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河流的特性

台灣河流的特性
河流的面貌由地形、地質、氣候、植被、水文等因素決定的。探討台灣的河流與國外其他河流的差異,也要從這幾個方面來認識。
  臺灣緯度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接處,板塊自東南側不斷擠壓的結果,形成南北向的阿里山、玉山、中央、海岸山脈及東北-西南向的雪山山脈。而且是東亞島弧海拔的最高的島嶼,海拔500公尺以上的山地約占島嶼面積一半,有二百多座高山超過3200公尺,玉山高達3952公尺。因為地形高差大,最長的濁水溪也僅186公里,山高河短,坡降特別陡峭,高於東亞絕大多數河流。上游集水區的降雨,若無水庫、森林攔截,不到12小時都要注入大海。比英國的島嶼河流還要快上10倍。
大部分山地為海底沉積岩擠壓翻起,由鬆軟的板岩、砂岩、頁岩組成。僅北台灣有七星山、基隆山等火山群,南臺灣鳳山、墾丁為隆起珊瑚礁岩。花蓮太魯閣區塊為板塊受壓最大的地方,由變質岩大理石地質組成。板岩、砂岩、頁岩容易受到風化崩落,地質脆弱,山坡地崩滑、土石流、河流侵蝕相當劇烈。大甲溪、濁水溪僅百餘公里,就能將大岩塊磨礪成大小卵石,磨細成黑砂,含砂量高名列世界前茅,也是台灣河流的普遍特性。 
雖然台灣島屬亞熱帶氣候,但四周環海,能調節較緩和的氣溫。受東亞季風的影響。夏季的海洋氣流由東南往西北,冬季大陸氣流由西北往東南。北台灣冬季有東北季風帶來豐沛地形雨,受高山阻擋,南臺灣溫暖乾燥。南臺灣夏季受西南氣流帶來豐沛地形雨,加上嘉南平原對流雨旺盛,雨量特別豐沛。每年510月是豐水期,占全年78%
中度颱風或熱帶高氣壓帶來的集中暴雨,單日降雨量常達300500mm,高出平常多雨月份的單日降雨量十餘倍,河流暴增的水量可想而知。因此河流區域必須預留很寬,堤防、防洪牆必須設置很高,不利於景觀、親水,實為環境條件的無奈。
植被方面,因為台灣島海拔從三千餘公尺降至平地,河流水系跨越了寒帶、冷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植物相,加上季風、海潮、雨季不斷變換及擾動,島嶼雖小,植物分布卻非常多樣。水系大多獨立注海,物種分布非常多樣。譬如紅樹林、黑頭翁、毛蟹、鯝魚、禿頭鯊等都只出現在特定的水系流域裡。
總的來說,台灣島山脈南北縱貫,河流大多東西分流,西岸寬緩,東岸陡窄,河流之集水區面積狹小,河流坡度陡峭,集水區大於1000平方公里者僅有9 條。河流長度超過100公里者僅有6 條。山高溪短,又降雨集中,地表逕流快速流失,降雨雖豐,可留用之水資源很少。
(1)上游河段
山高谷深,河道狹窄,坡度大多超過1/100,河槽常呈現V字形,河槽向下侵蝕劇烈,向側侵蝕很少。森林覆蓋率高,河床可見大塊岩石或大顆卵礫石,幾乎沒有河谷平原或沖積地貌,除了原住民部落,很難發展聚落或農業耕地。
(2) 中游河段
中游段河谷漸寬,坡度漸緩,河槽常呈現U字形,河槽向側侵蝕且向下侵蝕,河階地發達,河道多蜿蜒曲流,湍瀨連續分布。有狹長河谷平原300年前人類未開墾的中游樣貌為稀樹草原,如今多為聚落或果園、農田。河床中常見大顆卵礫石,也常見辮狀河道發育。中游河段環境樣貌多樣,物種組成也最多樣。
(3) 下游河段
下游段大多為氾濫沖積平原,坡度大多低於1/10,河槽寬淺,向下侵蝕很少,向側侵蝕多。河床主要由細砂及小顆卵礫石組成,河道寬,水量多,受人類城鎮聚落及經濟開發影響很大,沿河兩側大多已完成堤防或護岸整建,自然度低。
觀察地貌特徵可以界定上、中、下游河流分段,研擬治理或管理策略。東北角雙溪河與台北市內外雙溪,溪流長度都僅約20公里,上、中、下游河段發育特徵顯著。但是和平溪、立霧溪、太麻里溪等東部海岸河流,高山地貌緊逼海岸線,幾乎沒有下游河段。桃園台地上的溪流或東港溪,上游河段因河川襲奪或人為截流,沒有了山高谷深的上游河段,說明上、中、下游的界定並非絕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濱水植物帶

濱溪植物與動物

湍瀨與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