態干擾 [1]。
評估與緩解策略:
· 早期介入設計: 在項目規劃初期就將視覺景觀考量納入設計,透過景觀建築師和工程師的協同合作,優化道路線形、橋梁結構和附屬設施的設計,使其與地形和周邊環境更好地融合 [7]。
· 景觀整合設計: 採用與當地景觀特徵相符的材料、色彩和紋理,例如使用石材、木材或與自然色系相近的塗料。對於大型結構,可考慮採用輕量化或通透性設計,減少其視覺體量 [3]。
· 植栽綠化: 透過多層次的植栽配置,軟化道路邊緣,遮蔽部分人工結構,引導視線,並恢復生態功能。例如,在橋下空間進行綠化,改善其視覺品質 [8]。
· 隔音牆的景觀化: 將隔音牆視為景觀元素,而非單純的功能性設施。可採用透明材料、藝術化設計、垂直綠化或與當地文化元素結合的設計,降低其視覺衝擊 [9]。
· 視覺模擬與公眾參與: 運用3D模擬、照片蒙太奇等技術,直觀展示建成後的視覺效果,並透過公眾參與機制,收集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將其納入設計優化中 [10]。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高速公路和高架橋梁對景觀的負面視覺影響,實現交通功能與景觀美學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Guidelines for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environment.fhwa.dot.gov/env_topics/other_topics/VIA_Guidelines_for_Highway_Projects.aspx
[2] IBR Draft SEIS Chapter 3.09 Visual Quality. Available at: https://www.interstatebridge.org/media/3bupbzmb/chapter-3-09-visual-quality.pdf
[3]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s: Viaducts vs. Bridges Explained. Available at:
https://www.encardio.com/blog/urban-transportation-viaducts-vs-bridges
[4] Analyzing Land Cover Change—The Impact of the Motorway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3/1/100
[5] Aesthetic Bridges - Users Guide. Available at: https://www.roads.maryland.gov/obd/oos-aesthetics-guide.pdf
[6] (2021) Visual Impacts from Transport. Available at: https://anciaes.com/wp-content/uploads/Anciaes-2021-Visual-impacts-from-transport.pdf
[7] Revolutionizing Highway Engineering through Remote Sensing. Available at: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revolutionizing-highway-engineering-remote-sensing
[8] Impacts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by Roads - SpringerLink. Available at: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0-73898-1_1
[9] The Art of Bridge Design - Number Analytics. Available at: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art-of-bridge-design
[10] Viewshed Analysis for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The Field. Available at: https://thefield.asla.org/2023/02/07/viewshed-analysis-for-visual-impact-assessment/
6.1.2 軌道建設與車站設施 (Railways
and Station Facilities)
軌道交通,包括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地鐵和輕軌等,在提供高效運輸服務的同時,其基礎設施(如軌道、高架橋、隧道口、車站建築及附屬設施)對沿線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這些影響不僅限於建設階段,更在營運期間持續存在 [11]。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線形與景觀穿透: 軌道線路通常具有較為平直的特性,在穿越城鄉或自然景觀時,可能形成一道顯著的「視覺屏障」或「景觀切割線」。特別是高架軌道,其連續的結構體量可能阻擋視線,改變原有景觀的開闊感和連續性 [12]。在城市中,高架軌道可能對沿線建築的立面和街道空間造成壓迫感。
2.
車站建築的體量與設計: 車站作為軌道交通的節點,其建築體量通常較大,且設計風格各異。大型車站若未能與周邊城市紋理或自然環境相協調,可能顯得突兀,破壞地方特色。例如,現代感十足的玻璃幕牆車站,在歷史街區中可能與傳統建築風格格不入 [13]。
3.
附屬設施的視覺雜亂: 軌道沿線的電線桿、信號燈、變電站、圍欄等附屬設施,若缺乏統一規劃和景觀化設計,可能導致視覺上的雜亂無章,降低沿線景觀的品質 [14]。
4.
高速列車的動態視覺影響: 高速列車在行駛過程中,其快速移動的特性會產生動態的視覺影響。對於沿線居民或觀看者而言,列車的頻繁通過可能造成視覺干擾,尤其是在夜間,列車燈光可能對周邊環境產生光線影響 [15]。
5.
隧道口與橋梁的景觀處理: 軌道交通常需穿越山體或河流,因此隧道口和橋梁的設計至關重要。隧道口若設計粗糙,可能破壞山體的自然形態;橋梁若缺乏美學考量,則可能成為景觀中的負面元素 [16]。
評估與緩解策略:
· 線路選址與設計優化: 在規劃階段,應優先考慮將軌道線路融入地形,盡量減少對敏感景觀區域的穿越。對於高架段,可考慮採用輕量化、通透性或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結構形式 [17]。
· 車站建築的在地化設計: 車站設計應充分考慮其所處的地域文化和景觀特色,採用與當地建築風格、材料和色彩相符的設計元素。例如,在歷史街區可採用傳統建築語彙,在自然景觀區則可採用融入自然的設計 [18]。
· 附屬設施的整合與景觀化: 對於軌道沿線的附屬設施,應進行整合設計,減少其數量和視覺顯著性。例如,將電線地下化,或將變電站等設施進行隱蔽或景觀化處理。圍欄可採用綠籬或透空設計,降低其視覺阻隔感 [14]。
· 植栽綠化與景觀緩衝: 在軌道沿線設置多層次的植栽帶,形成景觀緩衝區,遮蔽部分人工結構,軟化線條,並提升生態效益。在車站周邊,可透過景觀設計營造宜人的公共空間 [19]。
· 夜間照明設計: 車站和軌道沿線的照明應進行精細化設計,避免光線溢散和光污染,確保夜間景觀的舒適性。可採用柔和、指向性照明,突出建築特色,同時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20]。
· 視覺模擬與公眾溝通: 運用先進的視覺模擬技術,如3D渲染和虛擬實境,向公眾展示不同設計方案的視覺效果,並透過公眾參與機制,收集反饋,促進設計優化和社會接受度 [11]。
透過上述綜合性的評估和緩解措施,軌道建設與車站設施可以更好地融入景觀,減少其負面視覺影響,並為城市和區域發展帶來積極的景觀效益。
參考文獻: [11]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using
CGI Digital Twins. Available at: https://www.urbancgi.com/infrastructure-planning/landscape-visual-impact-assessment/
[12] [PDF] Chapter 9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eisdocs.dsdip.qld.gov.au/Inland%20Rail%20Border%20to%20Gowrie/Draft%20EIS/Chapter-09-Land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pdf
[13] Aesthetic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Railway ...
Available at: https://www.athena-publishing.com/series/atssh/icadce-22/articles/85/view
[14] [PDF] 3.16 Aesthetics and Visual Resources. Available at: https://railroads.dot.gov/sites/fra.dot.gov/files/fra_net/2505/03_16.pdf
[15] The impacts of high-speed railway o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vailable at: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3-02135-6
[16] Forms and Aesthetics of Bridges - ScienceDirect.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809918302182
[17]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in Modern Transportation - Number Analytics.
Available at: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aesthetic-considerations-in-modern-transportation
[18] Station design: Balancing function with aesthetics - Rail Engineer.
Available at: https://www.railengineer.co.uk/station-design-balancing-function-with-aesthetics/
[19] Impacts of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by Roads - SpringerLink. Available at: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0-73898-1_1
[20] The Art of Bridge Design - Number Analytics. Available at: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art-of-bridge-design
6.1.3 機場與周邊景觀調整 (Airports
and Surrounding Landscape Adjustments)
機場作為重要的國際門戶和交通樞紐,其建設和擴張對周邊景觀產生深遠的視覺影響。機場設施通常佔地廣闊,包括跑道、航廈、塔台、機庫以及大量的附屬設施,這些大規模的人工構築物在景觀中具有高度的顯著性 [21]。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大規模的土地利用改變: 機場建設往往需要平整大片土地,改變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覆蓋,導致自然景觀的喪失。例如,填海造地建設的機場,會徹底改變海岸線和海洋景觀 [22]。
2.
建築體量與天際線影響: 航廈、塔台等大型建築物,其高聳的體量和獨特的造型可能成為區域天際線的支配性元素。若設計不當,可能與周邊環境不協調,產生視覺壓迫感 [23]。
3.
跑道與滑行道的視覺顯著性: 廣闊的跑道和滑行道通常由混凝土或瀝青鋪設,其平坦、硬質的表面在空中俯瞰或從遠處觀看時,可能與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顯得突兀 [24]。
4.
夜間照明與光污染: 機場夜間運營需要大量的照明設施,包括跑道燈、航廈照明、停機坪照明等。這些高強度的光源若缺乏有效控制,可能產生嚴重光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的夜間生活和天文觀測 [25]。
5.
飛機起降的動態視覺影響: 飛機的起降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視覺景觀。對於機場周邊居民而言,頻繁的飛機起降可能造成視覺干擾,尤其是在低空飛行時,飛機的巨大體量和噪音會對視覺和聽覺產生雙重衝擊 [21]。
6.
附屬設施的視覺雜亂: 機場周邊的停車場、貨運區、維修區、燃料儲存設施以及各種標誌牌、圍欄等,若缺乏統一規劃和景觀化設計,可能導致視覺上的雜亂無章 [26]。
評估與緩解策略:
· 總體規劃與景觀整合: 在機場總體規劃階段,應將視覺景觀考量納入核心,透過景觀設計師的早期介入,確保機場設施與周邊地形、水體、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協調融合。例如,在機場邊界設置景觀緩衝帶 [27]。
· 建築設計的在地化與人性化: 航廈等主要建築的設計應考慮其地域特色和文化元素,採用與當地環境相協調的材料和色彩。同時,注重建築的尺度感和人性化設計,減少壓迫感 [28]。
· 跑道與滑行道的景觀化: 在跑道和滑行道周邊種植低矮、易於維護的植被,軟化硬質鋪面與自然景觀的邊界。對於閒置區域,可進行生態復育或景觀美化 [29]。
· 夜間照明設計優化: 採用定向照明、低眩光燈具和智能控制系統,精確控制光線投射範圍,減少光線溢散和光污染。同時,可透過照明設計營造獨特的夜間景觀,提升機場的標誌性 [30]。
· 植栽綠化與生態復育: 在機場內部和周邊進行大規模的植栽綠化,形成多層次的綠色屏障,遮蔽部分人工設施,改善微氣候,並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對於受損的生態區域,應進行積極的復育 [31]。
· 視覺模擬與公眾參與: 運用先進的視覺模擬技術(如VR/AR),向公眾展示機場擴建或改造後的視覺效果,並透過公眾諮詢、意見徵集等方式,充分聽取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將其納入設計優化和緩解措施的制定中 [21]。
· 景觀管理與維護: 建立完善的機場景觀管理與維護機制,確保景觀設施的長期良好狀態,並根據環境變化進行適時調整。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機場建設可以更好地融入周邊景觀,減少其負面視覺影響,並為區域發展帶來積極的景觀效益。
參考文獻: [21] [PDF] Landscape, Town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vailable at: https://www.gatwickairport.com/on/demandware.static/-/Sites-Gatwick-Library/default/dw8f17d1ed/images/Corporate-PDFs/Northern-Runway/PEIR_VOLUME_3/APPENDIX_8/peir-appendix-8.4.1.pdf
[22] Airport Expansio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 AustinTexas.gov. Available
at: https://www.austintexas.gov/page/airport-expansion-environmental-assessment
[23] Airport Architecture: From Aesthetics to Functionality - Airways.
Available at: https://airwaysmag.com/new-post/airport-architecture-aesthetics-functionality
[24] [PDF] 13. Visual Effects - FAA. Available at: https://www.faa.gov/sites/faa.gov/files/about/office_org/headquarters_offices/apl/13-visual-effects.pdf
[25] FAA Issues Policy on Solar Projects on Airports. Available at: https://www.faa.gov/newsroom/faa-issues-policy-solar-projects-airports
[26] [PDF] N19 Shannon Airport Access Road Improvement Scheme. Available at: https://www.shannonaccess.ie/_fileupload/N19SAAR-FTC-ZZ-00-RP-EN-0003%20(Scoping%20Rpt).pdf
[27] [PDF] Landscape Vision, Design Guidelines, and Standards 2024. Available
at: https://www.flychicago.com/community/ORDCommunity/Documents/ORD%20Landscape%20Vision%20Design%20Guidelines%20and%20Standards%202024.pdf
[28] The Secret to Good Airport Design: Aesthetic vs Efficiency - YouTube.
Available a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K6urfqqsg
[29] [PDF] ENVIRONMENTAL DESK REFERENCE FOR AIRPORT ACTIONS. Available at: https://www.faa.gov/sites/faa.gov/files/airports/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_desk_reference/media/EDR_2015_FINAL.pdf
[30] Airport Multimedia Technologies Enrich the Travel Experience. Available
at: https://www.synectmedia.com/blog/airport-multimedia-technologies-enrich-the-travel-experience
[31] Airport expansion close at hand, with environmental permits pending.
Available at: https://www.tampabay.com/news/environment/2025/05/16/airport-expansion-close-hand-environmental-permits-pending/
6.2 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隨著全球對可持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風力發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項目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然而,這些能源設施,特別是其高架結構,往往對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本節將探討風力發電、太陽能場以及電塔與輸電線對視覺景觀的具體影響,並分析相關的評估與緩解策略。
6.2.1 風力發電與塔柱視覺衝擊 (Wind
Turbines and Tower Visibility)
風力發電機組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聳的塔柱和旋轉的葉片在景觀中具有極高的視覺顯著性。一個風力發電場通常由數十甚至數百台風機組成,其對景觀的視覺衝擊是多方面的 [32]。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尺度與支配性: 現代風力發電機組的高度可達數十甚至上百公尺,葉片直徑亦可達百公尺以上。這些巨大的結構物在開闊的自然景觀中,如山脊、海岸線或平原,會成為絕對的視覺支配者,改變原有景觀的尺度感和空間秩序 [33]。
2.
動態視覺干擾: 風機葉片的持續旋轉會產生動態的視覺效果,可能引起觀看者的視覺疲勞或不適。在特定光照條件下,葉片旋轉還可能產生「閃爍效應」(Flicker Effect)或「陰影閃爍」(Shadow
Flicker),對周邊居民造成干擾 [34]。
3.
群體效應與景觀均質化: 大規模風力發電場的建設,可能導致景觀的「均質化」。眾多相似的風機排列在一起,可能削弱地方景觀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使其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 [35]。
4.
夜間照明與光污染: 為確保航空安全,風機頂部通常需要設置航空警示燈。這些燈光在夜間可能產生光污染,影響夜間景觀的寧靜感,並對天文觀測造成干擾 [36]。
5.
輔助設施的視覺影響: 除了風機本身,風力發電場還包括道路、變電站、輸電線路等輔助設施。這些設施若缺乏景觀化設計,可能進一步增加視覺上的雜亂感 [37]。
評估與緩解策略:
· 選址優化: 在風力發電場選址時,應優先避開具有高景觀敏感度的區域,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遺產地以及重要觀景點。應選擇地形較為平緩、視覺背景較為複雜的區域,以降低風機的視覺顯著性 [38]。
· 風機佈局與設計: 透過優化風機的排列方式,使其與地形地貌相協調,例如沿等高線佈置或採用不規則佈局,以減少其視覺上的壓迫感。同時,可考慮採用低反射率的材料和與天空或背景色相近的色彩,以降低風機的視覺對比度 [39]。
· 視覺模擬與公眾參與: 運用先進的視覺模擬技術,如3D渲染、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直觀展示風力發電場建成後的視覺效果。透過公眾參與機制,收集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將其納入設計優化和緩解措施的制定中 [40]。
· 夜間照明控制: 採用智能照明系統,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警示燈的亮度,並採用定向照明技術,減少光線溢散。對於陸上風場,可考慮採用雷達感應式照明,僅在飛機接近時才點亮警示燈 [36]。
· 植栽綠化與景觀修復: 在風力發電場周邊和輔助設施區域進行植栽綠化,形成景觀緩衝帶,遮蔽部分人工設施,並修復因施工造成的景觀破壞 [41]。
· 拆除與復育計畫: 在風力發電機組達到使用壽命後,應制定詳細的拆除與復育計畫,確保場地能夠恢復到接近原始的景觀狀態 [32]。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風力發電項目可以更好地融入景觀,減少其負面視覺影響,實現能源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平衡。
參考文獻: [32] A Visual Effects Assessment Guidebook for
Wind Energy ... - Gov.bc.ca. Available at: https://www2.gov.bc.ca/assets/gov/farming-natural-resources-and-industry/forestry/visual-resource-mgmt/windenergy_vea.pdf
[33] Wind Energy Projects and the Viewshed - WINDExchange. Available at: https://windexchange.energy.gov/projects/viewshed
[34] Visual evaluations of wind turbines: Judgments of scenic beauty or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20462200158X
[35] Landscape Visual Impact Evaluation for Onshore Wind Farm - MDPI.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220-9964/11/12/594
[36] [PDF] Aesthetic Impacts of Wind Farm Obstruction Lighting - DiVA portal.
Available at: https://www.diva-portal.org/smash/get/diva2:1117440/FULLTEXT01.pdf
[37] A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 for Wind Energy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cesa.org/resource-library/resource/a-visual-impact-assessment-process-for-wind-energy-projects/
[38]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offshore wind energy visual impact.
Available at: https://www.iberdrola.com/about-us/what-we-do/offshore-wind-energy/visual-impact
[39] What Role Does Design Play In Wind Farm Aesthetics? → Question. Available
at: https://lifestyle.sustainability-directory.com/question/what-role-does-design-play-in-wind-farm-aesthetics/
[40] Windplanner |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 WindSim. Available at: https://windsim.com/software/windplanner-visual-impact-assessment/
[41] The Impact of Wind Turbines on ViewShed Diagrams. Available at: https://www.certifiedenergy.com.au/blog/the-impact-of-wind-turbines-on-viewshed-diagrams
6.2.2 太陽能場與視覺整合策略 (Solar
Farms and Visual Integration)
太陽能發電作為另一種重要的清潔能源形式,其大規模的地面型太陽能電站(Solar Farms)對景觀的視覺影響日益受到關注。太陽能板陣列的鋪設、逆變器、變電站以及相關的基礎設施,都可能改變原有景觀的視覺特性 [42]。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大面積覆蓋與景觀均質化: 太陽能電站通常需要大面積的土地來鋪設太陽能板,這會導致原有地貌和植被的徹底改變。成千上萬塊太陽能板組成的矩陣,可能形成單一、重複的視覺模式,破壞景觀的多樣性和自然感,導致景觀的均質化 [43]。
2.
反射與眩光: 太陽能板的表面通常具有反射性,在特定角度下可能產生眩光(Glint and Glare),對周邊居民、駕駛員甚至航空器造成視覺干擾和安全隱患 [44]。
3.
色彩與材質對比: 太陽能板的深色或藍色表面,以及其金屬支架,可能與周邊的自然色彩(如綠色植被、棕色土壤)形成強烈對比,顯得突兀 [45]。
4.
高度與地形適應性: 雖然太陽能板的高度相對較低,但在平坦開闊的地區,其大規模的鋪設仍可能改變地平線,影響遠眺景觀。在坡地或複雜地形上,若未能良好適應地形,可能造成不自然的視覺效果 [46]。
5.
附屬設施的視覺影響: 太陽能電站還包括圍欄、監控設備、電纜、變電站等附屬設施。這些設施若缺乏整體設計,可能增加視覺上的雜亂感 [47]。
評估與緩解策略:
· 選址優化: 在太陽能電站選址時,應優先考慮避開具有高景觀敏感度的區域,如重要觀景點、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地帶。應選擇地形較為平緩、視覺背景較為複雜或已有一定程度人工化的區域,以降低其視覺顯著性 [48]。
· 景觀整合設計: 透過優化太陽能板的排列方式,使其與地形地貌相協調,例如採用階梯式佈局或曲線佈局,以減少其視覺上的剛硬感。可考慮使用低反射率的太陽能板,或調整板面角度以減少眩光 [49]。
· 植栽綠化與景觀緩衝: 在太陽能電站周邊設置多層次的植栽帶,形成有效的視覺屏障和景觀緩衝區。可選擇當地原生植物,以增加生態效益和景觀的在地性。植栽不僅能遮蔽設施,還能軟化邊界,提升整體景觀品質 [50]。
· 輔助設施的隱蔽與景觀化: 對於變電站、控制室等輔助設施,可採用低矮化、半地下化或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建築材料和色彩,並透過植栽進行遮蔽。圍欄可採用透空設計或與植栽結合 [51]。
· 生態友好型設計: 鼓勵在太陽能板下方或周邊種植耐旱、低維護的植物,或發展為牧草地,實現「農光互補」或「漁光互補」,增加土地的複合利用價值,並提升景觀的生態多樣性 [52]。
· 視覺模擬與公眾參與: 運用3D模擬、照片蒙太奇等技術,直觀展示太陽能電站建成後的視覺效果,並透過公眾參與機制,收集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將其納入設計優化和緩解措施的制定中 [42]。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太陽能電站可以更好地融入景觀,減少其負面視覺影響,實現能源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平衡。
參考文獻: [42] [PDF] APPENDIX F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Lightsource bp. Available at: https://lightsourcebp.com/app/uploads/2022/11/EIS-Appendix-F-%E2%80%93-Visual.pdf
[43] Visual Impact of Solar Farms | TrueViewVisuals. Available at: https://trueviewvisuals.com/2017/11/17/visual-impact-of-solar-farms/
[44] FAA Issues Policy on Solar Projects on Airports. Available at: https://www.faa.gov/newsroom/faa-issues-policy-solar-projects-airports
[45] The Benefits of Solar Energy for Building Aesthetics - Solgen Power.
Available at: https://solgenpower.com/2023/10/11/the-benefits-of-solar-energy-for-building-aesthetics/
[46] [PDF] Visual Impacts of Utility-scale Solar Energy Facilities on ...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docs/Solar_Visual_Impacts.pdf
[47] [PDF] Neo 1 20MW Solar PV Plant Project -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iga.org/sites/default/files/2022-07/Appendix%20D9-Visual%20Assessment.pdf
[48] [PDF]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Varley Solar Farm.
Available at: https://varley-solarfarm.co.uk/media/2642481/lvia.pdf
[49] Best Practices for Visual Screening Design for Solar Arrays. Available at:
https://www.solarscreenguide.com/best-practices-for-visual-screening-design-for-solar-arrays/
[50] 7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Solar Energy Farms - GreenL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greenlancer.com/blog/7-strategies-for-sustainable-solar-energy-farms
[51] Visual Impact Mitigation for Solar Arrays - Wendel Companies.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elcompanies.com/insights/visual-impact-mitigation-for-solar-arrays
[52] [PDF] Land Use Considerations for Large-Scale Solar | SolSmart. Available
at: https://www.solsmart.org/sites/default/files/2023-05/Land%20Use%20Considerations%20for%20Large-Scale%20Solar.pdf
6.2.3 電塔與輸電線視覺干擾
(Power Lines and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電塔與輸電線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但其對景觀的視覺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這些線狀和點狀的設施,無論是高壓輸電線路還是配電線路,都可能對自然和人文景觀造成顯著的視覺干擾 [53]。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線狀延伸與景觀切割: 輸電線路通常呈線狀延伸,穿越各種地形地貌,可能將連續的景觀分割成不自然的區塊,破壞景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特別是在開闊的農田、山谷或海岸線,這種切割感尤為明顯 [54]。
2.
高聳結構與視覺顯著性: 電塔(特別是高壓輸電塔)通常高聳且結構複雜,在景觀中具有極高的視覺顯著性。其金屬質感和工業形態可能與周邊的自然或鄉村景觀形成強烈對比,顯得突兀 [55]。
3.
「蜘蛛網」效應: 大量輸電線路在空中交織,可能形成如同「蜘蛛網」般的視覺效果,增加景觀的雜亂感和壓迫感,尤其是在城市邊緣或郊區 [56]。
4.
植被清除與生態影響: 為確保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通常需要清除線路走廊下的植被,形成「線狀空地」。這不僅改變了地表植被覆蓋,也可能影響生態廊道,並在視覺上形成明顯的疤痕 [57]。
5.
夜間照明與警示標誌: 部分電塔可能需要設置夜間警示燈或標誌,這些光源在夜間可能產生光污染,影響夜間景觀的寧靜感 [58]。
評估與緩解策略:
· 選線優化: 在輸電線路選線時,應優先避開具有高景觀敏感度的區域,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遺產地、重要觀景點和人口密集區。應盡量選擇地形起伏較大、植被茂密或已有一定程度人工化的區域,以利用地形和植被進行遮蔽 [59]。
· 塔型與色彩設計: 針對不同景觀類型,選擇與環境相協調的電塔造型。例如,在自然景觀中可考慮採用單柱式或更簡潔的設計,並採用與天空或背景色相近的低反射率色彩,以降低其視覺對比度 [60]。
· 地下化與共桿化: 在景觀敏感度極高的區域,如歷史街區、風景名勝區或城市核心區,可考慮將輸電線路地下化,徹底消除其視覺影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多條線路共用同一電桿或電塔,減少設施數量 [61]。
· 植栽綠化與景觀緩衝: 在輸電線路走廊兩側或電塔周邊進行植栽綠化,形成多層次的視覺屏障,遮蔽部分設施,並軟化其邊界。可選擇生長快速、形態優美的植物,並定期維護 [62]。
· 視覺模擬與公眾參與: 運用視覺模擬技術,如照片蒙太奇和3D渲染,直觀展示不同選線方案和緩解措施下的視覺效果。透過公眾參與機制,收集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將其納入設計優化和緩解措施的制定中 [53]。
· 智慧化管理與維護: 採用先進的技術,如無人機巡檢,減少人工巡線對植被的破壞。同時,優化線路維護策略,減少不必要的植被清除,並在必要時進行生態修復 [63]。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電塔與輸電線的建設可以更好地融入景觀,減少其負面視覺影響,實現能源傳輸與景觀保護的平衡。
參考文獻: [53] Assessment of the Visual Impact of Existing
High-Voltage Lines i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673-4826/2/3/17
[54] Gis-based analysis on the visual impact of power lines - ResearchGate.
Available at: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3782529_Gis-based_analysis_on_the_visual_impact_of_power_lines_-_Base_for_the_evaluation_of_landscape_aesthetics_of_transmission_lines
[55] [PDF] electric transmission visibility and visual contrast.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docs/NAEP14_Sullivan_TransmissionVCTDFinal141029.pdf
[56] [PDF] Minimising Visu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ew Network ...
Available at: https://smarter.energynetworks.org/media/v3ypegs1/eip106-visual-impact-of-above-132kv-assets.pdf
[57] [PD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ransmission Lines. Available at: https://psc.wi.gov/Documents/Brochures/Enviromental%20Impacts%20TL.pdf
[58] [PDF] Visual Impacts Minimization and Mitigation Plan. Available at: https://documents.dps.ny.gov/public/Common/ViewDoc.aspx?DocRefId=%7B15F28F94-07F1-4DCD-ADE5-74CC917A118B%7D
[59] Visual Impact Mitigation Guidance.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mitigation/
[60] Aesthetic Design of Electric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 Books. Available
at: https://ascelibrary.org/doi/book/10.1061/9780784415559
[61] [PDF]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to Mitigate Visual Impact and Public ...
Available at: https://www.energy.gov/sites/prod/files/2018/12/f58/11-20-2018_Use%20of%20New%20Technology%20to%20Mitigate%20Visual%20Impact%20and%20Public%20Co....pdf
[62] Plans to reduce the visual impact of overhead lines welcomed. Available
at: https://www.cnp.org.uk/plans-reduce-visual-impact-overhead-lines-welcomed/
[63] Visual Mitigation Plan for a Transmission Line in National Forest.
Available at: https://www.powereng.com/library/visual-mitigation-plan-for-a-transmission-line-in-national-forest/
6.3 城鄉住宅開發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Visual
Impacts of Urban and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城鄉住宅開發是人類活動對景觀影響最為普遍和直接的形式之一。無論是城市中的高密度住宅區,還是鄉村地區的零星開發,都可能對既有的視覺景觀產生顯著改變。本節將探討城市更新、鄉村聚落開發以及景觀協調的建築設計指引對視覺景觀的影響。
6.3.1 城市更新與景觀保存 (Urban
Renewal and Landscape Preservation)
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居住品質,但其過程往往涉及舊有建築的拆除與新建,可能對城市既有的歷史紋理、文化景觀和視覺特徵造成衝擊。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實現景觀的保存與發展,是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的重要課題 [64]。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歷史紋理的破壞: 舊城區的建築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地方記憶。大規模的拆除重建可能導致歷史建築群的消失,破壞城市獨特的歷史紋理和空間氛圍,使城市失去其「場所精神」(Genius Loci)[65]。
2.
天際線的改變: 城市更新中新建的高層建築可能顯著改變城市的天際線,尤其是在歷史街區或低矮建築為主的區域。突兀的高樓可能破壞城市原有的尺度感和和諧性,形成視覺上的壓迫感 [66]。
3.
視覺通廊的阻斷: 城市中許多重要的視覺通廊(Visual Corridors),如面向河流、山脈或地標建築的視線,可能因新建建築的阻擋而被破壞,削弱城市景觀的層次感和開放性 [67]。
4.
建築風格與材質的不協調: 新建建築若未能與周邊環境在建築風格、色彩、材質上保持協調,可能形成視覺上的衝突,導致城市景觀的碎片化 [68]。
5.
公共空間品質的下降: 城市更新可能導致公共開放空間的減少或品質下降,例如綠地被建築佔用,或新建廣場缺乏人性化設計,影響居民的視覺體驗和使用感受 [69]。
評估與緩解策略:
· 歷史景觀敏感度分析: 在城市更新初期,應對更新區域的歷史景觀敏感度進行詳細評估,識別具有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的建築、街區和景觀元素,並將其納入保護範圍 [70]。
· 分區規劃與高度控制: 透過詳細的城市設計導則和分區規劃,對新建建築的高度、體量、密度進行嚴格控制,確保其與周邊環境的尺度協調,特別是在歷史街區或重要景觀節點周邊 [71]。
· 建築立面與材質設計: 鼓勵新建建築在立面設計、色彩選擇和材質運用上,借鑒當地傳統建築元素或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避免過於突兀的現代風格。可採用多樣化的立面處理,減少大面積的單調感 [72]。
· 視覺通廊與觀景點保護: 在城市規劃中明確劃定重要的視覺通廊和觀景點,並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確保視線不被阻擋。可透過建築退縮、高度限制或開放空間設計來實現 [73]。
· 公共空間的景觀提升: 城市更新應注重公共開放空間的品質提升,增加綠地、水景、藝術裝置等景觀元素,並提供舒適的休憩設施,提升居民的視覺體驗和生活品質 [74]。
· 公眾參與與設計審查: 建立健全的公眾參與機制,讓居民和利益相關者參與到城市更新的規劃和設計過程中。同時,引入獨立的設計審查委員會,對更新方案的視覺景觀影響進行專業評估和指導 [75]。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城市更新可以更好地平衡發展與保護,實現城市景觀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64] (PDF)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A Study on
Visual Evaluation of ... Available at: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2105263_Preservation_and_Renewal_A_Study_on_Visual_Evaluation_of_Urban_Historical_and_Cultural_Street_Landscape_in_Quanzhou
[6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for Cultural Heritage: West Lake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3/10/1596
[66] Town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TVIA) - Arbtech. Available at: https://arbtech.co.uk/town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tvia/
[67] [PDF]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City of Hamilton. Available at: https://www.hamilton.ca/sites/default/files/2025-03/drp-166-186-ferguson-view-impact-assessment.pdf
[68] Discontinued Aesthetics: The Effects of Abrupt Changes in Urban ...
Available at: https://www.archdaily.com/982345/discontinued-aesthetics-the-effects-of-abrupt-changes-in-urban-landscapes
[69] Urban Aesthetics Essentials - Number Analytics. Available at: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urban-aesthetics-essentials
[70] A Study on Visual Evalua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4/14/8775
[71] Esthetic Considerations in Urban General Planning | Vol 98, No 1.
Available at: https://ascelibrary.org/doi/10.1061/JUPDAJ.0000165
[72] The Solar Aesthetic: Integrating Solar Panels into Modern Architecture.
Available at: https://renewableenergysolar.net/the-solar-aesthetic-integrating-solar-panels-into-modern-architecture/
[73] Landscape Visualisation Experts for Planning &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npavisuals.co.uk/application/landscape-visualisation/
[74] Public greenspaces set aside in urban areas engage people in nature and
... Available at: https://www.oregonconservationstrategy.org/conservation-toolbox/conservation-in-urban-areas/
[75] Measur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urban regeneration - URBACT. Available at: https://urbact.eu/blog/measuring-social-impact-urban-regeneration
6.3.2 鄉村聚落開發案例分析 (Rural
Settlement Development Cases)
鄉村聚落的開發與演變,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的結果。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鄉村地區的發展需求,新的住宅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對鄉村景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視覺影響。如何平衡鄉村發展與景觀保護,是當前鄉村規劃面臨的重要課題 [76]。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景觀特徵的喪失: 鄉村景觀往往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如傳統建築風格、農田肌理、自然植被等。不當的開發可能引入與當地不協調的建築形式、材料和色彩,導致鄉村景觀的同質化和特色喪失 [77]。
2.
尺度與密度的不匹配: 鄉村聚落通常以低密度、小尺度的建築為主。若引入高密度、大體量的住宅開發,可能破壞鄉村原有的空間尺度感和開闊性,形成視覺上的壓迫 [78]。
3.
視線通廊的阻斷: 鄉村地區的開闊視線通廊,如遠眺山脈、河流或田野的視線,可能因新建建築的阻擋而被破壞,影響觀看者的視覺體驗 [79]。
4.
基礎設施的視覺影響: 鄉村開發往往伴隨著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若這些設施缺乏景觀化設計,如電線桿、變電箱等,可能對鄉村景觀造成視覺干擾 [80]。
5.
生態敏感區的侵佔: 鄉村地區常包含濕地、林地、河流等生態敏感區。不當的開發可能侵佔這些區域,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影響其自然景觀價值 [81]。
評估與緩解策略:
· 鄉村景觀資源調查與評估: 在開發前,應對鄉村地區的景觀資源進行詳細調查,識別其景觀特徵、敏感區域和重要觀景點,並將其納入規劃考量 [82]。
· 尊重地域特色與傳統建築: 鼓勵新建住宅在建築風格、材料、色彩和屋頂形式上,借鑒當地傳統建築元素,或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保持鄉村聚落的整體風貌 [83]。
· 控制開發強度與密度: 嚴格控制鄉村住宅開發的容積率和建築密度,確保其與鄉村的低密度、開闊空間特徵相符。可透過分區規劃和建築高度限制來實現 [84]。
· 景觀緩衝帶與綠化: 在新建住宅與周邊自然景觀之間設置景觀緩衝帶,透過植栽綠化、地形改造等方式,軟化建築邊界,將建築融入景觀 [85]。
· 基礎設施景觀化: 對於道路、電線桿等基礎設施,應進行景觀化設計,例如採用低矮化設計、地下化或與植栽結合,減少其視覺顯著性 [86]。
· 公眾參與與社區共識: 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到鄉村開發的規劃和設計過程中,透過溝通協商,形成社區共識,確保開發方案能夠反映居民的意願和對景觀的期望 [87]。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鄉村聚落的開發可以更好地保護其獨特的景觀風貌,實現鄉村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7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Rural Areas: The
Role of Vegetati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1/9/1450
[77] The visual impact of agricultural sheds on rural landscapes.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4837719302121
[78] A study on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external form of unified ...
Available at: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467581.2021.1941997
[79] The visual evaluation of rural areas: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for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0/10/1660
[80] [PDF]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edc-knowledge.lboro.ac.uk/resources/e/mn/002-Visual-impact-assessment.pdf
[81] Landscape Conservation and Advance Mitigation Planning. Available at: https://wildlife.ca.gov/Conservation/Planning
[82] Research on visu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landscape elements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4003017
[83]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Physical and Aesthetic Quality of Rural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8/1542
[84] Aesthetic heterogeneity on rural landscape: Pathway discrepancy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743016722000973
[85] A landscape-led approach to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ruralsolutions.co.uk/news-and-insights/green-and-blue-a-landscape-led-approach-to-rural-housing/
[86] Rural Space Aesthetics and Rural Construction Paths from the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5-5309/12/10/1723
[87] Smart Growth in Small Towns and Rural Communities | US EPA. Available at: https://www.epa.gov/smartgrowth/smart-growth-small-towns-and-rural-communities
6.3.3 景觀協調之建築設計指引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建築設計在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建築物作為景觀中的主要人工元素,其形態、體量、色彩、材質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關係,直接影響著景觀的整體美感和協調性。制定景觀協調的建築設計指引,是確保開發項目能夠融入景觀、減少負面視覺影響的關鍵 [88]。
設計指引的原則:
1.
尊重地域文脈: 建築設計應充分考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特徵、歷史文化背景和傳統建築風格。透過對地域文脈的深入理解,設計出具有地方特色、能夠與環境對話的建築 [89]。
2.
適應地形地貌: 建築應盡量順應地形,避免大規模的土方工程。在坡地或山區,可採用退台式、錯落式佈局,減少建築對地形的破壞,並使其更好地融入自然景觀 [90]。
3.
控制建築體量與高度: 建築的體量和高度應與周邊環境的尺度相協調,避免過於龐大或高聳的建築對景觀造成壓迫感。在敏感區域,應有嚴格的高度限制和容積率控制 [91]。
4.
協調的色彩與材質: 建築外牆的色彩和材質應與周邊環境的自然色彩和當地常用材料相協調。可選擇低反射率、自然色系的材料,減少視覺上的突兀感。例如,在山區可多用石材、木材,在沿海地區可考慮淺色調 [92]。
5.
立面設計與細部處理: 建築立面應避免大面積的單調牆面,可透過開窗、陽台、遮陽構件、綠化等方式,增加立面的層次感和豐富性。細部設計應精緻,提升建築的藝術品質 [93]。
6.
景觀融合與綠化: 建築設計應將景觀元素納入整體考量,例如設置屋頂花園、垂直綠化、景觀陽台等。建築周邊應進行綠化,形成緩衝帶,軟化建築邊界,並增加生態效益 [94]。
7.
視線通廊與觀景點保護: 在建築設計中,應考慮對重要視線通廊和觀景點的保護。透過建築的退縮、開口或架空設計,確保視線的通暢,並創造新的觀景機會 [95]。
8.
夜間照明設計: 建築的夜間照明應避免過度照明和光污染。可採用柔和、低色溫的燈光,並控制光線的溢散,保護夜間景觀的寧靜感 [96]。
指引的應用:
· 納入規劃法規: 將景觀協調的建築設計指引納入城市規劃、分區管制和建築法規中,作為開發審批的重要依據 [97]。
· 設計審查機制: 建立專業的設計審查委員會,對開發項目的建築設計方案進行景觀視覺影響評估,並提供具體的設計建議 [98]。
· 公眾參與與教育: 透過公眾參與和宣傳教育,提高開發商、設計師和公眾對景觀協調建築設計重要性的認識,共同營造高品質的景觀環境 [99]。
透過有效的建築設計指引,可以引導開發行為更好地融入景觀,實現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提升整體景觀美質。
參考文獻: [88]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in‐max K‐Windy Rural Postman ... Available at: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net.21748
[89]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Ecological Aesthetics on ...
Available at: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398822/
[90] [PDF] Aesthetics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vailable at: https://www.asla.org/uploadedFiles/CMS/PPNs/Landing_Pages/Transportation_PPT_Aesthetics_May_2005.pdf
[91] Esthetic Considerations in Urban General Planning | Vol 98, No 1.
Available at: https://ascelibrary.org/doi/10.1061/JUPDAJ.0000165
[92] The Solar Aesthetic: Integrating Solar Panels into Modern Architecture.
Available at: https://renewableenergysolar.net/the-solar-aesthetic-integrating-solar-panels-into-modern-architecture/
[93] Aesthetic Design of Electric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 Books. Available
at: https://ascelibrary.org/doi/book/10.1061/9780784415559
[94] Public greenspaces set aside in urban areas engage people in nature and
... Available at: https://www.oregonconservationstrategy.org/conservation-toolbox/conservation-in-urban-areas/
[95] Landscape Visualisation Experts for Planning &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npavisuals.co.uk/application/landscape-visualisation/
[96] Urban Aesthetics And Energy → Term. Available at: https://energy.sustainability-directory.com/term/urban-aesthetics-and-energy/
[97] [PDF] Urban aesthetics - CORE. Available at: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33368368.pdf
[98] Measur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urban regeneration - URBACT. Available at: https://urbact.eu/blog/measuring-social-impact-urban-regeneration
[99] Smart Growth in Small Towns and Rural Communities | US EPA. Available at: https://www.epa.gov/smartgrowth/smart-growth-small-towns-and-rural-communities
6.4 景觀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 (Visual
Impact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在開發行為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過程中,景觀衝突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這些衝突往往源於不同利益相關者對景觀價值、美學偏好以及開發必要性的不同認知。有效的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對於確保評估過程的公正性、提升決策的社會接受度,以及最終實現景觀與開發的協調共存至關重要 [100]。
6.4.1 利害關係人識別與分析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利害關係人是指那些受開發項目影響或能夠影響開發項目的個人、群體或組織。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中,識別和分析利害關係人是溝通與衝突調解的基礎。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景觀的感知和價值觀存在差異,這直接影響他們對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態度 [101]。
識別與分析的步驟:
1.
廣泛識別: 透過腦力激盪、文獻回顧、專家訪談等方式,識別所有潛在的利害關係人。這包括:
·
受影響居民: 直接居住在開發項目周邊,其日常生活和景觀視野可能受到影響的居民。
·
地方政府與決策者: 負責審批開發項目、制定相關政策的政府部門和官員。
·
環保與景觀保育組織: 關注環境保護、景觀保育的非政府組織和倡議團體。
·
開發商與投資者: 負責項目實施的企業或個人。
·
專家學者: 景觀、規劃、環境等領域的專業人士。
·
遊客與使用者: 經常到訪該景觀區域的遊客或使用者。
·
媒體: 影響公眾輿論的媒體機構 [102]。
2.
分類與分組: 根據利害關係人對開發項目的影響力、受影響程度、利益訴求等進行分類和分組。例如,可分為「高影響高關注」、「高影響低關注」、「低影響高關注」、「低影響低關注」等,以便於制定差異化的溝通策略 [103]。
3.
利益與關注點分析: 深入分析各類利害關係人對開發項目的具體利益訴求、關注點、潛在的衝突點以及他們對視覺景觀的偏好。例如,居民可能關注視野遮擋和隱私,環保組織可能關注生態破壞和自然景觀的完整性,開發商則關注成本和效益 [104]。
4.
權力與影響力評估: 評估各利害關係人在決策過程中的權力大小和影響力,這有助於確定溝通的優先順序和策略。例如,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利害關係人需要更積極和深入的溝通 [105]。
透過系統的利害關係人識別與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各方立場,為後續的溝通與衝突調解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00] Stakeholder Impact Analysis: Decoding
Influential Factors - Sopact. Available at: https://www.sopact.com/guides/stakeholder-impact-analysis
[101]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IA: Best Practices. Available at: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stakeholder-analysis-eia-best-practices
[102] Section 8. Identifying and Analyzing Stakeholders and Their Interests.
Available at: https://ctb.ku.edu/en/table-of-contents/participation/encouraging-involvement/identify-stakeholders/main
[103] Stakeholder Mapping: Guide to Identifying & Engaging Key ...
Available at: https://www.boreal-is.com/blog/stakeholder-mapping-identify-stakeholders/
[104] Stakeholder Analysis: Pivotal Practice to Project Success | PMI.
Available at: https://www.pmi.org/learning/library/stakeholder-analysis-pivotal-practice-projects-8905
[105] How to Conduct a Stakeholder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simplystakeholders.com/stakeholder-assessment/
6.4.2 矛盾情境中的視覺模擬應用 (Visual
Simulation in Conflict Scenarios)
視覺模擬技術在景觀衝突調解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能夠將抽象的開發方案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圖像,直觀地展示開發前後的景觀變化,從而幫助不同利害關係人理解潛在的視覺影響,促進共識的形成 [106]。
應用場景與優勢:
1.
透明化溝通: 視覺模擬提供了一個客觀的視覺溝通工具,避免了口頭描述或平面圖紙可能引起的誤解。透過高擬真度的圖像或動畫,利害關係人可以清晰地看到開發項目建成後的真實效果,包括建築的高度、體量、色彩、材質以及對視線的影響 [107]。
2.
衝突點聚焦: 在存在潛在視覺衝突的區域,視覺模擬可以精確地展示這些衝突點。例如,在住宅區附近新建高層建築,模擬可以清晰地呈現對居民視野的遮擋程度,或對日照的影響。這有助於將討論聚焦於具體問題,而非抽象爭議 [108]。
3.
緩解方案評估: 視覺模擬不僅可以展示開發方案的原始影響,還可以呈現不同緩解措施(如調整建築高度、改變材料、增加綠化屏障等)實施後的視覺效果。這使得利害關係人能夠比較不同方案的優劣,共同選擇最佳的解決方案 [109]。
4.
替代方案比較: 當存在多個開發替代方案時,視覺模擬可以對這些方案進行並列比較,直觀地展示它們各自的視覺影響。這有助於決策者和公眾在充分了解視覺後果的基礎上,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110]。
5.
公眾參與工具: 視覺模擬技術,特別是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可以提供沉浸式的體驗,讓公眾「走進」未來的景觀,從不同角度和時間感受開發後的環境。這種互動性大大提升了公眾參與的深度和廣度 [111]。
實施要點:
· 真實性與準確性: 視覺模擬的基礎數據必須準確,包括地形、現有建築、植被等。模擬圖像應力求真實,避免過度美化或醜化,以確保其可信度 [112]。
· 多視角呈現: 應從多個關鍵觀景點進行模擬,包括居民區、公共空間、交通要道、歷史文化景點等,以全面反映視覺影響 [113]。
· 時間與光影考慮: 模擬應考慮不同時間(白天、夜晚)和季節的光影變化,以及植被的生長變化,以提供更全面的視覺體驗 [114]。
· 專業製作與解釋: 視覺模擬應由專業團隊製作,並在溝通會議中由專業人士進行解釋,回答公眾疑問,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 [115]。
透過在矛盾情境中有效應用視覺模擬,可以將潛在的衝突轉化為建設性的對話,促進各方理解,共同尋求景觀與開發的平衡點。
參考文獻: [106] On the role of the public in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with an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3001762
[107] What Is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Understanding Its Importance ...
Available at: https://www.ecomena.org/visual-impact-assessment/
[108] Visual Quality process - Project Development - MnDOT. Available at: https://www.dot.state.mn.us/environment/eia/vqm.html
[109] Guidelines for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fhwa.dot.gov/environment/recreational_trails/guidance/viap/index.cfm
[110] Seeing Eye to Eye: How Visual Resources Build Consensus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asla.org/ContentDetail.aspx?id=61770
[111] You see what I mean? – A review of visual tools for inclusive public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3001762
[11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 Intellex. Available at: https://www.intellex.com.au/visual-impact-assessment-methodology/
[113] [PDF] Appendix E - Abbreviate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dot.state.mn.us/environment/eia/pdf/appendix-e-abbreviated-visual-impact-assessment.pdf
[114] [PDF] On the role of the public in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with an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3001762
[115] 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experiences with visual communicati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3001762
6.4.3 溝通平台與公眾參與策略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有效的溝通平台和多元的公眾參與策略是成功調解景觀衝突、提升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社會接受度的重要保障。透過開放、透明的溝通,可以確保各方聲音被聽見,並將公眾意見納入決策過程 [116]。
溝通平台:
1.
公開說明會與聽證會: 這是最常見的溝通平台,透過會議形式向公眾介紹開發方案及其視覺影響,並收集意見。應確保會議資訊公開透明,提供充分的提問和表達機會 [117]。
2.
線上平台與社交媒體: 建立專門的網站、論壇或利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項目資訊、視覺模擬圖像,並開放線上意見回饋。這有助於擴大參與範圍,特別是對於時間或地域受限的利害關係人 [118]。
3.
資訊中心與展示廳: 在項目所在地或附近設立資訊中心,展示開發模型、視覺模擬圖、文字說明等,並配備專業人員進行解說,方便公眾隨時了解和諮詢 [119]。
4.
景觀步行與實地考察: 組織利害關係人進行實地考察,從關鍵觀景點親身體驗開發前後的景觀變化。這比單純的圖片展示更具說服力,有助於加深理解 [120]。
公眾參與策略:
1.
早期參與: 鼓勵公眾在開發項目的早期階段就參與進來,而非等到方案基本確定後才徵求意見。早期參與可以讓公眾的意見在設計階段就被考慮,減少後期修改的成本和阻力 [121]。
2.
多樣化參與形式: 除了傳統的問卷調查、公開說明會,還可以採用工作坊、焦點小組討論、公民咖啡館、設計競賽等更具互動性和創造性的形式,激發公眾的參與熱情和建設性意見 [122]。
3.
視覺化工具的運用: 充分利用視覺模擬、VR/AR 等技術,將複雜的景觀概念和影響具體化,降低公眾理解的門檻,提高參與的有效性 [123]。
4.
意見回饋機制: 建立清晰、暢通的意見回饋機制,確保公眾提出的意見能夠被記錄、分析和回應。對於重要的意見,應說明是否採納以及未採納的原因 [124]。
5.
能力建設與教育: 透過舉辦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提升公眾對景觀視覺影響評估的認識和理解,使其能夠更專業、理性地參與到評估過程中 [125]。
6.
信任建立: 溝通與參與的過程應秉持公開、公正、透明的原則,建立開發方、評估方與公眾之間的信任關係。信任是有效溝通和衝突調解的基石 [126]。
透過建立多元化的溝通平台和實施有效的公眾參與策略,可以將景觀衝突轉化為共同學習和協商的機會,最終實現開發與景觀的永續共存。
參考文獻: [116] What Is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Understanding Its Importance ... Available at: https://www.ecomena.org/visual-impact-assessment/
[117] Guidelines for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fhwa.dot.gov/environment/recreational_trails/guidance/viap/index.cfm
[118] You see what I mean? – A review of visual tools for inclusive public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3001762
[119] Visual Quality process - Project Development - MnDOT. Available at: https://www.dot.state.mn.us/environment/eia/vqm.html
[120] Seeing Eye to Eye: How Visual Resources Build Consensus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asla.org/ContentDetail.aspx?id=61770
[12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 Intellex. Available at: https://www.intellex.com.au/visual-impact-assessment-methodology/
[122] [PDF] Appendix E - Abbreviate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dot.state.mn.us/environment/eia/pdf/appendix-e-abbreviated-visual-impact-assessment.pdf
[123] 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experiences with visual communicati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3001762
[124] [PDF] On the role of the public in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with an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925523001762
[125]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IA: Best Practices. Available at: https://www.numberanalytics.com/blog/stakeholder-analysis-eia-best-practices
[126] Stakeholder Impact Analysis: Decoding Influential Factors - Sopact.
Available at: https://www.sopact.com/guides/stakeholder-impact-analysis
結論
第6章透過對交通基礎建設、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城鄉住宅開發等不同類型開發案例的深入分析,以及景觀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的探討,旨在為讀者提供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在實務應用中的具體情境與解決方案。這些案例不僅揭示了開發行為對景觀可能造成的視覺衝擊,更重要的是,它們展示了如何透過科學的評估方法、創新的設計理念以及有效的溝通機制,來緩解負面影響,實現景觀與開發的協調共生。
交通基礎建設的視覺影響評估強調了線型、結構形式、材料選擇以及與周邊地形地貌的融合。能源開發項目,特別是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場,則凸顯了其在尺度、數量和分佈上對開闊景觀的潛在改變,以及如何透過選址優化和整合設計來降低視覺顯著性。城鄉住宅開發案例則深入探討了城市更新中歷史紋理的保護與天際線的控制,以及鄉村聚落開發中地域特色的維護與建築尺度的協調。這些案例共同說明,無論開發類型如何,對景觀特徵的深入理解和對視覺敏感度的精確判斷,是制定有效緩解策略的基礎。
此外,本章特別強調了景觀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性。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不僅僅是技術性的分析,更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相關者的社會過程。透過利害關係人識別與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各方訴求;透過視覺模擬技術,可以將抽象的影響具體化,促進理解與共識;透過多元化的溝通平台和公眾參與策略,可以確保評估過程的透明度與公正性,最終提升決策的社會接受度。
總之,第6章的案例分析與實務應用,旨在為景觀規劃師、環境評估師、開發商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啟示。它強調了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在永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呼籲在開發決策中充分考慮景觀價值,並透過跨領域的合作與社會溝通,共同營造和諧、宜居的景觀環境。未來的景觀視覺影響評估將更加注重預防性設計、全生命週期管理以及智慧技術的應用,以應對日益複雜的開發挑戰,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永續平衡。
6.1.2 軌道建設與車站設施 (Railways and Station Facilities)
軌道交通,包括高速鐵路、城市輕軌、地鐵以及傳統鐵路,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其建設往往涉及大規模的線路鋪設、橋樑、隧道、車站以及相關附屬設施的興建,這些都可能對沿線的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 [127]。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線型與景觀切割: 軌道線路,特別是高架或地面線路,可能形成一條硬性的視覺屏障,將原有的景觀單元切割開來,破壞景觀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直線或過於規則的線型可能與自然地形不協調 [128]。
2.
高架結構的顯著性: 為了跨越地形或避免平交,軌道建設常採用高架橋樑。這些高架結構,尤其是其橋墩和橋面,可能在視覺上顯得龐大而突兀,對周邊的低矮建築或開闊景觀造成壓迫感 [129]。
3.
車站設施的體量與風格: 軌道車站,特別是大型交通樞紐,其建築體量通常較大,可能在城市或鄉村景觀中形成顯著的視覺焦點。若車站的建築風格、材料和色彩與周邊環境不協調,可能導致視覺衝突 [130]。
4.
附屬設施的視覺干擾: 除了主體結構,軌道沿線的附屬設施,如電力線、信號塔、隔音牆、維修站等,也可能對景觀造成視覺干擾,尤其是在自然景觀敏感區 [131]。
5.
夜間照明與光污染: 車站、軌道沿線的夜間照明,若設計不當,可能產生眩光或光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的夜間生活品質和夜間景觀的寧靜感 [132]。
評估與緩解策略:
· 線路選址與景觀迴避: 在規劃階段,應優先考慮景觀敏感度較低的線路走向,盡量避開重要的景觀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視覺通廊。在必要時,可考慮採用隧道或地下化方式 [133]。
· 結構形式與材料優化: 橋樑設計應注重結構美學,採用簡潔、輕巧的結構形式,減少視覺上的笨重感。材料選擇應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例如採用與自然色系相近的混凝土、石材或木材 [134]。
· 車站建築的景觀整合: 車站設計應注重與周邊城市或鄉村紋理的融合,控制建築體量和高度,使其與周邊建築群保持協調。可透過立面綠化、屋頂花園等方式,將車站融入景觀 [135]。
· 附屬設施的景觀化處理: 對於電力線、信號塔等附屬設施,應進行景觀化設計,例如採用低矮化、隱蔽化或與植栽結合的方式,減少其視覺顯著性。隔音牆可採用透明材料、藝術化處理或綠化覆蓋 [136]。
· 景觀緩衝帶與綠化: 在軌道沿線設置景觀緩衝帶,透過多層次植栽、地形改造等方式,形成視覺屏障,軟化硬質結構的邊界,並增加生態效益 [137]。
· 夜間照明設計: 軌道和車站的夜間照明應採用柔和、低色溫的燈光,避免眩光。可採用局部照明或引導性照明,突出重點,同時保護周邊環境的夜間寧靜 [138]。
· 公眾參與與設計審查: 在軌道交通項目規劃和設計過程中,應引入公眾參與機制,收集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同時,建立獨立的設計審查委員會,對方案的視覺景觀影響進行專業評估和指導 [139]。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軌道交通建設可以更好地平衡發展與景觀保護,實現交通基礎設施與環境的協調共生。
參考文獻: [12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2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2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3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1.3 機場與周邊景觀調整 (Airports and Surrounding Landscape Adjustments)
機場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其建設和擴張往往涉及大規模的土地利用改變,對周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機場不僅是單一的建築體,更是一個包含跑道、航廈、塔台、機庫、停車場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綜合體系,其龐大的尺度和特殊的運營需求,使其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具有獨特性 [140]。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土地利用的改變與景觀破碎化: 機場建設需要廣闊的平坦土地,可能導致原有農田、濕地、林地等自然景觀的消失,造成景觀破碎化。大規模的硬質鋪面和建築群也改變了土地的自然紋理 [141]。
2.
建築體量與高度的顯著性: 航廈、塔台等機場建築通常體量巨大且高度較高,在開闊的機場周邊地區可能形成突兀的視覺焦點,尤其是在低矮建築或自然景觀為主的區域 [142]。
3.
夜間照明與光污染: 機場的24小時運營需求導致其夜間照明強度高,包括跑道燈、停機坪照明、航廈內部照明等。若設計不當,可能產生嚴重的光污染,影響周邊居民的夜間生活和天文觀測 [143]。
4.
航空器活動的視覺與聽覺影響: 飛機的起降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視覺景觀元素,其龐大的體積和低空飛行可能對觀看者產生壓迫感。同時,飛機噪音也與視覺體驗相互作用,影響整體感知品質 [144]。
5.
周邊景觀的同質化: 為了滿足機場運營需求,周邊地區可能發展出相關的物流、倉儲、商業設施,這些設施的建築風格和景觀設計往往趨於標準化,導致周邊景觀的同質化,缺乏地域特色 [145]。
評估與緩解策略:
· 選址與景觀迴避: 在機場選址階段,應充分考慮對周邊景觀的影響,盡量避開重要的景觀敏感區、生態敏感區和歷史文化遺產地。可透過多方案比較,選擇對景觀影響最小的方案 [146]。
· 建築設計與景觀整合: 航廈、塔台等主要建築的設計應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可採用流線型、低矮化或融入地形的設計,減少其視覺顯著性。材料和色彩應選擇與自然色系相近的材料,減少反光 [147]。
· 景觀緩衝帶與綠化: 在機場與周邊社區之間設置寬闊的景觀緩衝帶,透過多層次植栽、地形改造、水體設計等方式,形成視覺屏障,軟化機場邊界,並提供生態效益 [148]。
· 夜間照明設計: 採用精準的照明設計,減少光線溢散和眩光。可使用低色溫、定向照明,並在非必要區域採用感應式照明,降低光污染。同時,可考慮將照明設計與景觀藝術相結合,創造獨特的夜間景觀 [149]。
· 航空器噪音與視覺的綜合考量: 在評估視覺影響時,應將航空器噪音納入綜合考量,因為噪音會影響觀看者對景觀的整體感知。可透過優化飛行航線、採用低噪音機型等方式,減少綜合影響 [150]。
· 周邊景觀的規劃引導: 對機場周邊地區的土地利用進行嚴格規劃,引導相關產業和建築的發展,使其在風格、尺度和密度上與機場和周邊景觀保持協調,避免無序擴張和同質化 [151]。
· 公眾參與與溝通: 在機場建設和擴張的各個階段,應積極開展公眾參與,收集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特別是針對視覺影響的感知和偏好。透過視覺模擬等工具,向公眾清晰展示開發方案的視覺效果 [152]。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機場建設可以更好地平衡航空運輸需求與景觀保護,實現基礎設施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4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4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irport Expan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2 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隨著全球對永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風力發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設施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然而,這些設施,特別是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和廣闊的太陽能電場,其龐大的體量和特殊的形態,可能對周邊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本節將探討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對視覺景觀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評估與緩解策略。
6.2.1 風力發電與塔柱視覺衝擊 (Wind Turbines and Tower Visibility)
風力發電機組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在全球範圍內迅速發展。然而,單機高度可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風力發電機組,以及由數十台甚至上百台機組組成的風力電場,對景觀的視覺衝擊日益受到關注 [153]。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尺度與顯著性: 風力發電機組的巨大尺度使其在景觀中具有極高的顯著性,尤其是在開闊、平坦或具有重要景觀價值的區域。其高度可能遠超周邊的自然或人造地物,形成突兀的視覺焦點 [154]。
2.
動態視覺干擾: 旋轉的葉片產生重複的動態視覺效果,可能對觀看者造成視覺疲勞或眩暈感,尤其是在近距離觀看時。葉片在陽光下的閃爍(
Shadow Flicker)也可能對周邊居民造成困擾 [155]。 3. 群組效應與景觀同質化: 大規模風力電場的建設,可能導致景觀的同質化,削弱地域特色。眾多風機的排列組合,可能形成單調、重複的視覺模式,破壞原有景觀的自然和諧 [156]。 4. 夜間照明與航空標識: 為了航空安全,風機頂部通常需要設置夜間警示燈。這些閃爍的紅燈在夜間可能對周邊環境造成光污染,影響夜間景觀的寧靜感 [157]。 5. 對文化景觀和歷史地標的影響: 在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景觀區域,風機的引入可能破壞其原有的歷史氛圍和視覺完整性,影響其文化傳承 [158]。
評估與緩解策略:
· 選址優化: 在規劃階段,應進行詳細的景觀敏感度分析,盡量避開具有高景觀價值、高視覺敏感度的區域,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遺產地、重要觀景點和居民區。優先選擇地形起伏較大、植被茂密或已有其他人工構築物的區域 [159]。
· 機組選型與佈局: 選擇高度和葉片尺寸與周邊景觀相對協調的機組類型。在佈局上,應考慮風機的排列方式,避免形成過於密集的「風機牆」,可採用分散式或與地形相結合的佈局,減少視覺壓迫感 [160]。
· 色彩與材質選擇: 風機塔筒和葉片的色彩應選擇與天空或背景色系相近的低反射率顏色,如淺灰色、白色或淺藍色,以減少其視覺顯著性。避免使用高反光材料 [161]。
· 地形與植被整合: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遮蔽作用,將風機設置在山脊線以下或地形凹陷處。透過周邊植被的種植和調整,形成視覺屏障或軟化風機的硬朗線條 [162]。
· 夜間照明控制: 採用符合航空安全標準的最低限度照明,並考慮使用感應式或定向照明,減少光線溢散。可研究採用紅外線或雷達感應照明,僅在飛機接近時啟動 [163]。
· 視覺模擬與公眾參與: 透過高擬真度的視覺模擬(如照片蒙太奇、3D動畫、VR),向公眾清晰展示風電場建成後的視覺效果,並在公眾參與過程中收集意見,共同探討緩解方案 [164]。
· 景觀補償與生態修復: 對於不可避免的視覺影響,可考慮實施景觀補償措施,如在受影響區域進行景觀美化、生態修復或提供公共休憩設施,以提升整體景觀品質 [165]。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風力發電的發展可以更好地平衡能源需求與景觀保護,實現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5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5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Wind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2.2 太陽能場與視覺整合策略 (Solar Farms and Visual Integration)
太陽能發電作為另一種重要的再生能源形式,其大規模應用通常需要廣闊的土地來鋪設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場的建設,特別是地面型太陽能電站,其平坦、重複的板塊陣列,可能對周邊景觀產生獨特的視覺影響 [166]。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大面積覆蓋與景觀紋理改變: 太陽能場通常佔用數公頃甚至數百公頃的土地,將原有自然或農業景觀的紋理替換為均勻、重複的人工板塊陣列,改變了土地的自然形態和視覺連續性 [167]。
2.
反光與眩光: 太陽能電池板的表面通常具有反光特性,在特定角度下可能產生眩光,對周邊居民、交通駕駛員甚至航空器造成視覺干擾 [168]。
3.
色彩與材質的單調性: 太陽能板通常呈現深藍色或黑色,其大規模鋪設可能導致景觀色彩的單調化,缺乏層次和變化,與周邊自然環境形成對比 [169]。
4.
對地形地貌的影響: 為了確保太陽能板的最佳採光角度,可能需要對原有地形進行平整或改造,破壞原有地形的自然起伏和線條 [170]。
5.
圍欄與附屬設施: 太陽能場通常需要設置圍欄、變電站、電纜線等附屬設施,這些設施也可能對景觀造成視覺干擾,特別是在景觀敏感區 [171]。
評估與緩解策略:
· 選址與景觀敏感度分析: 優先選擇景觀敏感度較低、已受人為干擾或地形較為平坦的區域,如廢棄農田、工業用地或棕地。應避免在具有高景觀價值、生態敏感性或歷史文化意義的區域建設 [172]。
· 地形整合與隱蔽: 充分利用地形的遮蔽作用,將太陽能場設置在地形凹陷處或被自然植被遮擋的區域。可透過地形改造,使太陽能板陣列與地形線條相融合 [173]。
· 景觀緩衝帶與植栽設計: 在太陽能場周邊設置多層次的景觀緩衝帶,種植適宜的喬木、灌木,形成視覺屏障,遮擋太陽能板陣列,並軟化其硬朗的邊界。植栽應選擇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物種 [174]。
· 色彩與材質優化: 考慮使用低反射率的太陽能板,減少眩光。對於支架和附屬設施,可採用與背景環境相協調的色彩,如綠色、棕色或灰色 [175]。
· 模組化與分散式佈局: 採用模組化設計,將太陽能板陣列劃分為較小的單元,並在單元之間設置綠化帶或通道,減少大面積鋪設的壓迫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分散式佈局,將太陽能設施融入建築屋頂或現有基礎設施 [176]。
· 與農業或生態功能結合: 探索「農光互補」或「漁光互補」等模式,將太陽能發電與農業生產或水產養殖相結合,實現土地的複合利用,並可能創造出新的景觀特色 [177]。
· 夜間照明控制: 太陽能場的夜間照明應盡量減少,並採用低色溫、定向照明,避免光線溢散,減少對夜間景觀和生態的影響 [178]。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太陽能場的建設可以更好地平衡能源需求與景觀保護,實現清潔能源的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6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6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7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Solar Farm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2.3 電塔與輸電線視覺干擾 (Power Lines and Transmission Structures)
電力傳輸是現代社會運行的基礎,而電塔和輸電線作為電力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往往遍布廣闊的地域,對自然和人文景觀產生普遍且長期的視覺影響。這些高聳的結構和綿延的線路,可能在視覺上形成顯著的干擾 [179]。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高聳與顯著性: 電塔通常高度較高,特別是在開闊的平原、山脊線或水域景觀中,其高聳的形態使其在視覺上非常顯著,容易成為突兀的視覺焦點 [180]。
2.
線型與景觀切割: 輸電線路通常以直線或大弧度穿越景觀,可能形成一條硬性的視覺線,切割原有的景觀單元,破壞景觀的連續性和自然紋理 [181]。
3.
結構與材質的工業感: 電塔多採用鋼結構,其工業化的形態和冰冷的材質,可能與周邊的自然或傳統人文景觀形成強烈對比,缺乏美學協調性 [182]。
4.
對敏感景觀區的影響: 在具有重要景觀價值、生態敏感性或歷史文化意義的區域,電塔和輸電線的引入可能嚴重破壞其原有的景觀特徵和氛圍 [183]。
5.
維護通道與植被清理: 為了確保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通常需要清理線路走廊下的植被,形成一條裸露的帶狀區域,這也對景觀造成了視覺破壞 [184]。
評估與緩解策略:
· 線路選址與景觀迴避: 在規劃階段,應進行詳細的景觀敏感度分析,盡量避開具有高景觀價值、高視覺敏感度的區域,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遺產地、重要觀景點和居民區。優先選擇地形起伏較大、植被茂密或已有其他人工構築物的區域 [185]。
· 地下化與共桿化: 在景觀敏感度極高的區域,如城市核心區、歷史街區或重要風景區,可考慮將輸電線路地下化,徹底消除其視覺影響。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多條線路共用同一電桿或電塔,減少結構數量 [186]。
· 電塔設計優化: 採用景觀化設計的電塔,例如採用更簡潔、流線型的結構形式,或將電塔設計成具有藝術感的雕塑。在色彩上,可選擇與背景環境相協調的低反射率顏色,如淺灰色、綠色或棕色 [187]。
· 地形與植被整合: 充分利用地形的遮蔽作用,將電塔設置在山脊線以下或地形凹陷處。透過周邊植被的種植和調整,形成視覺屏障或軟化電塔的硬朗線條。在線路走廊內,可採用低矮植被或灌木,減少裸露面積 [188]。
· 線路走廊的景觀化管理: 對於不可避免的線路走廊,可進行景觀化管理,例如種植低矮的景觀植物、設置步行道或自行車道,將其轉化為具有生態和遊憩功能的線性景觀空間 [189]。
· 公眾參與與視覺模擬: 透過視覺模擬工具,向公眾清晰展示不同線路方案和緩解措施的視覺效果,並在公眾參與過程中收集意見,共同探討最佳解決方案 [190]。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更好地平衡能源供應與景觀保護,實現基礎設施與環境的協調共生。
參考文獻: [17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8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ower Lines: A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3 城鄉住宅開發視覺景觀影響評估 (Visual
Impacts of Urban and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住宅開發是城鄉發展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不僅滿足了人類居住的基本需求,也深刻地塑造了城鄉景觀的面貌。無論是高密度的城市住宅區,還是低密度的鄉村聚落,其開發行為都可能對既有景觀產生顯著的視覺影響。本節將探討城市更新、鄉村聚落開發以及建築設計指引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中的應用。
6.3.1 城市更新與景觀保存 (Urban Renewal and Landscape Preservation)
城市更新旨在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居住品質和促進經濟發展,但其過程往往涉及舊建築的拆除、新建築的興建以及公共空間的改造。這些活動可能對城市原有的歷史紋理、天際線和視覺通廊產生視覺衝擊,因此景觀保存成為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191]。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歷史紋理的破壞: 城市更新可能導致具有歷史價值或地域特色的舊建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風格的新建築,從而破壞城市原有的歷史紋理和場所精神 [192]。
2.
天際線的改變: 高層建築的引入可能顯著改變城市的天際線,打破原有的視覺平衡,尤其是在歷史城區或具有重要景觀價值的區域 [193]。
3.
視覺通廊的遮擋: 新建建築可能遮擋重要的視覺通廊,如通往地標建築、自然景觀或歷史街區的視線,影響城市景觀的層次感和可識別性 [194]。
4.
建築風格與材料的不協調: 新建建築的風格、材料和色彩若與周邊既有建築不協調,可能導致視覺上的突兀感,破壞城市景觀的整體和諧 [195]。
5.
公共空間的壓縮與改造: 城市更新可能涉及公共空間的重新規劃,若設計不當,可能導致公共空間的壓縮、綠地減少或缺乏人性化設計,影響居民的視覺體驗和使用感受 [196]。
評估與緩解策略:
· 歷史景觀敏感度分析: 在城市更新項目啟動前,應對歷史景觀進行詳細的敏感度分析,識別具有歷史價值、文化意義或視覺敏感度的區域、建築和視線通廊 [197]。
· 天際線控制與建築高度限制: 制定嚴格的城市設計導則,對新建建築的高度、體量和形態進行控制,確保其與城市天際線和周邊環境相協調。在歷史城區,應特別注意保護原有天際線的完整性 [198]。
· 視覺通廊保護: 識別並保護重要的視覺通廊,確保新建建築不會遮擋通往地標、自然景觀或歷史街區的視線。可透過建築退縮、開敞空間設計等方式實現 [199]。
· 建築風格與材料協調: 鼓勵新建建築在風格、材料和色彩上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可參考當地傳統建築元素或採用現代手法進行轉譯,避免生硬的模仿或完全脫離 [200]。
· 公共空間的景觀提升: 在城市更新中,應注重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增加綠地、水體、休憩設施和藝術裝置,提升公共空間的視覺品質和使用功能 [201]。
· 歷史建築的活化與再利用: 優先考慮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進行活化和再利用,而非簡單拆除。透過功能置換、結構加固和立面修復,使其重新煥發活力,並融入現代城市生活 [202]。
· 公眾參與與設計審查: 城市更新項目應廣泛徵求公眾意見,特別是當地居民和歷史文化保護團體的意見。同時,建立獨立的設計審查委員會,對方案的視覺景觀影響進行專業評估和指導 [203]。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城市更新可以更好地平衡發展與景觀保存,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歷史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9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19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3.2 鄉村聚落開發案例分析 (Rural Settlement Development Cases)
鄉村聚落的開發與演變,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長期互動的結果。相較於城市,鄉村景觀通常具有更強的自然屬性、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然而,隨著城鄉發展的壓力,鄉村地區的住宅開發也日益增多,若缺乏適當的規劃與管理,可能對其獨特的景觀造成不可逆的視覺影響 [204]。
視覺衝擊的特性:
1.
地域特色與紋理的破壞: 鄉村聚落的建築風格、材料和佈局往往與當地自然環境和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形成獨特的地域特色。引入與當地不符的現代建築或開發模式,可能破壞這種原有的景觀紋理和場所精神 [205]。
2.
建築尺度與密度的不協調: 鄉村建築通常尺度較小、密度較低,與開闊的田園、山林景觀相得益彰。若引入過高、過大的建築或高密度開發,可能打破原有的空間比例,造成視覺壓迫感 [206]。
3.
對自然景觀的侵蝕: 鄉村開發可能侵佔農田、林地、濕地等自然生態空間,導致自然景觀的減少和破碎化。硬質鋪面和人工構築物的增加,也改變了土地的自然覆蓋 [207]。
4.
基礎設施的視覺干擾: 隨著開發而引入的道路、電力線、通訊塔等基礎設施,若缺乏景觀化設計,可能在視覺上顯得突兀,破壞鄉村景觀的寧靜和原始感 [208]。
5.
夜間照明與光污染: 鄉村地區夜間通常較為黑暗,星空景觀是其重要特色。過度或不當的夜間照明,可能導致光污染,影響居民生活和生態環境 [209]。
評估與緩解策略:
· 景觀敏感度與承載力評估: 在鄉村開發前,應進行詳細的景觀敏感度評估,識別具有高景觀價值、生態敏感性或文化意義的區域。同時,評估景觀的視覺承載力,確定適宜的開發規模和強度 [210]。
· 地域建築風格的傳承與創新: 鼓勵採用與當地傳統建築風格、材料和色彩相協調的設計。在創新設計時,應充分理解和轉譯地域文化元素,避免生硬的模仿或完全脫離 [211]。
· 建築尺度與密度的控制: 嚴格控制新建建築的高度、體量和密度,使其與周邊鄉村景觀保持協調。可透過分區規劃、容積率限制等方式實現 [212]。
· 景觀生態化設計: 優先採用生態友好的設計理念,如綠色屋頂、雨水花園、透水鋪面等,減少硬質化面積。保護和恢復原有的自然植被、水系和地形,將建築融入自然 [213]。
· 基礎設施的景觀化處理: 對於道路、電力線等基礎設施,應進行景觀化設計。例如,道路可採用與地形相符的線型,並進行綠化;電力線可考慮地下化或採用景觀化電桿 [214]。
· 夜間照明設計: 鄉村地區的夜間照明應以功能性為主,避免過度照明。可採用低色溫、定向照明,減少光線溢散,保護夜間景觀和星空 [215]。
· 公眾參與與社區共識: 鄉村開發應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意願和傳統,鼓勵公眾參與到規劃和設計過程中。透過工作坊、社區會議等形式,共同探討開發方案,形成社區共識 [216]。
透過綜合性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和設計緩解措施,鄉村聚落開發可以更好地平衡發展與景觀保護,實現鄉村的永續發展和地域特色的傳承。
參考文獻: [20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09]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0]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1]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4]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6]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Rural Housing Develop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3.3 景觀協調之建築設計指引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鄉村聚落開發,建築設計在景觀視覺影響中扮演著核心角色。良好的建築設計不僅能滿足功能需求,更能與周邊景觀和諧共存,甚至提升整體景觀品質。因此,制定景觀協調的建築設計指引,對於引導開發行為、減少視覺衝擊至關重要 [217]。
設計指引的核心原則:
1.
場所回應性 (Site Responsiveness): 建築設計應充分考慮基地所處的自然地形、氣候條件、植被特徵以及周邊人文環境。例如,在山地景觀中,建築應順應等高線,減少土方工程;在歷史街區,則應尊重原有建築的尺度、材料和風格 [218]。
2.
尺度與比例 (Scale and Proportion): 建築的體量、高度和開窗比例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在低密度區域,應避免過高過大的建築;在高密度區域,則應注重建築群體的整體協調性,避免單體建築的突兀 [219]。
3.
材料與色彩 (Materials and Colors): 建築材料和色彩對視覺景觀影響顯著。應優先選用與當地自然環境或傳統建築相符的材料,如石材、木材、磚瓦等。色彩應選擇低飽和度、低反射率的自然色系,避免高亮度、高反光的材料 [220]。
4.
形態與輪廓 (Form and Silhouette): 建築的形態和屋頂輪廓應與周邊地形和天際線相融合。例如,在山脊線上,可採用低矮、分散或具有坡屋頂的建築形式,減少對天際線的破壞 [221]。
5.
開口與視線 (Openings and Views): 建築的開口(窗戶、陽台)設計應考慮內外景觀的互動。在內部,應引入優美的景觀視野;在外部,則應避免形成過於密集的開口,影響建築立面的整體性 [222]。
6.
綠化與生態整合 (Greenery and Ecological Integration): 建築設計應積極融入綠化元素,如垂直綠化、屋頂花園、陽台綠化等,增加建築的生態效益和視覺美感。同時,應考慮建築與周邊生態系統的連接,如雨水收集、生物棲息地營造 [223]。
7.
夜間照明 (Night Lighting): 建築的夜間照明應注重功能性與藝術性的結合,避免過度照明和光污染。可採用柔和、均勻的照明,突出建築的形態和細節,同時保護周邊環境的夜間寧靜 [224]。
8.
細部設計與工藝 (Detail Design and Craftsmanship): 建築的細部設計,如門窗、欄杆、裝飾等,應體現精湛的工藝和對地域文化的尊重,提升建築的整體品質和視覺吸引力 [225]。
指引的實施方式:
· 納入規劃法規: 將建築設計指引納入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分區或特定區域的設計導則中,使其具有法律約束力 [226]。
· 設計審查機制: 建立獨立的設計審查委員會,由景觀、建築、規劃等領域的專家組成,對重要開發項目的建築設計方案進行審查,確保其符合景觀協調原則 [227]。
· 案例示範與宣傳: 透過優秀的建築設計案例示範,向開發商、設計師和公眾推廣景觀協調的理念和實踐方法 [228]。
· 技術支持與培訓: 為設計師和開發商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和培訓,提升他們在景觀協調設計方面的能力 [229]。
透過系統性的建築設計指引,可以有效引導開發行為,促進建築與景觀的深度融合,共同營造高品質的宜居環境。
參考文獻: [217]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8]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19]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0]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1]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2]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3]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4]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5]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6]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7]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8]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229]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Harmony.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2/10/1624
6.4 景觀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 (Visual
Impacts of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在開發行為的視覺景觀影響評估過程中,景觀衝突的產生往往不可避免。這些衝突可能源於不同利益相關者對景觀價值的不同認知、對開發方案視覺影響的擔憂,或是對景觀變化的接受程度差異。有效的衝突調解與社會溝通策略,對於確保評估過程的公正性、提升決策的社會接受度以及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管理至關重要。本節將探討利害關係人識別、視覺模擬在衝突情境中的應用,以及溝通平台與公眾參與策略。
6.4.1 利害關係人識別與分析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利害關係人是指那些受開發項目影響或對項目有影響力的個人、群體或組織。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中,準確識別和分析利害關係人是有效溝通和衝突調解的基礎。不同利害關係人對景觀的感知、價值觀和關注點可能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他們對開發方案視覺影響的判斷和反應 [230]。
利害關係人的類型:
1.
直接受影響者: 包括居住在開發項目周邊的居民、日常活動範圍與項目重疊的社區成員、以及其財產或生計可能受視覺變化影響的個人(如旅遊業者、農民等)。他們通常對視覺影響最為敏感,且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231]。
2.
專業團體與非政府組織 (NGOs): 包括景觀建築師協會、環境保護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團體等。他們可能從專業角度或特定價值觀出發,對開發方案的視覺影響提出意見或質疑 [232]。
3.
政府機構與決策者: 包括負責土地規劃、環境保護、文化遺產管理等相關部門的官員。他們在評估和審批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做出符合公共利益的決策 [233]。
4.
開發商與投資者: 作為開發項目的推動者,他們關注項目的經濟效益、實施可行性以及法規符合性。他們需要了解視覺影響評估的結果,並在設計中考慮緩解措施 [234]。
5.
學術界與研究機構: 他們可能從理論和研究角度對視覺影響評估方法、案例分析等提供專業意見和技術支持 [235]。
6.
廣大公眾: 雖然不直接受影響,但作為社會成員,他們對公共景觀和環境品質有普遍的關注。透過媒體報導、社交媒體等途徑,他們的意見也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236]。
識別與分析方法:
· 利益相關者映射 (Stakeholder Mapping): 透過矩陣或圖表,將利害關係人按照其對項目的影響力(Power)和對項目的關注度(Interest)進行分類,以便制定差異化的溝通策略 [237]。
· 訪談與問卷調查: 對不同類型的利害關係人進行深度訪談或發放問卷,了解他們對景觀的感知、價值觀、對開發方案的期望和擔憂 [238]。
· 焦點小組討論: 組織具有代表性的利害關係人進行小組討論,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了解不同視角下的景觀議題 [239]。
· 公開論壇與聽證會: 舉辦公開活動,為廣大公眾提供表達意見的平台,收集多樣化的反饋 [240]。
透過系統性的利害關係人識別與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各方訴求,為後續的衝突調解和溝通策略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230]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1]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2]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3]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4]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5]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6]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7]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8]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39]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0] Stakeholder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6.4.2 矛盾情境中的視覺模擬應用 (Visual Simulation in Conflict Scenarios)
視覺模擬技術在景觀衝突調解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當開發項目引發視覺爭議時,僅憑文字描述或二維圖紙難以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充分理解潛在的視覺變化。透過高擬真度的視覺模擬,可以直觀地展示開發前後的景觀對比,幫助各方形成共同的視覺認知,從而促進理解、減少誤解,並為協商提供客觀依據 [241]。
視覺模擬的優勢:
1.
直觀性與易理解性: 視覺模擬將抽象的設計方案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圖像,即使非專業人士也能輕易理解開發項目對景觀的影響。這有助於彌合專業人士與公眾之間的認知鴻溝 [242]。
2.
多視角呈現: 模擬可以從多個關鍵觀景點(Key Viewpoints)進行,包括居民住宅、公共空間、旅遊景點等,全面展示不同視角下的視覺變化,滿足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243]。
3.
情境再現與預測: 視覺模擬不僅能再現現有景觀,還能預測開發完成後的景觀狀態,甚至可以模擬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條件下的視覺效果,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44]。
4.
緩解方案的比較與評估: 透過模擬不同緩解措施(如植栽遮蔽、建築材料調整、設計優化等)的效果,可以直觀地比較各方案的優劣,幫助決策者和公眾選擇最佳的緩解策略 [245]。
5.
促進對話與協商: 視覺模擬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討論平台,各方可以圍繞具體的視覺圖像展開討論,指出問題、提出建議,從而促進建設性的對話和協商,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 [246]。
應用實踐:
· 照片蒙太奇 (Photomontage): 將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疊加到現有景觀的照片上,生成開發後的視覺效果圖。這種方法成本相對較低,易於操作,廣泛應用於初步評估和公眾溝通 [247]。
· 三維動畫與虛擬實境 (3D Animation & VR): 透過三維建模和渲染技術,生成開發項目周邊環境的動畫或虛擬實境體驗。觀看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自由漫遊,沉浸式地體驗開發前後的視覺變化,提供更為真實的感知 [248]。
· 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 將虛擬的開發項目模型疊加到現實世界的影像中,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實時查看。這種技術可以讓公眾在現場直接體驗未來的景觀變化,具有極高的互動性和說服力 [249]。
在矛盾情境中,視覺模擬的應用應遵循客觀、透明和可驗證的原則,確保模擬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避免誤導或偏頗,從而真正發揮其在衝突調解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241]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2]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3]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4]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5]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6]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7]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8]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9]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6.4.3 溝通平台與公眾參與策略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有效的溝通平台和多元的公眾參與策略是化解景觀衝突、提升視覺影響評估社會接受度的重要途徑。透過開放、透明和包容的溝通機制,可以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被聽見,他們的意見被納入決策過程,從而建立信任、減少對立 [250]。
溝通平台:
1.
官方網站與信息公開平台: 建立專門的項目網站或利用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及時發布項目進展、視覺影響評估報告、模擬效果圖等相關信息,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可及性 [251]。
2.
社交媒體與線上論壇: 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和線上論壇,發布項目信息、收集公眾意見、回答疑問,並促進線上討論。這有助於擴大參與範圍,特別是吸引年輕一代的參與 [252]。
3.
實體展示中心與資訊站: 在項目所在地或周邊社區設立實體展示中心或資訊站,展示項目模型、效果圖、互動式模擬設備等,並配備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和答疑。這為公眾提供了面對面交流和深入了解的機會 [253]。
4.
媒體發布與新聞簡報: 透過新聞發布會、媒體專訪、新聞稿等形式,向廣大媒體和公眾傳達項目信息和評估結果,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 [254]。
公眾參與策略:
1.
信息發布與宣傳: 在評估初期,廣泛發布項目信息,包括項目背景、目的、潛在影響等,提高公眾對項目的認知度 [255]。
2.
意見徵詢與反饋機制: 透過問卷調查、意見箱、電子郵件、熱線電話等方式,收集公眾對視覺影響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健全的反饋機制,確保公眾意見得到及時回應和處理 [256]。
3.
公眾諮詢會議與聽證會: 舉辦多場公眾諮詢會議和聽證會,邀請利害關係人、專家學者和廣大公眾參與,就視覺影響評估報告和緩解方案進行公開討論和質詢。會議應提供多語言翻譯和無障礙設施,確保所有參與者的權利 [257]。
4.
工作坊與參與式設計: 組織小型工作坊,邀請社區代表、設計師和專家共同參與,透過互動式討論和實踐,共同探討視覺問題和設計解決方案。參與式設計可以讓公眾更深入地參與到設計過程中,提升其對方案的認同感 [258]。
5.
視覺偏好調查與景觀價值評估: 透過科學的感知調查方法,了解不同群體對景觀的視覺偏好和價值判斷,將這些主觀信息納入評估和決策過程 [259]。
6.
兒童與青少年參與: 鼓勵兒童和青少年參與到景觀規劃和評估中,他們的視角和創意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可透過繪畫比賽、模型製作等形式引導他們參與 [260]。
有效的溝通平台和公眾參與策略,不僅能提升視覺影響評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更能將潛在的衝突轉化為共同創造的機會,實現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共贏。
參考文獻: [25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1]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2]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3]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4]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5]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6]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7]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8]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9]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6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結論
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是複雜且多面向的,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等多重因素。本章透過對交通基礎建設、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城鄉住宅開發等不同類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各類開發行為可能引發的視覺衝擊及其特性。同時,也強調了在景觀衝突情境中,視覺模擬技術的應用以及有效的社會溝通策略對於化解矛盾、促進共識的重要性。
實務應用表明,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不僅僅是技術性的量化分析,更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協調、價值判斷和社會溝通的綜合過程。從高速公路的宏偉線條到風力發電機的旋轉葉片,從城市更新的現代建築到鄉村聚落的傳統風貌,每一個開發項目都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產生著深遠的視覺影響。因此,在項目規劃和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其視覺影響,並採取積極的緩解措施,以實現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平衡。
展望未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如更先進的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技術,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景觀分析中的應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將會更加精準和高效。同時,隨著社會對環境品質和景觀價值的日益重視,公眾參與將在評估過程中扮演更為核心的角色。透過持續的跨學科合作、政策創新和技術進步,我們將能夠更好地管理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共同營造宜居、可持續且富有美感的環境。
6.4.2 矛盾情境中的視覺模擬應用 (Visual
Simulation in Conflict Scenarios)
視覺模擬技術在景觀衝突調解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當開發項目引發視覺爭議時,僅憑文字描述或二維圖紙難以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充分理解潛在的視覺變化。透過高擬真度的視覺模擬,可以直觀地展示開發前後的景觀對比,幫助各方形成共同的視覺認知,從而促進理解、減少誤解,並為協商提供客觀依據 [241]。
視覺模擬的優勢:
1.
直觀性與易理解性: 視覺模擬將抽象的設計方案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圖像,即使非專業人士也能輕易理解開發項目對景觀的影響。這有助於彌合專業人士與公眾之間的認知鴻溝 [242]。
2.
多視角呈現: 模擬可以從多個關鍵觀景點(Key Viewpoints)進行,包括居民住宅、公共空間、旅遊景點等,全面展示不同視角下的視覺變化,滿足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243]。
3.
情境再現與預測: 視覺模擬不僅能再現現有景觀,還能預測開發完成後的景觀狀態,甚至可以模擬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條件下的視覺效果,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44]。
4.
緩解方案的比較與評估: 透過模擬不同緩解措施(如植栽遮蔽、建築材料調整、設計優化等)的效果,可以直觀地比較各方案的優劣,幫助決策者和公眾選擇最佳的緩解策略 [245]。
5.
促進對話與協商: 視覺模擬提供了一個共同的討論平台,各方可以圍繞具體的視覺圖像展開討論,指出問題、提出建議,從而促進建設性的對話和協商,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 [246]。
應用實踐:
· 照片蒙太奇 (Photomontage): 將開發項目的三維模型疊加到現有景觀的照片上,生成開發後的視覺效果圖。這種方法成本相對較低,易於操作,廣泛應用於初步評估和公眾溝通 [247]。
· 三維動畫與虛擬實境 (3D Animation & VR): 透過三維建模和渲染技術,生成開發項目周邊環境的動畫或虛擬實境體驗。觀看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自由漫遊,沉浸式地體驗開發前後的視覺變化,提供更為真實的感知 [248]。
· 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 將虛擬的開發項目模型疊加到現實世界的影像中,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實時查看。這種技術可以讓公眾在現場直接體驗未來的景觀變化,具有極高的互動性和說服力 [249]。
在矛盾情境中,視覺模擬的應用應遵循客觀、透明和可驗證的原則,確保模擬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避免誤導或偏頗,從而真正發揮其在衝突調解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241]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2]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3]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4]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5]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6]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7]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8]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49] Visual Simul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6.4.3 溝通平台與公眾參與策略
(Communication Platforms and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有效的溝通平台和多元的公眾參與策略是化解景觀衝突、提升視覺影響評估社會接受度的重要途徑。透過開放、透明和包容的溝通機制,可以確保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聲音被聽見,他們的意見被納入決策過程,從而建立信任、減少對立 [250]。
溝通平台:
1.
官方網站與信息公開平台: 建立專門的項目網站或利用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及時發布項目進展、視覺影響評估報告、模擬效果圖等相關信息,確保信息的透明度和可及性 [251]。
2.
社交媒體與線上論壇: 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和線上論壇,發布項目信息、收集公眾意見、回答疑問,並促進線上討論。這有助於擴大參與範圍,特別是吸引年輕一代的參與 [252]。
3.
實體展示中心與資訊站: 在項目所在地或周邊社區設立實體展示中心或資訊站,展示項目模型、效果圖、互動式模擬設備等,並配備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和答疑。這為公眾提供了面對面交流和深入了解的機會 [253]。
4.
媒體發布與新聞簡報: 透過新聞發布會、媒體專訪、新聞稿等形式,向廣大媒體和公眾傳達項目信息和評估結果,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 [254]。
公眾參與策略:
1.
信息發布與宣傳: 在評估初期,廣泛發布項目信息,包括項目背景、目的、潛在影響等,提高公眾對項目的認知度 [255]。
2.
意見徵詢與反饋機制: 透過問卷調查、意見箱、電子郵件、熱線電話等方式,收集公眾對視覺影響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健全的反饋機制,確保公眾意見得到及時回應和處理 [256]。
3.
公眾諮詢會議與聽證會: 舉辦多場公眾諮詢會議和聽證會,邀請利害關係人、專家學者和廣大公眾參與,就視覺影響評估報告和緩解方案進行公開討論和質詢。會議應提供多語言翻譯和無障礙設施,確保所有參與者的權利 [257]。
4.
工作坊與參與式設計: 組織小型工作坊,邀請社區代表、設計師和專家共同參與,透過互動式討論和實踐,共同探討視覺問題和設計解決方案。參與式設計可以讓公眾更深入地參與到設計過程中,提升其對方案的認同感 [258]。
5.
視覺偏好調查與景觀價值評估: 透過科學的感知調查方法,了解不同群體對景觀的視覺偏好和價值判斷,將這些主觀信息納入評估和決策過程 [259]。
6.
兒童與青少年參與: 鼓勵兒童和青少年參與到景觀規劃和評估中,他們的視角和創意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可透過繪畫比賽、模型製作等形式引導他們參與 [260]。
有效的溝通平台和公眾參與策略,不僅能提升視覺影響評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更能將潛在的衝突轉化為共同創造的機會,實現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共贏。
參考文獻: [25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1]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2]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3]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4]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5]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6]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7]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8]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59]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260]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978012817224200003X
結論
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是複雜且多面向的,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等多重因素。本章透過對交通基礎建設、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城鄉住宅開發等不同類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各類開發行為可能引發的視覺衝擊及其特性。同時,也強調了在景觀衝突情境中,視覺模擬技術的應用以及有效的社會溝通策略對於化解矛盾、促進共識的重要性。
實務應用表明,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不僅僅是技術性的量化分析,更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協調、價值判斷和社會溝通的綜合過程。從高速公路的宏偉線條到風力發電機的旋轉葉片,從城市更新的現代建築到鄉村聚落的傳統風貌,每一個開發項目都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產生著深遠的視覺影響。因此,在項目規劃和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其視覺影響,並採取積極的緩解措施,以實現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平衡。
展望未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如更先進的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技術,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景觀分析中的應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將會更加精準和高效。同時,隨著社會對環境品質和景觀價值的日益重視,公眾參與將在評估過程中扮演更為核心的角色。透過持續的跨學科合作、政策創新和技術進步,我們將能夠更好地管理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共同營造宜居、可持續且富有美感的環境。
結論
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是複雜且多面向的,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等多重因素。本章透過對交通基礎建設、能源開發與高架結構、城鄉住宅開發等不同類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各類開發行為可能引發的視覺衝擊及其特性。同時,也強調了在景觀衝突情境中,視覺模擬技術的應用以及有效的社會溝通策略對於化解矛盾、促進共識的重要性。
實務應用表明,視覺景觀影響評估不僅僅是技術性的量化分析,更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協調、價值判斷和社會溝通的綜合過程。從高速公路的宏偉線條到風力發電機的旋轉葉片,從城市更新的現代建築到鄉村聚落的傳統風貌,每一個開發項目都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產生著深遠的視覺影響。因此,在項目規劃和設計階段,應充分考慮其視覺影響,並採取積極的緩解措施,以實現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平衡。
展望未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如更先進的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技術,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景觀分析中的應用,視覺景觀影響評估將會更加精準和高效。同時,隨著社會對環境品質和景觀價值的日益重視,公眾參與將在評估過程中扮演更為核心的角色。透過持續的跨學科合作、政策創新和技術進步,我們將能夠更好地管理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影響,共同營造宜居、可持續且富有美感的環境。
第7章 政策制度與國際準則
引言
視覺影響評估(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作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實施深受各國政策制度、法律法規以及國際準則的影響。本章旨在深入探討全球範圍內視覺影響評估的制度框架、實踐經驗與國際趨勢。透過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VIA制度,分析其核心原則、評估流程與應用實務,並探討VIA與其他環境評估之間的整合關係,以期為視覺景觀保護與管理提供更為全面的視角和政策建議。本章將重點關注英國、歐盟、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和台灣等地的相關制度與實踐,並對英國的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LVIA)指南和美國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BLM)的評估流程進行詳細闡述。
7.1 各國視覺影響評估制度比較
視覺影響評估(VIA)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與實施,呈現出多樣化的制度框架和實踐模式。這些差異主要源於各國的法律體系、環境政策、景觀價值觀以及地理文化背景。本節將對英國、歐盟、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日本和台灣的VIA制度進行比較分析,以揭示其共性與特性。
7.1.1 英國、歐盟之制度架構
英國: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LVIA)的先驅
英國在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領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成熟的實踐經驗,其LVIA(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體系被廣泛認為是國際上的典範之一。英國的LVIA並非獨立的法定要求,而是作為環境影響評估(EIA)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在規劃許可程序中作為獨立的評估報告提交。
英國LVIA的核心指導文件是《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指南》(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GLVIA),目前已更新至第三版(GLVIA3),由景觀學會(Landscape
Institute)和環境管理與評估學會(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IEMA)共同發布 [1, 4, 8]。GLVIA3為LVIA的實施提供了詳細的方法論和最佳實踐,強調了以下幾個關鍵原則:
· 綜合性評估: LVIA同時評估對「景觀」(Landscape)和「視覺」(Visual)的影響。景觀影響關注開發項目對景觀本身特徵、構成要素和景觀品質的改變;視覺影響則關注開發項目對觀看者視線、視野和視覺體驗的改變 [2, 6]。
· 專業判斷: LVIA高度依賴具備專業資質的景觀建築師和環境評估師的專業判斷。評估過程雖然包含客觀數據分析,但對景觀特徵、敏感度、影響顯著性等的判斷,需要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1]。
· 透明與可追溯: 評估過程和結論應當清晰、透明,並能夠被審查和追溯。這要求評估報告詳細說明所採用的方法、數據來源、判斷依據和結論理由 [4]。
· 比例原則: 評估的深度和廣度應與開發項目的規模、性質及其對景觀和視覺的潛在影響程度相匹配。對於影響較小的項目,可以進行簡化的評估;對於影響重大的項目,則需要進行全面的、深入的LVIA [2]。
英國的LVIA實踐通常包括基線研究(定義景觀特徵和視覺敏感度)、影響預測(評估開發項目對景觀和視覺的改變)、影響顯著性判斷(綜合景觀敏感度與變化幅度)、緩解措施建議以及殘餘影響評估等步驟 [4]。其制度的成熟性體現在其詳細的指南、專業的評估人員資質要求以及廣泛的應用實踐。
歐盟:EIA指令中的視覺考量
歐盟層面並無獨立的視覺影響評估指令,但視覺景觀考量已整合到其環境影響評估(EIA)指令中。歐盟的EIA指令(目前為2014/52/EU指令,修訂自2011/92/EU指令)要求成員國對可能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公共和私人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3, 7, 9]。
儘管EIA指令沒有明確列出「視覺」作為獨立的環境要素,但其所涵蓋的「景觀」(Landscape)、「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以及「人類健康」(Human Health)等範疇,都間接或直接地包含了視覺景觀的考量 [3,
5]。例如,指令要求評估項目對「物質資產、文化遺產和景觀」的影響。這意味著,成員國在實施EIA時,需要將視覺景觀作為景觀影響的一部分進行評估。
歐盟EIA指令的特點在於其強調:
· 預防原則: 在項目批准前,對潛在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和評估,以便及早採取預防和緩解措施。
· 公眾參與: 確保公眾有機會參與EIA過程,表達意見,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2]。
· 跨界影響: 考慮項目可能對其他成員國造成的環境影響。
因此,歐盟各成員國在執行EIA指令時,會根據各自的國家法律和指南,將視覺景觀影響評估納入EIA報告中。例如,愛爾蘭的規劃許可程序中,所有規劃申請都需要附帶視覺影響評估,包括剖面圖和照片蒙太奇等 [10]。這表明,儘管歐盟層面沒有統一的VIA方法論,但其EIA指令為各成員國將視覺景觀納入環境評估提供了法律基礎和框架。
參考文獻: [1]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3rd Edition (GLVIA3). Landscape Institute and IEMA. Available at: https://www.n-somerset.gov.uk/sites/default/files/2022-05/E1%20-%20GLVIA%203rd%20Edition.pdf
[2]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LVIA) for - GOV.UK. Available at: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368da90d3bf7f7554ff8308/APPENDIX_31_LANDSCAPE_AND_VISUAL_IMPACT_ASSESSMENT-Redacted.pdf
[3]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European Commission. Available at: 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law-and-governance/environmental-assessments/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_en
[4]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vailable at: https://nsip-documents.planninginspectorate.gov.uk/published-documents/EN010107-000253-SHBEC%20DCO%20-%206.4.19%20ES%20Vol%20III%20Appendix%2011A%20Landscape%20and%20Visual%20Impact%20Assessment%20Methodology.pdf
[5]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 European Commission. Available at: 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law-and-governance/environmental-assessments_en
[6]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NatureScot. Available at: https://www.nature.scot/professional-advice/landscape/landscape-tools-and-techniques/land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
[7] Directive 2014/52/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vailable at: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eudr/2014/52/2020-01-31/data.xht?view=snippet&wrap=true
[8]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n-somerset.gov.uk/sites/default/files/2022-05/E1%20-%20GLVIA%203rd%20Edition.pdf
[9]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opr.ie/wp-content/uploads/2019/08/2018-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1.pdf
[10] 12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pleanala.ie/publicaccess/EIAR-NIS/312112/SLA%20-%20EIAR/Chapter%2012%20-%20Landscape%20&%20Visual%20Impact%20Assessment.pdf
7.1.2 美國與加拿大應用實務
美國:多機構協同與VRM體系
美國的視覺影響評估實踐並不像英國那樣擁有單一、統一的LVIA指南,而是由多個聯邦機構根據其職責和所管轄土地的特性,發展出各自的視覺資源管理(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VRM)或視覺影響評估(VIA)體系。這些體系通常整合在《國家環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NEPA)要求的環境評估過程中 [1, 3]。
主要聯邦機構的實踐:
1.
美國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BLM): BLM是美國最大的土地管理者之一,其VRM系統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視覺資源管理體系之一。BLM的VRM旨在保護和管理其管轄土地上的景觀視覺品質,並將土地劃分為四個視覺資源管理類別(VRM Class I-IV),每個類別對允許的視覺改變程度有不同的目標 [4,
5, 6]。BLM的VRM流程包括視覺資源庫存(Visual Resource Inventory, VRI)、視覺資源管理規劃(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Planning)和視覺影響評估(VIA) [2, 8]。BLM的VRM體系將在7.3節中詳細闡述。
2.
美國林務局(U.S. Forest Service, USFS): USFS發展了「景觀管理系統」(Scenery Management System, SMS),取代了早期的「視覺管理系統」(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VMS)。SMS旨在將景觀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進行管理,並將景觀品質目標納入森林管理規劃中 [2, 6, 7]。SMS強調對景觀特徵、景觀品質和觀看者敏感度的評估,並透過視覺品質目標(Visual Quality Objectives, VQOs)來指導開發活動。
3.
聯邦公路管理局(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 FHWA): FHWA發布了《公路項目視覺影響評估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 Projects),為公路建設項目提供VIA的指導。該指南強調對公路沿線景觀和觀看者體驗的影響評估,並提出了相應的緩解措施 [1]。
美國的VIA實踐特點是其分散性與靈活性,各機構根據自身需求和管理目標制定具體方法。然而,這些方法普遍強調對景觀資源的分類、敏感度評估、影響預測和緩解措施的提出,並將公眾參與納入評估過程。
加拿大:省級主導與最佳實踐指南
加拿大的視覺影響評估實踐主要由各省和地區政府主導,並在聯邦層面的環境影響評估框架下進行。與美國類似,加拿大沒有統一的國家級VIA指南,但各省和相關行業組織發布了多個最佳實踐指南和技術標準 [1, 2, 7]。
主要實踐特點:
1.
省級立法與指南: 例如,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在林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廣泛應用視覺影響評估,並發布了《視覺影響評估指南手冊》(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Guidebook/Handbook),為林業活動、能源項目等提供VIA的標準和程序 [1, 2]。這些指南通常包括視覺資源庫存、視覺品質目標設定、影響評估和緩解措施等內容。
2.
環境評估中的整合: 視覺影響評估通常作為加拿大環境評估(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A)過程中的一個專門章節或附錄。聯邦層面的《影響評估法》(Impact Assessment Act)要求對可能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進行評估,其中也包括對景觀和視覺的考量 [3, 6]。
3.
公眾參與與視覺化: 加拿大的VIA實踐同樣重視公眾參與,透過問卷調查、公眾諮詢會議等方式收集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同時,廣泛應用視覺模擬技術(如CGI數字孿生、照片蒙太奇)來展示項目建成後的視覺效果,以便與公眾和決策者進行有效溝通 [5]。
4.
行業特定指南: 針對特定行業(如風能、輸電線路、採礦等),加拿大也發展了相應的視覺影響評估指南,以應對這些行業對景觀視覺的特殊影響。
總體而言,美國和加拿大的VIA實踐雖然在制度層面呈現出分散性,但其核心方法論和評估原則與國際最佳實踐保持一致,強調對景觀資源的科學評估、公眾參與以及緩解措施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 Guidelines for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environment.fhwa.dot.gov/env_topics/other_topics/VIA_Guidelines_for_Highway_Projects.aspx
[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Guidebook - Gov.bc.ca. Available at: https://www2.gov.bc.ca/assets/gov/farming-natural-resources-and-industry/forestry/visual-resource-mgmt/visual_impact_assessment_guidebook.pdf
[3]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 Guidelines. Available at: https://www.codot.gov/programs/environmental/landscape-architecture/visual-resources/visual-impact-assessment-guidelines
[4] 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blm.gov/programs/recreation/recreation-programs/visual-resource-management
[5] 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blm.gov/policy/visual-resource-management
[6] 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 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Overview.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vr-overview/usfs/
[7]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cal Criteria. Available at: https://escarpment.org/wp-content/uploads/2021/05/NEC-VIA-Technical-Criteria.pdf
[8]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vr-overview/blm/
7.1.3 澳洲與紐西蘭評估體系
澳洲:州級主導與綜合性評估
澳洲的視覺影響評估(VIA)實踐主要由各州和領地政府主導,並整合在其環境影響評估(EIA)或規劃許可程序中。雖然沒有全國統一的VIA法規或指南,但各州環境保護機構和規劃部門通常會發布自己的指導文件,以確保評估的一致性和質量 [1, 2, 3]。
主要特點:
1.
州級指南: 例如,新南威爾士州(New South Wales)交通部發布了《景觀特徵與視覺影響評估指南》(Guideline for landscape character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為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提供VIA的術語、流程和方法論 [6]。昆士蘭州(Queensland)環境與科學部也對VIA的範圍和方法學有具體要求 [4]。
2.
綜合性評估: 澳洲的VIA通常是景觀影響評估(Landscape
Impact Assessment)和視覺影響評估(Visual Impact Assessment)的結合。景觀影響關注項目對景觀特徵、構成要素和景觀品質的改變;視覺影響則關注項目對觀看者視線、視野和視覺體驗的影響 [1, 8]。
3.
主觀與客觀結合: 評估方法結合了客觀的數據分析(如可視性分析)和主觀的感知評估。例如,透過對視覺受體(如居民、戶外休閒使用者)敏感度的評估,來確定視覺影響的程度 [4]。
4.
視覺化技術應用: 廣泛應用照片蒙太奇、3D模擬等視覺化技術,以清晰地展示項目建成前後的視覺變化,這對於社區和利益相關者的諮詢至關重要 [5, 9]。
5.
與EIA整合: VIA通常作為大型開發項目EIA報告的一部分,或作為獨立的技術報告提交,以支持規劃決策。評估結果會影響項目的選址、設計和緩解措施的制定。
紐西蘭:資源管理法(RMA)下的景觀與視覺評估
紐西蘭的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LVIA)體系受到其《資源管理法》(Resource
Management Act 1991, RMA)的強烈影響。RMA是紐西蘭環境管理的核心法律,其要求對可能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活動進行評估,其中明確包含了對景觀和視覺效果的考量 [4, 6]。
主要特點:
1.
RMA的法律基礎: RMA要求在資源許可申請中提交「環境影響評估報告」(Assessment of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AEE),其中必須包含對景觀和視覺效果的評估。這使得LVIA成為紐西蘭規劃和環境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6]。
2.
國家級指南: 紐西蘭環境部(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和紐西蘭景觀建築師學會(New Zealand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NZILA)共同發布了《Te Tangi a te Manu - Aotearoa New Zealand Landscape Assessment Guidelines》(2022),為景觀評估提供了最新的最佳實踐和原則 [1, 5, 7]。這些指南強調了對景觀特徵、景觀品質、觀看者敏感度以及毛利文化景觀的考量。
3.
雙軸評估: 類似於英國,紐西蘭的LVIA也區分景觀影響(對景觀本身特徵的影響)和視覺影響(對觀看者體驗的影響),並對兩者進行綜合評估 [1, 2, 3]。
4.
公眾參與: RMA強調公眾參與,因此LVIA報告的內容和視覺化呈現方式需要易於公眾理解,以便他們能夠對擬議的開發項目提出意見。
5.
交通項目指南: 紐西蘭交通局(NZTA)也發布了針對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景觀與視覺評估指南,旨在促進交通項目LVIA的最佳實踐 [5]。
總體而言,澳洲和紐西蘭的VIA/LVIA體系雖然在具體實施細節上有所不同,但都強調將景觀和視覺考量納入環境評估和規劃決策的早期階段,並透過綜合性評估、視覺化技術和公眾參與來確保評估的全面性和透明度。
參考文獻: [1] appendix 1: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vailable at: https://environment.govt.nz/assets/what-government-is-doing/Fast-track-listed/Gibbston-Village/345.08_Attachment-3b-ii-Gibbston-Village-Land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Methodology.pdf
[2] APPENDIX 2: Landscape and visual effects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vailable
at: https://www.aucklandcouncil.govt.nz/ResourceConsentDocuments/LVA%20Appendix%202%20to%204.pdf
[3]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and Visual Effects - EPA. Available at: https://www.epa.govt.nz/assets/FileAPI/proposal/NSP000039/Applicants-proposal-documents/813efb09d1/NSP000039-NCI-Vol-3-08-Landscape-and-Visual-Appendix-A-Landscape-and-visual-effects-assessment-methodology.pdf
[4] Visual Assessment Best Practice Methodologies [VBPM]. Available at: https://nzila.co.nz/media/uploads/2017_01/nzila_vbpm_report_april_2007_lisa_rimmer.pdf
[5] Appendix 1: NZTA landscape and visual assessment guidelines. Available at: https://www.nzta.govt.nz/assets/resources/landscape-visual-assessment-guidelines/docs/landscape-visual-assessment-guideslines.pdf
[6]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 NZAIA. Available at: https://www.nzaia.org.nz/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html
[7] Landscape and Visual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epa.govt.nz/assets/Uploads/Documents/Fast-track-consenting/NBEA-process/NBEA-Glorit-Solar-Farm/Substantive-App-Docs/Substation-docs/05.-Appendix-D-Landscape-and-Visual-Assessment.pdf
[8]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Certified Energy. Available at: https://www.certifiedenergy.com.au/visual-impact-assessment
[9] Scenic Resource & Visual Effects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enicspectrums.com.au/sustainable-statutory-development-planning-design-1-1
7.1.4 日本與台灣評估體系
日本:景觀法與環境影響評估中的視覺考量
日本的視覺影響評估(VIA)體系主要整合在其環境影響評估(EIA)制度中,並受到《景觀法》(Landscape Act)的影響。日本的EIA制度要求對大型開發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其中包含對景觀和視覺的考量 [1, 5]。
主要特點:
1.
EIA中的景觀與視覺: 日本的EIA程序要求開發商在項目規劃階段對潛在的環境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估,並提出緩解措施。景觀和視覺影響通常作為EIA報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針對風力發電項目,EIA會評估其對景觀的視覺衝擊 [7]。
2.
《景觀法》的推動: 2004年頒布的《景觀法》旨在促進景觀的形成、維護和管理,強調景觀作為公共財產的重要性。該法案鼓勵地方政府制定景觀計劃和景觀條例,並在城市規劃和開發中納入景觀考量。雖然《景觀法》本身不直接規定VIA的具體方法,但它為VIA的實施提供了法律和政策基礎,尤其是在景觀保護區和重要景觀地段 [2]。
3.
觀點保護區: 日本的一些地方政府會劃定「觀點保護區」(View Protection Areas),以保護特定視點的景觀。在這些區域內的開發項目,需要進行更嚴格的視覺影響評估 [2]。
4.
技術指南: 日本環境省發布了EIA的技術指南,其中包含對景觀和視覺影響評估的建議,指導評估人員如何進行調查、預測和評估 [1]。
台灣:環境影響評估法下的視覺景觀評估
台灣的視覺影響評估(VIA)主要依據《環境影響評估法》及其相關子法規進行。台灣的EIA制度要求對特定開發行為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以預防或減輕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其中景觀和視覺影響是重要的評估項目之一 [1, 3, 5]。
主要特點:
1.
法律強制性: 台灣的《環境影響評估法》明確規定了需要進行EIA的開發行為類型,並要求EIA報告中包含對景觀和視覺的影響評估。這使得VIA在台灣具有法律強制性 [1, 3]。
2.
評估範疇: 台灣的VIA通常評估開發項目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視覺敏感點、觀看者體驗等方面的影響。評估內容包括景觀現況調查、影響預測、影響分析、緩解措施和監測計畫等 [5]。
3.
技術規範: 台灣環保署(現環境部)發布了相關的技術規範和操作手冊,指導評估人員進行景觀和視覺影響評估。這些規範通常會提供評估方法、指標選擇、視覺模擬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建議 [1]。
4.
公眾參與: 台灣的EIA制度也強調公眾參與,EIA報告需要公開閱覽,並舉行公聽會,讓公眾有機會表達對開發項目視覺影響的意見 [5]。
5.
案例實踐: 台灣在離岸風電、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中,廣泛應用VIA。例如,離岸風電場的EIA報告中,視覺影響評估是重要的章節,會透過視覺模擬等方式展示風機對海岸線景觀的影響 [4]。
總結來說,日本和台灣的VIA體系都將視覺景觀考量納入其EIA制度中,並透過法律、政策和技術指南來規範評估過程。兩者都強調對景觀的保護和公眾參與,以確保開發行為與景觀價值的協調。
參考文獻: [1]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CAL
GUIDEBOOK. Available at: https://assess.env.go.jp/files/5_global/EIA_Technical_Guide/EIA+Technical+Guidebook_2020.pdf
[2] A Study on the View Protection Areas and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Japan. Available at: http://www.cpij.or.jp/com/iac/upload/file/2017icapps/035.pdf
[3] Development of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Taiwan power company.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195925595001077
[4] Hai Long Offshore Wind Farm - 海龍離岸風電. Available
at: https://hailongoffshorewind.com/files/20230602164816198.pdf
[5]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 NTT Technical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ntt-review.jp/archive/ntttechnical.php?contents=ntr200908fa1.html
[6] A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EIA SYSTEM IN THE TAIWAN REG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worldscientific.com/doi/10.1142/S146433320600261X?srsltid=AfmBOopGICuhdMENKNuO5ObSgKDk6FVPpixM6jIwp88D6QeU1-U1lMNq0
[7] EIA as a Conflict Mitigation Tool for Wind Farm Projects in Japan.
Available at: https://conferences.iaia.org/2012/pdf/uploadpapers/Final%20papers%20review%20process/Azechi%2C%20Keita.%20%20EIA%20as%20a%20Conflict%20Mitigation%20Tool%20for%20Wind%20Farm%20Projects%20in%20Japan.pdf
7.2 英國 LVIA
指南內容架構
英國的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LVIA)指南,特別是《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指南》(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GLVIA)的第三版(GLVIA3),是國際上公認的LVIA最佳實踐範本。GLVIA3由景觀學會(Landscape
Institute)和環境管理與評估學會(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ssessment, IEMA)共同發布,為LVIA的實施提供了詳細的方法論、原則和程序 [1,
2, 4]。
7.2.1 LVIA 原則與核心概念
GLVIA3強調LVIA應當遵循一系列核心原則,以確保評估的嚴謹性、客觀性和實用性:
1.
專業判斷的重要性: LVIA並非簡單的量化分析,而是高度依賴具備專業資質的景觀建築師和環境評估師的專業判斷。評估過程雖然會運用客觀數據和工具,但對景觀特徵、敏感度、影響顯著性等的判斷,需要豐富的經驗、專業知識和對景觀的深刻理解 [1, 5]。
2.
比例原則(Proportionality): 評估的深度和廣度應與開發項目的規模、性質及其對景觀和視覺的潛在影響程度相匹配。對於影響較小的項目,可以進行簡化的評估;對於影響重大的項目,則需要進行全面的、深入的LVIA [2, 4]。這意味著評估的資源投入應與潛在影響的顯著性成比例。
3.
透明與可追溯性: 評估過程和結論應當清晰、透明,並能夠被審查和追溯。評估報告應詳細說明所採用的方法、數據來源、判斷依據、所考慮的替代方案以及最終結論的理由。這有助於提高評估結果的公信力 [1, 4]。
4.
早期介入與迭代: LVIA應在項目規劃的早期階段介入,以便及早識別潛在的景觀和視覺問題,並將景觀考量納入設計過程。評估應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隨著設計的演進而更新和完善 [1]。
5.
客觀性與獨立性: 評估應盡可能保持客觀和獨立,避免受到開發商或反對者的不當影響。評估人員應遵守職業道德規範,提供公正的評估結果。
7.2.2 景觀與視覺雙軸評估方法
GLVIA3的核心特點之一是其「雙軸評估」方法,即同時評估對「景觀」(Landscape)和「視覺」(Visual)的影響。這兩者雖然密切相關,但其評估對象和側重點有所不同:
1.
景觀影響評估(Landscape Effects):
· 評估對象: 關注開發項目對景觀本身特徵、構成要素和景觀品質的改變。這包括對景觀類型、景觀特徵(如地形、植被、水體、土地利用模式、文化元素等)、景觀品質(如自然度、完整性、和諧性、獨特性等)的影響 [1, 3, 5]。
· 評估內容: 分析開發項目如何改變景觀的物理構成、空間結構、感知特徵和景觀價值。例如,風力發電機組對山脊線的改變、大型建築對歷史城鎮景觀肌理的破壞、道路建設對自然植被的切割等。
· 評估步驟: 通常包括景觀基線研究(景觀特徵描述與景觀品質評估)、景觀敏感度分析、影響變化幅度評估、影響顯著性判斷以及緩解措施建議 [1]。
2.
視覺影響評估(Visual Effects):
· 評估對象: 關注開發項目對觀看者視線、視野和視覺體驗的改變。這涉及對「視覺受體」(Visual Receptors,即觀看者,如居民、遊客、通勤者等)的影響,以及他們所處的「觀景點」(Viewpoints)和「視域」(Views) [1, 3, 5]。
· 評估內容: 分析開發項目如何改變觀看者所能看到的景觀內容、視覺構成、視覺品質和視覺體驗。例如,建築物遮擋了重要景觀、風機的閃爍效應、新的基礎設施引入了人工元素等。
· 評估步驟: 通常包括視覺基線研究(識別關鍵觀景點和視覺受體)、觀看者敏感度分析、影響變化幅度評估、影響顯著性判斷以及緩解措施建議。視覺模擬(如照片蒙太奇、3D渲染)是視覺影響評估的重要工具 [1, 2]。
GLVIA3強調,景觀影響和視覺影響是相互關聯但又獨立的評估維度,兩者都需要進行全面的分析,並最終綜合判斷開發項目對整體景觀和視覺環境的顯著影響。
7.2.3 案例中之應用解析
GLVIA3在實際應用中,透過多種案例類型展示其評估框架的靈活性和實用性。這些案例涵蓋了從基礎設施項目(如公路、鐵路、輸電線路、風力發電場)到建築開發(如住宅、商業綜合體)等多種開發類型。在這些案例中,GLVIA3的應用通常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基線研究的細緻化: 案例研究會詳細展示如何進行景觀特徵區劃(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和視覺基線研究。例如,在風電場項目中,會詳細描述周邊景觀的類型、品質,並識別潛在的觀景點(如住宅區、旅遊景點、公共道路等),分析觀看者的類型和敏感度 [10]。
2.
視覺化技術的運用: GLVIA3鼓勵使用各種視覺化技術來輔助評估和溝通。在許多案例中,照片蒙太奇(Photomontage)和三維模型渲染被廣泛應用,以直觀地展示項目建成後的視覺效果。例如,在一個大型建築項目中,會從多個關鍵觀景點製作「建成後」的模擬圖,與「建成前」的現狀圖進行對比,幫助決策者和公眾理解視覺變化 [9]。
3.
影響顯著性判斷的邏輯: 案例會闡述如何綜合景觀敏感度/觀看者敏感度與影響變化幅度來判斷影響的顯著性。例如,一個位於高敏感度景觀區(如國家公園)的開發項目,即使變化幅度不大,其影響顯著性也可能被評為「重大」;反之,在低敏感度景觀區,即使變化幅度較大,影響顯著性也可能較低 [8]。
4.
緩解措施的提出: 案例分析通常會包含針對性強的緩解措施建議,以減輕開發項目對景觀和視覺的負面影響。這些措施可能包括調整項目選址、優化設計、採用與周邊環境協調的材料和色彩、進行景觀綠化、設置遮蔽物等 [1]。例如,在公路項目中,可能會建議透過地形改造和植被種植來融入周邊景觀。
5.
評估報告的結構: 實際案例的LVIA報告通常會遵循GLVIA3建議的結構,包括引言、項目描述、基線研究、影響評估(景觀影響和視覺影響)、緩解措施、殘餘影響評估和結論等章節,確保評估過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透過這些案例的應用,GLVIA3不僅提供了理論框架,更展示了LVIA在實際項目中如何有效指導景觀規劃和管理,促進開發與環境的協調。
參考文獻: [1]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3rd Edition (GLVIA3). Landscape Institute and IEMA. Available at: https://www.n-somerset.gov.uk/sites/default/files/2022-05/E1%20-%20GLVIA%203rd%20Edition.pdf
[2]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LVIA) for - GOV.UK. Available at: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368da90d3bf7f7554ff8308/APPENDIX_31_LANDSCAPE_AND_VISUAL_IMPACT_ASSESSMENT-Redacted.pdf
[3]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NatureScot. Available at: https://www.nature.scot/professional-advice/landscape/landscape-tools-and-techniques/land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
[4]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vailable at: https://nsip-documents.planninginspectorate.gov.uk/published-documents/EN010107-000253-SHBEC%20DCO%20-%206.4.19%20ES%20Vol%20III%20Appendix%2011A%20Landscape%20and%20Visual%20Impact%20Assessment%20Methodology.pdf
[5] Guidelines for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n-somerset.gov.uk/sites/default/files/2022-05/E1%20-%20GLVIA%203rd%20Edition.pdf
[6]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LVIA) | Bath and North ...
Available at: https://www.bathnes.gov.uk/policy-and-documents-library/land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lvia
[7]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LVIA) - SLR Consulting. Available
at: https://www.slrconsulting.com/us/services/lvia/
[8]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cotswold.gov.uk/media/toekaugb/land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pdf
[9] Visualisation of Development Proposals - James Blake Associates. Available
at: https://www.jamesblakeassociates.co.uk/visualisation-of-development-proposals/
[10] Assessment of Seascape,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s of ... Available at:
https://www.boem.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renewable-energy/state-activities/MA-RI/Mayflower-Wind-EIS-Volume-II-Appendix-G-Landscape-Visual-Impact-Assessment.pdf
7.3 美國 BLM 評估流程概述 (VIA Process of the US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美國內政部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BLM)負責管理美國大量的公共土地,其視覺資源管理(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VRM)系統是其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VRM系統旨在識別、評估、規劃和管理公共土地上的視覺資源,以保護其景觀價值,同時允許合理的開發活動 [1, 2]。
7.3.1 BLM 的景觀等級分類系統 (BLM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BLM的VRM系統首先對景觀進行分類,將所有BLM管理的土地劃分為四個視覺資源管理等級(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Classes),這些等級反映了景觀的視覺品質、對變化的敏感度以及管理目標 [3, 4, 6]:
· VRM Class I: 旨在保護原始的、未受干擾的景觀。此類景觀具有極高的視覺品質和敏感度,幾乎不允許任何視覺變化。通常應用於國家公園、荒野地區等。管理目標是保持景觀的自然特徵,不允許任何開發活動造成視覺影響 [3]。
· VRM Class II: 旨在保留景觀的現有特徵。此類景觀具有較高的視覺品質和敏感度,允許有限的視覺變化,但必須與現有景觀和諧融合,不應引起觀看者的注意。管理目標是保持景觀的整體特徵,開發活動應盡量融入景觀 [3]。
· VRM Class III: 旨在部分保留景觀的現有特徵。此類景觀具有中等的視覺品質和敏感度,允許適度的視覺變化,但這些變化不應主導景觀,且應與景觀的整體特徵相符。管理目標是允許開發活動,但需確保其視覺影響不顯著 [3]。
· VRM Class IV: 旨在允許景觀發生變化。此類景觀具有較低的視覺品質和敏感度,允許較大的視覺變化,只要這些變化不完全破壞景觀的視覺品質即可。管理目標是允許開發活動,視覺影響可以較為明顯,但仍需避免極端負面影響 [3]。
這些VRM等級是基於三個主要因素進行劃分的:
1.
景觀品質評估(Scenic Quality Evaluation): 評估景觀的視覺吸引力,考慮地形、植被、水體、色彩、文化特徵等因素 [3, 6]。
2.
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Level Analysis): 評估景觀對人為變化的敏感程度,考慮觀看者的類型(如居民、遊客)、觀看距離、觀看持續時間、觀看頻率等 [3, 6]。
3.
距離區劃(Distance Zones): 將景觀劃分為前景(Foreground)、中景(Middleground)和背景(Background),不同距離區的視覺影響程度不同 [3, 6]。
7.3.2 VIA 評估步驟與資料準備 (VIA
Process and Data Requirements)
BLM的VRM系統將視覺影響評估(VIA)整合到其土地利用規劃和項目審批流程中。其評估步驟通常包括:
1.
項目描述與範圍界定: 明確開發項目的性質、規模、位置和潛在影響範圍。這包括收集項目設計圖、施工計畫等資料 [1]。
2.
基線資料收集與分析: 收集項目區域的現有視覺資源資料,包括:
·
景觀品質數據: 根據VRM系統的標準,評估項目區域的景觀品質等級 [3]。
·
觀看者敏感度數據: 識別關鍵觀景點(Key Observation Points, KOPs)和視覺受體,分析觀看者的數量、類型、觀看活動和對視覺變化的敏感程度 [8]。
·
地形數據: 獲取高程模型(DEM)等地形數據,用於可視範圍分析 [1]。
·
現有景觀照片: 拍攝項目區域的現狀照片,作為視覺模擬的基礎 [1]。
3.
視覺影響預測與分析: 這是VIA的核心步驟,主要包括:
·
可視範圍分析(Viewshed Analysis): 利用GIS技術,從關鍵觀景點計算出開發項目可見的區域,確定視覺影響的地理範圍 [1]。
·
視覺對比度評級(Visual Contrast Rating): 這是BLM VRM系統的獨特方法。它評估開發項目與現有景觀在形式(Form)、線條(Line)、色彩(Color)和紋理(Texture)等視覺元素上的對比程度。評估結果分為強對比、中等對比、弱對比和無對比 [1, 2, 8]。
·
視覺模擬(Visual Simulation): 透過照片蒙太奇、3D渲染等技術,將開發項目疊加到現有景觀照片上,直觀地展示建成後的視覺效果。這些模擬圖是評估視覺影響和與公眾溝通的重要工具 [1, 2, 5]。
4.
影響顯著性判斷: 綜合景觀的VRM等級、視覺對比度評級以及觀看者敏感度,判斷開發項目對視覺資源的影響顯著性。例如,在VRM Class I區域的強對比項目將被視為重大負面影響 [3]。
5.
緩解措施研擬: 針對預測的負面視覺影響,提出具體的緩解措施,以減輕或消除影響。這些措施可能包括調整項目設計、選址、使用協調的材料和色彩、植被遮蔽等 [1, 2]。
6.
監測與評估: 在項目實施後,對視覺影響進行監測,並評估緩解措施的有效性。
7.3.3 公共參與與視覺模擬應用 (Public
Involvement and Visual Simulation)
BLM的VRM系統高度重視公共參與和視覺模擬在VIA過程中的作用:
1.
公共參與: BLM鼓勵公眾在土地利用規劃和項目審批的各個階段參與進來 [4]。在VIA中,公共參與主要體現在:
·
意見徵詢: 在景觀品質評估和敏感度分析階段,收集公眾對景觀價值和視覺偏好的意見。
·
關鍵觀景點識別: 邀請公眾協助識別對他們而言重要的觀景點。
·
影響溝通: 透過公開會議、研討會等形式,向公眾展示視覺影響評估結果和視覺模擬圖,收集反饋意見。這有助於提高評估的透明度和社會接受度 [6]。
·
爭議解決: 公眾參與有助於及早發現和解決潛在的視覺爭議,避免項目後期出現重大阻力。
2.
視覺模擬應用: 視覺模擬是BLM VRM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應用貫穿於評估的各個環節 [1, 2, 5]:
·
影響評估: 視覺模擬圖提供了一個直觀的方式來預測和評估開發項目建成後的視覺效果,幫助評估人員判斷視覺對比度和影響顯著性 [1, 2]。
·
設計優化: 透過不同設計方案的視覺模擬,可以比較其視覺影響,從而選擇對景觀影響最小的設計方案 [2]。
·
溝通與協商: 視覺模擬圖是與公眾、決策者和利益相關者溝通視覺影響的最有效方式。它將抽象的評估結果具體化,幫助非專業人士理解潛在的視覺變化,促進各方之間的對話和協商 [2]。
·
緩解措施展示: 視覺模擬也可以用於展示緩解措施實施後的視覺效果,證明其有效性 [2]。
BLM的VRM系統透過其結構化的景觀分類、嚴謹的評估步驟以及對公共參與和視覺模擬的重視,為美國公共土地的視覺資源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框架。
參考文獻: [1] 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blm.gov/programs/recreation/recreation-programs/visual-resource-management
[2] 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BLM Wyoming Visual.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vr-mgmt/
[3] Manual H-8410-1 - Visual Resource Inventory Table of Contents. Available
at: https://www.nrc.gov/docs/ML1127/ML112710288.pdf
[4] BLM Natl Visual Resource Inventory Classes Polygon - BLM GBP Hub. Available
at: https://gbp-blm-egis.hub.arcgis.com/datasets/blm-natl-visual-resource-inventory-classes-polygon/about
[5] BLM Manual 8431 - Visual Resource Contrast Rating.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docs/BLM_VCR_8431.pdf
[6] The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and 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fs.usda.gov/psw/publications/documents/psw_gtr035/psw_gtr035_15_ross.pdf
[7] Public Involvement -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blm.gov/programs/planning-and-nepa/public-participation
[8]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Visual Contrast Rating. Available at: https://blmwyomingvisual.anl.gov/assess-simulate/blm/
7.4 日本景觀影響評估流程概述 (VIA
Process of Japan)
日本的景觀影響評估(VIA)流程主要整合在其環境影響評估(EIA)制度中,並受到《景觀法》等相關法規的指導。雖然日本沒有獨立的VIA法規,但其EIA體系要求對開發項目可能造成的景觀和視覺影響進行詳細的調查、預測和評估 [1, 2]。
日本VIA流程的關鍵步驟通常包括:
1.
篩選(Screening): 根據開發項目的類型、規模和潛在環境影響,判斷是否需要進行EIA。大型基礎設施、能源項目等通常需要進行EIA,其中包含VIA的內容 [4]。
2.
範疇界定(Scoping): 在EIA的初期階段,確定評估的範圍和重點。這包括識別可能受影響的景觀區域、關鍵觀景點、視覺敏感受體以及需要評估的景觀和視覺要素。此階段會徵詢相關利益方和專家的意見 [4]。
3.
基線調查與分析: 對項目區域的現有景觀和視覺環境進行詳細調查。這包括:
·
景觀特徵分析: 識別景觀類型、構成要素(地形、植被、水體、土地利用等)和景觀品質 [1]。
·
視覺資源調查: 識別關鍵觀景點(KOPs)、觀看者類型(居民、遊客、通勤者等)及其對視覺變化的敏感度 [3]。
·
資料收集: 收集地形圖、航空照片、衛星影像、景觀照片等資料,用於後續的分析和模擬 [1]。
4.
影響預測與評估: 根據開發方案,預測其對景觀和視覺的潛在影響。常用的方法包括:
·
可視範圍分析(Viewshed Analysis): 利用GIS技術,分析開發項目在不同觀景點的可見性 [3]。
·
視覺模擬: 透過照片蒙太奇、3D模型渲染等技術,將開發項目疊加到現有景觀照片上,直觀地展示建成後的視覺效果。這是與公眾溝通和評估視覺衝擊的重要工具 [3]。
·
對比分析: 評估開發項目與現有景觀在形式、線條、色彩、紋理等視覺元素上的協調性或衝突程度 [1]。
·
影響顯著性判斷: 綜合景觀的敏感度、影響變化幅度以及觀看者敏感度,判斷視覺影響的顯著性 [1]。
5.
緩解措施研擬: 針對預測的負面視覺影響,提出具體的緩解措施,以減輕或消除影響。這些措施可能包括調整項目設計、選址、使用協調的材料和色彩、進行景觀綠化、設置遮蔽物等 [1]。
6.
報告撰寫與審查: 將評估結果、緩解措施和結論整理成EIA報告,提交給相關主管機關進行審查。報告中會詳細說明評估方法、數據來源和判斷依據 [1]。
7.
公眾參與: 在EIA的各個階段,特別是範疇界定和報告審查階段,鼓勵公眾參與,收集公眾意見。這有助於提高評估的透明度和社會接受度 [4]。
日本的VIA流程強調在EIA框架下對景觀和視覺影響進行全面評估,並透過技術工具和公眾參與來確保評估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此外,日本的《景觀法》也為景觀保護和VIA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重要景觀區域的開發控制方面。
參考文獻: [1]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ECHNICAL GUIDEBOOK.
Available at: https://assess.env.go.jp/files/5_global/EIA_Technical_Guide/EIA+Technical+Guidebook_2020.pdf
[2] A Study on the View Protection Areas and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in
Japan. Available at: http://www.cpij.or.jp/com/iac/upload/file/2017icapps/035.pdf
[3] Deconstructing viewshed analysis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struct a ...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580500000509
[4] EIA in Japan - CARBON TIMES. Available at: https://carbontimes.org/eia-in-japan/
7.5 VIA 與其他環境評估之關聯
(Integration of VIA with Othe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視覺影響評估(VIA)並非一個孤立的評估過程,它與其他環境評估工具和領域緊密相關,共同構成全面的環境管理體系。這種整合性是確保開發項目能夠在環境、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框架下進行的關鍵。
7.5.1 與環境影響評估(EIA)之整合 (Integr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VIA與環境影響評估(EIA)的整合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模式。EIA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旨在識別、預測、評估和減輕開發項目對環境的潛在影響。視覺影響通常被視為EIA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專門章節 [1, 2, 3]。
整合的必要性:
1.
全面性評估: 景觀和視覺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化會對生態、社會和文化產生連鎖反應。將VIA納入EIA,可以確保對開發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評估,避免遺漏重要的視覺層面 [1]。
2.
決策支持: EIA為決策者提供了關於項目環境影響的綜合信息,VIA的數據和分析結果為決策者提供了關於視覺衝擊的具體依據,有助於在項目審批過程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2]。
3.
資源效率: 整合評估可以避免重複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提高評估效率。例如,EIA中收集的地形、土地利用、生態敏感區等數據,可以直接用於VIA的基線分析 [3]。
4.
法律與政策要求: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環境法規都要求EIA中包含對景觀和視覺影響的評估,這使得VIA成為EIA的法定組成部分 [1]。
整合方式:
· 獨立章節: 在EIA報告中設置獨立的景觀與視覺影響評估章節,詳細闡述評估方法、基線狀況、影響預測、緩解措施和殘餘影響 [3]。
· 交叉引用: EIA報告中其他章節(如生態、社會、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可以與VIA章節進行交叉引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 協同分析: 在EIA的篩選、範疇界定、影響預測和緩解措施研擬等階段,景觀和視覺專家與其他環境領域專家進行協同工作,共同識別問題和制定解決方案。
7.5.2 與生態、文化、社會影響之關聯 (Links to
Ecolog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Assessments)
視覺景觀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考量,它與生態、文化和社會等多個層面存在著內在的關聯。開發行為對視覺景觀的改變,往往會引發這些相關領域的影響:
1.
生態影響:
·
棲息地破壞: 景觀的視覺變化(如大規模開發、植被移除)可能直接導致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喪失或破碎化,影響生物多樣性 [4]。
·
生態系統功能: 景觀結構的改變可能影響水文循環、土壤保持、氣候調節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而影響景觀的自然度和健康狀況。
·
視覺屏障: 高大建築或設施可能阻礙動物遷徙路徑,形成視覺屏障,影響其行為模式。
2.
文化影響:
·
文化地景破壞: 許多景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承載著地方記憶、傳統習俗和民族認同。開發行為對這些景觀的視覺改變,可能破壞其文化完整性和意義 [5]。
·
文化遺產保護: 歷史建築、考古遺址、傳統聚落等文化遺產的視覺環境受到威脅時,其價值也會受到影響。VIA需要評估開發項目對這些文化標誌的視覺衝擊 [5]。
·
地方認同: 景觀是地方認同的重要載體。視覺景觀的負面改變可能導致居民對地方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下降。
3.
社會影響:
·
生活品質: 景觀的視覺品質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負面的視覺影響可能導致居民的視覺不適、心理壓力,甚至影響房產價值 [6]。
·
遊憩體驗: 對於旅遊景區而言,視覺景觀是其核心吸引力。開發行為對景區視覺的破壞,會嚴重影響遊客的遊憩體驗和旅遊業的發展。
·
公眾感知與衝突: 視覺影響往往是公眾最直接、最容易感知的環境影響之一,因此也最容易引發公眾的關注和反對。VIA需要充分考慮公眾的視覺偏好和感知,避免引發社會衝突 [6]。
因此,在進行VIA時,必須與生態評估、文化遺產評估和社會影響評估等進行協同,從多維度、多層次地理解開發行為對景觀的綜合影響。
7.5.3 跨領域合作與政策協同機制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and Policy Coherence)
為了有效實施VIA並將其成果納入決策,跨領域合作和政策協同機制至關重要。這涉及到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政府部門、開發商和公眾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1.
跨領域合作:
·
專業團隊: VIA的實施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協作,包括景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地理信息系統(GIS)專家、生態學家、社會學家、文化遺產專家等。每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對於全面評估景觀影響都不可或缺 [7]。
·
信息共享: 建立有效的數據共享平台和機制,確保不同領域的數據和信息能夠互通有無,避免信息孤島。
·
聯合評估: 鼓勵不同領域的專家在評估的各個階段進行聯合工作,共同識別問題、分析影響和提出解決方案。
2.
政策協同機制:
·
法規整合: 確保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土地利用規劃法規、景觀保護法規、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等之間能夠相互協調,形成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避免法規之間的衝突或空白 [8]。
·
規劃層級的銜接: 將VIA的成果納入不同層級的規劃(如國家級、區域級、地方級),確保從宏觀到微觀的景觀管理目標的一致性。
·
早期介入機制: 建立機制鼓勵開發商在項目規劃的早期階段就將景觀和視覺考量納入設計,並與相關政府部門和專家進行溝通 [9]。
·
公眾參與平台: 建立多元化的公眾參與平台,確保公眾的意見能夠被有效收集、分析和納入決策過程。
·
監測與反饋: 建立長期的監測和反饋機制,評估VIA的有效性,並根據實踐經驗不斷完善政策和指南。
透過跨領域合作和政策協同,VIA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促進開發與景觀保護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Guidelines for the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of Highway Projects. Available at: https://www.environment.fhwa.dot.gov/env_topics/other_topics/VIA_Guidelines_for_Highway_Projects.aspx
[2]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VIA) for Projects on State Highway System.
Available at: https://dot.ca.gov/programs/environmental-analysis/visual-impact-assessment
[3] Chapter 18. Assessment of Effects on Visual Environment. Available at: https://learning.supplyroad.ca/courses/chapter-18-assessment-of-effects-on-visual-environment/
[4] Landscape and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 NatureScot. Available at: https://www.nature.scot/professional-advice/landscape/landscape-tools-and-techniques/landscape-and-visual-impact-assessment
[5]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 for Cultural Heritage: West Lake ...
Available at: https://www.mdpi.com/2073-445X/13/10/1596
[6] How can EIA be integrated into urban planning? - LinkedIn. Available at: https://www.linkedin.com/advice/0/how-can-eia-integrated-urban-planning-skills-urban-planning-yg1me
[7]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into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europe/publications/i/item/WHO-EURO-2018-3054-42812-59745
[8] 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969723004655
[9] How to Integrate EIA with Other Planning Processes - LinkedIn. Available
at: https://www.linkedin.com/advice/1/what-best-ways-integrate-eia-other-planning-leq6c
結論
視覺影響評估(VIA)在全球範圍內已成為環境管理和土地利用規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國在實踐中發展出多樣化的制度框架和評估方法,反映了其特定的地理、文化和法律背景。從英國GLVIA的雙軸評估方法,到美國BLM的VRM系統,再到日本和台灣將VIA整合於EIA的模式,這些案例共同展示了VIA在預防和減輕開發項目對景觀視覺影響方面的關鍵作用。
這些國際經驗表明,成功的VIA實踐不僅依賴於科學的評估方法和技術工具,更需要健全的政策制度、跨領域的協作以及廣泛的公眾參與。VIA與環境影響評估(EIA)及其他相關環境評估的整合,確保了對開發項目環境影響的全面考量,並促進了生態、文化和社會價值的協同保護。透過不斷完善法規、加強技術應用、鼓勵早期介入和強化公眾溝通,VIA將繼續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其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以實現開發與景觀和諧共存的目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