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城市(Soft City)的設計原則

第3章 軟性城市(Soft City)的設計原則
軟性城市(Soft City)是一個以人為本、強調彈性、包容、永續與智慧的城市發展理念。它 旨在超越傳統城市規劃中過於剛性、功能單一的模式,轉而追求一個能夠適應人類多樣化需 求、促進社會互動、並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都市空間。軟性城市的設計原則,不僅關注物 理環境的建設,更深入到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統的層面,力求創造一個更具韌性、更具活 力、更具幸福感的城市。 在當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資源壓力、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社會多元化等挑戰的背景下,軟性 城市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它提供了一套綜合性的框架,引導城市從單純的效率導向轉向以 生活品質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以下將詳細闡述軟性城市的六大設計原則:人性化尺度、彈性 與適應性、多樣性與包容性、生態可持續性、社區參與與共同設計,以及技術與創新設計。 3.1 人性化尺度 軟性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將城市設計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尺度。傳統的城市規劃往往過於強 調功能性與效率,導致城市空間變得龐大、冷漠,缺乏與人的互動性。人性化尺度旨在創造 一個讓居民感到舒適、安全、易於導航且充滿活力的環境,使城市能夠更好地適應人類的感 知與行為模式。 1. 建築與街道的尺度 人性化尺度首先體現在建築與街道的設計上。這意味著建築的高度、街道的寬度以及建築立 面的細節都應與人體的感知相協調。過高的建築物和過寬的街道會讓人感到壓抑和疏離,而 適中的高度和寬度則能營造出更親切、更具包圍感的空間。例如,許多研究表明,人們在街 道上感到最舒適的建築高度與街道寬度比例約為1:1或1:2。此外,建築立面應有豐富的細 節、多樣的材質和頻繁的入口,以增加視覺趣味性,並鼓勵行人駐足和互動,而非單調的長 牆。 2. 混合使用與步行性 人性化尺度也與混合使用(Mixed-Use Development)和步行性(Walkability)緊密相 關。在軟性城市中,居住、商業、辦公和休閒功能被整合在同一區域,甚至同一建築中。這 種混合使用模式減少了對長距離通勤的需求,使居民能夠在步行範圍內滿足日常所需,從而 鼓勵步行和自行車出行。步行友善的街道設計,如寬闊的人行道、充足的綠蔭、舒適的座椅 和清晰的導向標誌,都能提升人們步行的意願和體驗。當人們更多地步行時,他們與城市環 境的互動也會增加,進而促進社區的活力和凝聚力。 3. 公共空間的設計 公共空間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設計應充分考慮人性化尺度。軟性城市中的公 共空間,無論是大型公園、小型廣場還是街角休憩區,都應具備多樣性、可達性和舒適性。 這些空間應提供充足的座位、遮陽避雨的設施、以及可供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彈性區域。例 如,哥本哈根的城市設計就強調創造更多的小型公共空間,讓居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找 到休憩和社交的場所。此外,公共空間的設計也應鼓勵不同年齡、背景和能力的居民共同使 用,促進社會融合。 4. 感官體驗與心理舒適 人性化尺度不僅關乎物理尺寸,更關乎感官體驗和心理舒適。城市環境應提供豐富的感官刺 激,如植物的香氣、水景的聲音、多樣的色彩和材質。同時,設計應避免產生壓迫感、迷失 感或不安全感。例如,透過照明設計來提升夜間的安全性與美觀性,或利用綠化來軟化建築 的硬朗線條,都能提升城市的整體宜居性。當城市環境能夠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時,居民會 對城市產生更強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5. 案例分析:哥本哈根的城市實踐 哥本哈根是實踐人性化尺度設計的典範城市。該市長期以來致力於將城市空間從汽車主導轉 變為以人為本。透過減少停車位、擴建自行車道網絡、增加步行區和創造更多小型公共廣 場,哥本哈根成功地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質。其建築通常保持中低層高度,街道尺度宜人, 並鼓勵底層商業活動,這些都使得城市充滿活力且易於親近。這些實踐證明,即使在高密度 城市中,也能透過人性化尺度的設計,創造出宜居且充滿活力的軟性城市環境。 總之,人性化尺度是軟性城市設計的基石,它強調將城市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回歸到人的需求 和感知。透過適宜的建築與街道尺度、促進混合使用與步行性、精心設計公共空間以及關注 感官體驗,軟性城市能夠創造出更具吸引力、更具包容性且更具韌性的都市環境,從而提升 居民的整體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3.2 彈性與適應性 在快速變遷的當代社會,城市面臨著氣候變遷、經濟波動、人口結構變化和突發事件等多重 挑戰。軟性城市(Soft City)的設計原則中,彈性(Flexibility)與適應性(Adaptability) 是確保城市能夠持續發展和維持宜居性的關鍵要素。這兩者強調城市應具備自我調整、應對 不確定性和從衝擊中恢復的能力,而非僵化地維持現狀。 1. 空間的彈性使用 彈性設計意味著城市空間應具備多功能性,能夠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轉換其用途。傳統 的城市規劃常將功能嚴格劃分,導致空間利用效率低下。軟性城市則鼓勵混合使用(Mixed Use)和共享空間的設計,例如: 多功能建築: 建築物內部空間應能根據需求進行調整,例如可移動的隔牆、模組化的 單元,使同一空間能同時或分時段用於居住、辦公、商業或文化活動。這不僅提高了 空間利用率,也減少了不必要的建設和資源消耗。 彈性公共空間: 廣場、街道和公園等公共空間應設計成能夠舉辦多種活動的場所。例 如,白天是休憩區,夜晚可變為市集或表演場地;在特殊節日或緊急情況下,也能迅 速轉化為集會或應急避難所。這種彈性使得城市生活更加豐富多元,並能有效應對突 發需求。 基礎設施的彈性: 交通網絡、能源系統和水資源管理等基礎設施應具備擴展和調整的 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例如,可轉換車道、智慧交通管理系統,以及能 適應不同降雨量的透水鋪面和雨水收集系統。 2. 城市結構的適應性 適應性則更側重於城市系統面對長期趨勢和外部衝擊時的韌性(Resilience)。這包括城市在 面對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經濟衰退或社會變革時,能夠吸收衝擊、快速恢復並從中學習進 化的能力: 氣候韌性: 城市設計應考慮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例如透過綠色基礎設施(如屋頂花 園、垂直綠化、透水路面)來管理雨水、降低熱島效應;建設防洪設施和預警系統, 以減少洪災風險。沿海城市則需考慮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發展適應性建築和基礎設 施。 社會韌性: 城市應建立強健的社會網絡和社區支持系統,以應對社會經濟衝擊或突發 公共衛生事件。鼓勵社區參與、共同設計和在地治理,能夠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互助 能力,使城市在危機時刻更具凝聚力。 經濟適應性: 城市經濟結構應具備多樣性,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產業,以降低經濟波動 帶來的風險。鼓勵創新產業、在地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能夠提升城市的經濟韌 性。 生態適應性: 城市應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例如濕地、森林和河流,這些自然系 統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自適應能力,能為城市提供生態服務,如淨化空氣、調節氣候和 生物多樣性保護。 3. 案例分析:鹿特丹的「水廣場」 荷蘭鹿特丹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和水管理挑戰的典範城市。其「水廣場」(Water Square) 設計是彈性與適應性的典型案例。這些廣場平時是居民休閒娛樂的公共空間,但在暴雨來臨 時,它們會迅速轉變為臨時的蓄水池,收集並儲存雨水,有效緩解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避 免內澇。一旦雨水退去,廣場又恢復其日常功能。這種設計不僅解決了城市水患問題,也創 造了高品質的公共空間,體現了城市設計在功能上的彈性與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 總之,彈性與適應性是軟性城市在不確定性時代保持活力的核心策略。透過空間的多功能利 用、基礎設施的靈活配置以及城市系統的韌性建設,軟性城市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為 居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且可持續的未來。 3.3 多樣性與包容性 軟性城市(Soft City)的設計不僅關注物理環境的優化,更深層次地追求社會的公平與和 諧。多樣性(Diversity)與包容性(Inclusivity)是軟性城市不可或缺的設計原則,旨在創 造一個能夠容納不同人群、文化、功能和活動的城市空間,確保所有居民都能享有高品質的 城市生活,並從中受益。 1. 功能與活動的多樣性 多樣性首先體現在城市功能的混合與豐富。軟性城市鼓勵打破傳統的單一功能分區,將居 住、商業、辦公、教育、文化和休閒等功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種混合使用模式不僅能減 少通勤需求,提高城市活力,也能創造更多元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方式選擇。例如,在同一街 區內,可能同時存在住宅、小型商店、咖啡館和共享工作空間,使得城市在不同時段都充滿 生機。此外,城市空間應支持多樣化的活動,從大型節慶到日常休憩,從兒童遊戲到老年人 活動,都能找到合適的場所。 2. 人群與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則強調城市應為所有居民提供平等的機會和無障礙的環境,無論其年齡、性別、種 族、經濟狀況、身體能力或文化背景。這意味著城市設計應考慮到特殊群體的需求,例如: 無障礙設計: 確保公共空間、建築物和交通系統對行動不便者、老年人和攜帶嬰兒車 的家庭友好,例如設置坡道、電梯、盲道和無障礙廁所。 多元文化融合: 城市應尊重並慶祝多元文化,提供不同族群交流和展示其文化的場 所,例如多功能社區中心、文化市集和節慶活動空間。設計中應避免任何形式的歧 視,並鼓勵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共同參與城市生活。 經濟可負擔性: 包容性城市應提供多樣化的住房選擇,包括可負擔性住房,以確保不 同收入水平的居民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合適的居所,避免因高房價導致的社會排斥和空 間隔離。 公共服務的公平可達性: 確保教育、醫療、綠地和公共交通等基本服務能夠公平地分 佈和可達,特別是對於弱勢群體。 3. 社會互動與社區凝聚 多樣性與包容性共同促進了社會互動和社區凝聚力。當城市空間能夠容納不同的人群和活動 時,自然會增加人們相遇、交流和合作的機會。軟性城市透過設計鼓勵偶遇和自發性互動, 例如: 共享空間: 創造更多共享的公共空間,如社區花園、共享廚房或多功能活動室,鼓勵 居民共同參與和管理。 活躍的街道界面: 建築物的底層應設計為活躍的商業或公共空間,吸引人們在街道上 停留和互動,而非封閉的牆面。 參與式設計: 鼓勵居民參與城市規劃和設計過程,讓他們的需求和聲音被聽見,從而 創造出真正符合社區需求的空間。 4. 案例分析:巴塞隆納的「超級街區」 巴塞隆納的「超級街區」(Superblocks)計畫是多樣性與包容性設計的傑出案例。該計畫 將九個街區組合成一個「超級街區」,限制汽車通行,將內部街道轉變為行人優先的公共空 間。這些空間被設計成多樣化的活動場所,包括兒童遊樂區、休憩區、社區花園和戶外運動 場。這不僅顯著改善了空氣品質和噪音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更多供居民互動和社交 的機會,促進了社區的活力和凝聚力。不同年齡層和社會背景的居民都能在這些空間中找到 自己的位置,共同享受城市生活,體現了城市在功能和社會層面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3.4 生態可持續性 軟性城市(Soft City)的設計原則中,生態可持續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是確保 城市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資源永續利用的關鍵面向。它超越了傳統的綠化概念,強調將生 態系統的健康和韌性融入城市規劃與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以應對氣候變遷、資源枯竭和生物 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 1. 綠色基礎設施的整合 生態可持續性的一個核心策略是廣泛應用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這包括一 系列旨在模仿自然水文和生態過程的設計,以提供多重環境效益: 海綿城市概念: 透過透水鋪面、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和下凹式綠地等設計,有效收 集、儲存、滲透和淨化雨水,減少城市內澇,補充地下水,並降低城市徑流對水體的 污染。這使得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 「彈性」。 城市綠化與生物多樣性: 增加城市中的綠地面積,包括公園、社區花園、垂直綠化和 生態廊道,不僅能美化環境,更能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熱島效應、提供休憩空間,並 為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服務: 認識並強化城市中自然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例如濕地對水質的淨 化、樹木對空氣污染的吸收、土壤對碳的固存等,將這些自然過程融入城市運作,減 少對人工技術的依賴。 2. 資源效率與循環經濟 軟性城市致力於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從而降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負擔: 能源效率: 鼓勵使用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推廣節能建築設計(如被動式設 計、高效能材料),並優化城市能源管理系統,減少碳排放。 水資源管理: 除了雨水收集,還包括中水回用、節水器具的推廣,以及智慧水網的建 設,確保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廢棄物管理: 實施全面的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再利用系統,推動循環經濟模式,將廢 棄物轉化為資源,減少垃圾填埋量。 在地生產與消費: 鼓勵城市內部或周邊的在地農業生產,減少食物運輸的碳足跡;支 持在地商業和服務,促進資源的在地循環。 3. 氣候韌性與適應策略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生態可持續性也體現在城市對氣候衝擊的韌性建設上: 熱島效應緩解: 透過增加綠地覆蓋、使用淺色材料、設置遮陽設施等方式,降低城市 溫度,改善居民的熱舒適度。 防洪與排水: 建設具有彈性的防洪系統,如多功能蓄水區、可調節水位的河道,並提 升城市排水能力,以應對極端降雨事件。 生態緩衝帶: 在城市邊緣或內部建立生態緩衝帶,如沿海濕地、河岸林帶,以減輕自 然災害的影響,保護城市安全。 4. 案例分析:新加坡的「花園城市」願景 新加坡是將生態可持續性融入城市發展的全球典範。儘管其土地面積有限且人口密度高,新 加坡卻成功地將「花園城市」的願景轉化為現實。該國透過嚴格的綠化政策、垂直綠化、空 中花園和公園連道系統,將自然元素深度整合到城市肌理中。例如,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不僅是標誌性景觀,其「超級樹」還具備雨水收集和太陽能發電功能。此外, 新加坡在水資源管理方面也極具創新,透過新生水(NEWater)計畫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 用。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質,也使其在生態可持續性方面走在前沿,證明了高 密度城市也能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5 社區參與與共同設計 軟性城市(Soft City)的建設不僅是自上而下的規劃,更強調自下而上的力量,即社區參與 (Community Participation)與共同設計(Co-design)。這兩項原則旨在將城市居民從被 動的接收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共同創造者,確保城市發展能夠真正回應在地需求,提升 居民的歸屬感和對城市的認同。 1. 社區參與的重要性 社區參與是指在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過程中,廣泛聽取並納入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其重要 性體現在: 需求導向: 居民是城市空間的最終使用者,他們最了解日常生活的痛點和真實需求。 透過參與,可以確保城市設計更加貼近實際,避免規劃與現實脫節。 提升歸屬感: 當居民的聲音被聽見並被採納時,他們會對城市產生更強的歸屬感和主 人翁意識,從而更願意維護和愛護公共空間。 促進社會凝聚: 參與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互動,能夠促進鄰里關係,建立社區網 絡,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韌性。 激發在地智慧: 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在地知識。透過社區參與,可以 挖掘這些寶貴的在地智慧,為城市發展提供創新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2. 共同設計的實踐 共同設計是社區參與的進階形式,它將居民視為設計過程中的平等合作夥伴,共同探索問 題、發想創意並制定解決方案。共同設計的實踐方式多樣,包括: 工作坊與討論會: 舉辦一系列開放式的工作坊和討論會,邀請居民、設計師、政府官 員和專家共同參與,透過腦力激盪、模型製作、地圖繪製等方式,將抽象的想法具體 化。 數位平台與線上工具: 利用線上問卷、社交媒體群組、專用APP或虛擬實境平台,讓 更多居民能夠便捷地表達意見,參與討論,尤其對於時間受限或行動不便的居民。 公民提案與社區營造: 鼓勵居民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並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支持,讓 居民能夠主導小型社區項目的實施,例如社區花園、藝術裝置或共享空間的建設。 設計思考方法: 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流程,從「同理心」出發,深 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然後進行「定義」、「發想」、「原型」和「測試」,確保設計方案 能夠真正解決問題並被使用者接受。 3. 挑戰與應對 推動社區參與和共同設計也面臨挑戰,例如如何確保參與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如何平衡不同 利益群體的訴求、以及如何將居民的意見轉化為可行的設計方案。為此,需要: 建立信任: 政府和設計師需要展現真誠的合作意願,並確保參與過程的透明度。 提供支持: 為居民提供必要的資訊、工具和培訓,提升他們的參與能力。 靈活調整: 規劃者應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根據居民的反饋調整原有的設計方案。 4. 案例分析:日本的「社區設計」 日本的「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是社區參與和共同設計的典範。以山崎亮(Ryo Yamazaki)為代表的社區設計師,透過一系列深入社區的工作坊和活動,引導居民共同思 考和解決社區問題。例如,在某個公園改造項目中,設計師並非直接提出方案,而是透過多 次與居民的互動,了解他們對公園的期望和使用習慣,最終由居民共同繪製出公園的藍圖, 並參與到後續的建設和管理中。這種模式使得公園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居民共同記憶 和情感的載體,極大地提升了社區的活力和凝聚力。日本的經驗表明,當居民成為城市設計 的主體時,城市才能真正變得柔軟、有生命力。 3.6 技術與創新設計 在軟性城市(Soft City)的發展中,技術與創新設計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提 升城市效率和功能性的工具,更是實現人性化、彈性、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驅動力。軟 性城市中的技術應用,應以人為本,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並促進城市與居民之間的智慧互 動。 1. 智慧城市技術的融合 軟性城市與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互補發展。 智慧城市透過物聯網(IoT)、大數據、人工智慧(AI)等先進技術,收集和分析城市運行的 各類數據,從而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在軟性城市語境下,這些技術的應用應更側重於提升 居民的生活品質和體驗: 智慧交通: 透過即時交通監測、智慧號誌控制、共享交通工具(如共享單車、電動滑 板車)和自動駕駛技術,優化城市交通流動,減少擁堵和污染,並提供更便捷、多樣 的出行選擇。 智慧能源與環境管理: 運用智慧電網、再生能源整合、建築能源管理系統和環境感測 器,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品質的即時監測,例如智慧照明系統可根據人流和光 照自動調節亮度,節約能源。 智慧公共服務: 透過數位平台提供便捷的政務服務、醫療諮詢、社區資訊等,讓居民 能更輕鬆地獲取所需服務。例如,線上預約公共設施、智慧垃圾回收系統等。 2. 創新設計的應用 創新設計不僅限於高科技,更包括對城市空間、產品和服務的重新思考,以創造更具人性化 和適應性的解決方案: 模組化與可變性設計: 建築和城市家具應採用模組化和可變性設計,使其能夠根據需 求快速調整和重新配置。例如,可移動的建築單元、可組合的公共座椅,能夠適應不 同活動和季節的需求。 材料創新: 運用新型環保材料、自修復材料、透水材料等,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性能 和可持續性。例如,能夠吸收污染物或發電的建築外牆材料。 互動式設計: 透過互動式裝置、數位藝術和沉浸式體驗,增強人們與城市空間的互 動。例如,感應式噴泉、互動式燈光裝置,讓城市空間更具趣味性和參與性。 服務設計: 創新不僅是實體設計,也包括對城市服務流程的優化。透過設計思考,從 用戶角度出發,簡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效率和滿意度。 3. 技術應用的倫理與包容性考量 在引入技術和創新設計時,軟性城市必須關注其倫理層面和社會包容性,避免數位鴻溝和隱 私問題: 數位公平: 確保所有居民,無論其社會經濟背景或數位素養如何,都能公平地享受到 技術帶來的便利。這包括提供公共Wi-Fi、數位技能培訓和易於使用的介面。 數據隱私與安全: 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和隱私保護機制,確保居民個人數據的安全, 並明確數據的使用範圍。 以人為本的技術應用: 技術應服務於人的需求,而非取代人的作用。例如,智慧監控 系統應在保障安全的同時,避免過度監控,侵犯個人自由。 4. 案例分析:赫爾辛基的智慧城市實踐 芬蘭赫爾辛基是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之一,其發展理念與軟性城市有諸多契合之處。赫爾辛 基透過開放數據平台,鼓勵市民和企業參與城市創新。例如,該市開發了多個移動應用程 式,讓居民可以即時查詢公共交通資訊、預訂公共設施、報告城市問題等。同時,赫爾辛基 也積極推動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並透過共同設計的方式,讓居民參與到智慧城市 解決方案的開發中。這些實踐證明,技術和創新可以成為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參與 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工具,前提是它們能夠以人為本,並與城市的柔軟性原則相結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濱水植物帶

濱溪植物與動物

湍瀨與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