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分佈和食物

 



從上游至下游的魚類分佈和食物

除了長江大水系之外,東亞季風區的河流、溪流,夏季水溫接近25度,冬季也很少低於10度,很多屬於溫暖地帶的河流。台灣、日本、閩浙沿海水系,很多是單獨入海的水系,這些溪流通常是小的、排水窄的、陡坡的集水區;它們在從源頭到海洋的通道中穿過幾種森林,河床是巨石砌成的,並且有很好的陰影。因為一年中的海洋季風周期,豐枯雨季主導了河流生態系的物種生活周期。

開放的,陽光普照的深潭發生在颱風風暴傾覆大樹的地方,使河床向陽光開放。在頻繁的風暴事件之後,河床會受到高排放率的影響,這些事件塑造了這些河流的大部分生態。大的逕流事件沖走了陸地CPOM的高積累量,稀釋了養分濃度,侵蝕了河岸,用淤泥填充了岩石的縫隙(庇護所),並驅逐了許多底棲生物。水溫變化不大,每年變化1823攝氏度。

比如台灣島的大型溪流,在它們出現的地方,是廣闊河廊空間的和充足的陽光日照;因此,它們發展出繁茂的附生植物種群。如果鄰近土地農業活動不多,氮濃度一般很低,磷濃度也不會太高。儘管如此,如前所述,當陽光照射到河床並且有足夠的養分時,通常會出現附著藻類。通常,優先放牧(食藻)的魚類、蝸牛和昆蟲會使某些種類的藻類保持較低的豐度,但這種由矽藻和綠藻組成的薄膜會迅速生長並迅速被消耗掉。

在整個源流段、上游河段中,陸域輸入的有機質(樹葉、枝幹、動物殘骸、糞便)是主要的能源來源。由於茂密樹冠遮蔭濃密,藻類生長缺乏陽光,初級生產力較低,但如上所述,附著藻類是選定地點的重要食物來源。相對溫暖的水溫促進了細菌和真菌的快速定植和陸地有機質的分解。在那些因樹木倒伏溪流而形成倒伏木攔水障礙的地方,這些地點積累了大量落葉、有機物。並因為碎石堆積在河床中,流速緩慢,有機物會被細菌和真菌分解處理,成為其他水域動物的可口食物。如果沒有沙洲、礫石堆、倒伏樹幹障礙,在河流的大多數河段,礫石、細砂容易被高流量沖走。

在源頭河段,食物網由相對較少的環節組成。所有的功能性攝食群都存在,但這些有機體與溫帶大陸河流中發現的有機體大不相同。從食物網的動態來看,熱帶溪流中的主要生物不是昆蟲,而是十足的甲殼類動物,主要是蝦類。它們扮演著食草動物和碎屑動物的角色。魚類(鰻魚、鯔魚和虎魚)、兩種食性腹足動物和60多種水生昆蟲構成了食物網的其餘部分。這似乎是一個豐富的昆蟲,但他們發揮了較小的作用,淡水蟹、淡水蝦、沼蝦、昆蟲是一、二、三級序溪流中擔任主要撕食者、碎裂有機物的角色。雖然與溫帶河流相比,昆蟲的生產率較低,但種群的更替速度很快。可以發現了蜉蝣、水甲蟲、雙翅目昆蟲和其他常見的昆蟲。

在經過丘陵的中游河段,農業活動與人為污染量不多,水質清澈大多沒有或稍受污染,河流空間開闊,有急瀨、平瀨、深流、深潭等的變化,底質為中等卵石與泥沙為主,水生植物包括了附著性藻類及維管束水草。水、陸域環境適合多種生物生長,食物來源相當豐富。有許多條三或四級序溪流匯流,增添了物種的多樣性。在這樣的河段,可說是純淡水魚分布的魚種最多的區域。以台灣溪流為例,常見的魚種,有爬岩鰍、中間鰍鮀、何氏棘、粗首、日本禿頭鯊、羅漢魚、極樂吻虎等。

溫暖地區的下游河段,大約為五至七級序,河槽流量多,河床砂石粒徑小,甚至是砂質河床,有分汊沙洲或蜿蜒曲流,甚至是沖積扇三角洲的分流河道。下游河段的平緩沖積平原上,農業活動、城鎮居住人口多,水庫、水資源利用、工廠與都市排污、防災堤壩設施,都重度干擾河流的自然樣貌。下游河段水質受污染度高,很多呈現污濁狀態,河床坡降很低,水流大多為緩流,水深且呈溫度分層現象,水生植物以維管束水草及浮游性藻類為主,底質主要為泥沙。河床底部缺乏大岩塊,且因水質濁度高,陽光難以透入,附著藻類生產量低,底棲昆蟲少,但軟體動物依附底泥棲息。此河段的魚種,除了包括中游的魚類外,尚包括了適合緩流的鯉科魚類(條、羅漢魚、台灣石鮒、高體等)及河海迴游魚類(鯔科、虎科)。

越大河流魚的種類越多,越小河流越有減少的傾向。在大型河流中,下游有很大的沖積平原區,下游的特徵發育特別良好,但是有些山地丘陵河流直接注海,下游河段幾乎不存在,這些河流被稱為“沒有下游的河流”,因此魚類種量相對較少。

在同一條河裡,上游和下游棲息的魚的種類不同,、馬口魚大多棲息在上游,下游幾乎看不到。越往上游河水越冷,容易被認為與水溫有關係。高冷地區魚類到了冬天就下到中游,在高冷溪流的冷水性魚類,對溫度變化也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溫度的制約。鯽魚和鯔科魚類等溫水性魚類,對溫度變化也比較遲鈍。有些魚類的棲息區間,不是水溫,而是對下游的餌食生物供應有很大的影響。

從上游到下游的魚類分佈最顯著的特徵是,越往下游,魚的種類越多。同樣是住在河裡的生物,在昆蟲和藻類中,這種傾向並不明顯。

在上游和中游,魚類的主食是附著藻類和水生昆蟲。在水生昆蟲減少的夏季,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從覆蓋水面的樹木上落下,來彌補水生昆蟲的不足。夏天有很大量的陸生昆蟲,蜘蛛類等落到河裡。到了中游,香魚、平頜以浮游動物、小型甲殼動物、附著藻類、小魚與碎屑等為食,種類比上游增加,這是因為河流的生產力增加。

下游河段,飼料生物和棲息場所的情況會更加豐富,因而,沉積比侵蝕更佔優勢,容易堆積流下的泥沙和生物的遺骸,以這樣的生物遺骸為主食的絲蚯蚓(紅蟲)和各種卷貝類大多數生活在河床底部,而彎曲河段外側流速比較快,因而形成石礫底河床,與各種護岸一起,被附著藻類和水生昆蟲所利用。廣闊的河灘上存在著許多低窪水池,當水位上升時,則與主流水體相連。水草叢生,岸上各種樹枝、草葉垂下,水草叢落水中棲息著各種水生昆蟲、附著生物,蘆葦原陸地上飛鳥築巢,蜻蜓飛翔水池中,各種浮游生物在繁殖。

由於處於這種狀態,下游可棲息的魚類數量會越來越多。而且,下游離海很近,本來屬於海洋魚類也會陸續湧入。這樣多種魚類生存下來,包含海魚、上游、中游的以魚為主食的魚類都容易覓食生存。但是棲息在上游、中游吃魚的魚類類大多只限於鰻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淡水魚類

濱水植物帶

湍瀨與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