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與悲觀


“當時代衰落時,所有的傾向都是‘主觀的’,但另一方面,當事物成熟到新的時代時,所有的傾向都是客觀的。”—歌德

樂觀與悲觀
在試圖制定精神、智力、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原則時,每一種文化都跨越了神學和科學的領域。神學涉及到不可定義、不可構造、神秘、未知的現象。科學到達那些可量化、可實現、可分析的領域,為人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神學,由於它專注於人類的情感和動機,流動的現象,使用教條和堅定的信仰作為其唯一的工具。人類創造神學是為了逃避唯物主義宇宙有時令人恐懼的現實。就連伏爾泰這樣的不可知論者和憤世嫉俗者也認為,如果上帝不存在,人類就有必要創造祂。在宗教及其象徵中,人類試圖從對我們的起源和命運的痛苦焦慮和不確定性中尋求庇護。另一方面,科學試圖摒棄這種理想主義,將世界簡化為可量化的事實,同時對宗教信仰的正當性表示深深的懷疑。科學希望人們理性地對待他們宇宙的渺小、出生和死亡。
因此,神學和科學在試圖解釋人類和生物現象時使用了極端手段。然而,它們都包含悲觀和樂觀的態度。一方面,由於宗教的主要作用是從罪惡中拯救出來,它需要樂觀主義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它認識到並非每個人都會被拯救。宗教表達了對未來的樂觀和對時間條件的悲觀。建立在18世紀啟蒙運動基礎上的科學態度,首先傾向於樂觀主義,因為人們相信,由於教育、科學和法律的普遍進步,可以為人類的利益確立一些規範性原則。另一方面,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風暴,以及最終的死亡,被科學認為是邪惡的事件,干擾了人類的積極設計,但在現實中卻無能為力。許多偉大的理性主義者,如伏爾泰、傑弗遜和吉本,在不穩定時期,在他們曾經建立的文化開始瓦解的恐懼陰影下寫作;因此,他們提出理性的論據,以找到擺脫令人沮喪的現實的方法。但許多理性主義者最終還是讓位於徹底絕望,比如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用悲觀的語言描述了我們在一個冷漠、殘酷和無意義的宇宙中孤獨存在的本質。
浪漫主義者傾向於悲觀。康德認識到了“極端的邪惡”,並認為只有勇敢面對勢不可擋的情況,才能使人類免於絕望,阻止人們履行自己的職責。叔本華是其中最悲觀的一位,他以藝術為救星,黑格爾也與悲觀主義作鬥爭,他提倡個人創造力。
樂觀之後是悲觀,悲觀之後是樂觀,因為白天之後是黑夜,白天又是黑夜。這種二元性仍然是理性主義者和浪漫主義者相互交換的古老論點的核心,其唯一目的是確定人類在宇宙中的角色。這種   對話仍然是每一種文明的基礎;沒有它,就沒有藝術創造力。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種文化,被定義為一個關注自身成長和轉變的社會的一個方面,開始於個體精神與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脫節,開始思考涉及精神和物質特徵的現象的時刻。這兩個因素都需要制定的社會願望和性格的形狀。
即使不可能確定創作過程開始的時間,或者確切地說是在什麼條件下發生的,也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將自己置身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微妙領域,對這兩種現象的影響作出反應,以便從中獲得一種清晰的態度和假設。我要帶走。中心位置是最難達到和最容易受到雙方攻擊的,但它仍然保留著創造性的自由,以應對兩個極端的壓力。包括兩個世界中最好的。偉大的哲學就是這樣運作的,偉大的藝術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中心位置允許一個人將精神與智慧、情感與功能、神秘主義與現實結合起來,並取決於個人對神學或科學思想的態度。與任何極端的立場相比,這樣的立場本質上更為平衡、豐富、更有創造力。但在現實中,我們可以把解釋性和沉思性的態度分為三類:諷刺、二元論和多元論。

一元論與二元論
這個理論為“只有一種”的問題提供了答案,“有多少種東西?”“被稱為一元論。一元論在某種意義上強調現實的有機統一或有機統一。最早以來,一元論堅持事物在時間上的統一性、免於變化的自由性、空間的不可分割性。這種觀點是“塊狀宇宙”理論的特點;也就是說,宇宙形成了一個由有機相連的部分組成的單一的封閉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沒有真正的多元性可供選擇。一元論特別適用於精神和物質之間的二元關係;它否認任何區別。一元論反映的是純粹的,理智構想的絕對主義教條或宗教不願意承認變化或轉變的現象。一元論所回應的社會制度是封閉的、集權的、專制的、保守的、自我導向的、自力更生的。道德是封閉的,宗教是儀式性的;機構對個人施加壓力,迫使他們接受社區的標準做法。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把一元論等同於壓迫,特別是就過去而言,例如希臘或中世紀的歐洲。有時一元論是人們意志的完美自然和有機表達,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最偉大的文化誕生了。
二元論是那些認為一元論不充分、過於激進或過於封閉而無法長期發揮作用的思想家的立場。正是這些思想家的“常識”立場發現,世界不是一個普遍和諧的實體,而是揭示了兩個存在領域之間的深刻鴻溝。這些是哲學家康德所描述的智力和直覺的領域,或柏拉圖所闡述的流動和永恆的領域,最後是宗教所強調的善與惡的領域。在這種方法中,我們看到了我們定義為理性的智力過程的本質與直覺衝動的本質之間的衝突,直覺衝動的本質是非理性的、想像的、浪漫的。智力的運用,起源於一種功能性的行為。通過運用智慧,文明的人類產生了大量關於世界的知識。由於它的實踐取向,智力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發揮作用;它的操作傾向於幾何學或數學,在那裡它找到了完美的實現。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談到“電影是智力的圖形化方法”,把它比作一個電影攝影機,將運動轉化為一系列靜態畫面。因此,智力分裂、切割,把物質分割成不同的和分開的物體,以促進行動的感覺。只有從統一的部分來分析,才能理解整體。此外,只有在處理靜止、固定、不動的事物時,才智才在家裡。在尋求理解運動現象的過程中,智力求助於不可移動的單位。西方文明在技術和科學上的勝利,而不是精神上的勝利,為我們正確理解智力的本質提供了線索。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第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因為他認為:抽象的沉思,包括用來解釋事物本質的理想形式或思想。“自然”。形式和思想是永恆事物的代表。世界是在理想形態(idea-想法)的模式上形成的。希臘語的一個單詞,其詞根是“看”。在古希臘語中,它從未失去可能的意義“視覺方面”。在柏拉圖的著作中,思想和形式總是被稱為易逝的變化世界中的感知物件。完美的形式和思想是由一個神聖的代理人在創造中使用的。當十六世紀有學問的人把“idea-想法”一詞帶入法語和英語白話文中時,在“idea-想法”的概念中有兩個要素,即它是一種典型的類型、一種模式,以及它是頭腦中的一種想法。因此,觀念成為了模式和類型在物理上具有代表性的心理表徵。這個概念被笛卡爾人認為是抽象思想的學說;有一個抽象的思想意味著思考一些特徵,而不去關注其他不可分割的特徵。藝術中的孤立主義概念正是這一趨勢的直接代表。
柏拉圖自己也承認,完美的思想和形式的世界是沒有變化和生命的,但他的追隨者肯定變化和多樣性,並堅持單一性。儘管柏拉圖自己對完美世界只是上帝的世界持保留態度,但他的抽象的、理智的概念卻降臨到我們身上,成為我們解釋現實的媒介。事實上,柏拉圖是一個二元論者,不像他的許多追隨者,因為他區分理想和暫時,更喜歡理想。因此,他為了強加一套明確的價值觀而加以歧視。
亞里士多德認為思考是一種雙重行為: 其中一部分他稱之為沉思,它的目的是在結論中結束,另一部分則是在決定中結束。因此,他把沉思稱為理論,把深思熟慮稱為實踐。他認為日常生活是由這種同時進行的雙重活動構成的。因此,他可以被稱為第一個常識哲學家,不像理想主義者柏拉圖。因為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並不是一種完全禁欲的對話,而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在這種行為中,一件事物的本質實際上符合智力;在思考人類時,一個人的智力是通過字面上的“分享人類的本質”來獲得的。亞里士多德的“分享”概念認為,思維本質上是一系列涉及圖像的事件;這些圖像與某些習俗和習慣有關,這些習俗和習慣是大腦從一個圖像移動到另一個圖像的先天傾向。行為主義在這裡是場景的很大一部分,因為它對功能性和情感性的一系列變化作出反應。

理智與直覺
亞里士多德指出暫時的形象或安排的重要性,我們稱之為“直覺”。直覺仍然與智力處於相反的極點,是我們對周圍現實反應的非認知特徵。直覺是一種沉浸在意識不可分割的流動中的能力,是一種掌握純粹成為或真實持續時間的能力。它摒棄了理智的象徵,處理絕對的和有機的、科學不足以把握的絕對領域。直覺是必要的,因為它回應了“受啟發的信仰”的領域,普魯士哲學家康德認識到直覺的重要性,他提出了智力和直覺的二元結合,作為解釋世界運作的必要工具。某些英國哲學家,與康德的方法相呼應,提出了反對笛卡爾抽象主義的“思想聯繫”學說。英國哲學家洛克宣稱:“首先想到的是特定事物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首先感知特定的事物;在思考這些思想時,我們可以把一些不太有趣的特徵結合起來,集中於一個整體共同的特徵,從而形成一個複雜的思想;通過進一步抽象我們可以得到越來越不複雜的想法。”這種反笛卡爾的方法被稱為經驗主義。後來,在1922年之後,在摩爾和布蘭得利(F. H. Bradley)等實用主義者的著作中,這個詞在英國哲學中被徹底拋棄。
事實上,對直覺的認識與柏拉圖和唯心主義哲學家所否定的變革概念有關。變化是我們與多樣性和多元性有關的經驗的最具特徵的特徵。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宣稱:“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赫拉克利特挑戰了思想完美的靜止世界,認為矛盾或對立統一才是現實的本質。亞里士多德拒絕柏拉圖的理想秩序,承認每一個變化,包括位置的變化,都隱含著從潛在到現實的過程。斯賓諾莎(Spinoza)承認上帝的不變和自然的永恆秩序,但並沒有否定低級的變化。黑格爾(Hegel)堅持絕對思想的及時性,在這一點上他是柏拉圖主義者。對叔本華來說,只有變化和多樣性被表達為“宇宙,意志”的概念。1900年以後,科學佔據了動態的位置:宇宙的品質與能量融合;它是動態的。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時空和品質能量都被融合成一個動態的有機實體,或者說是一個過程,"event"被替換為"element"。
這種對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變革信仰的重申是當代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徵,連續“思想流”的概念被強調反對由智力人工概念化引起的不連續性。格式塔這個詞在1890年首次被基督教的埃紐費爾斯(Ehneufels)使用,並應用於旋律的感知,根據埃紐費爾斯的說法,旋律是一個動態的統一體,儘管存在著多樣性、連續性的音調。
二元論的立場是潛在的強大和刺激,同時也是困難的。例如,把世界一分為二,分為自然和超自然、精神和物質、理性和浪漫、普遍和特殊之後,我們手頭上就有這樣一個問題,即在這些對立的部分之間產生關係。儘管如此,困難重重,精神和物質的二元論似乎是最接近常識的方法。歷史上,人類創造力的最大勝利是在一元論體系或風格開始進化的時候,通過引入懷疑元素,為隨後的豐富提供了空間。隨著二元論的出現,最戲劇化,最具創造性的鬥爭結果是藝術。例如,這是理性主義慢慢獲得個人主義、浪漫主義特徵的時候。這個。建築師馬修·諾維茨基(Matthew Nowicki)在其優秀的論文《機能與造型》(Function and Form)中提到了這一點,他在文章中宣稱,“藝術不僅傾向於發現真相,而且傾向於誇大並最終扭曲真相。也許,藝術的本質就在於扭曲。”

多元論
但對許多思想家來說,二元論的觀點可能還不夠。對於那些確信世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而永久價值不存在的人來說,二元宇宙陷入了多元論。羅素認為世界是“絕對的多元主義”,“我認為宇宙是所有的點和跳,沒有統一,沒有連續性,沒有秩序。”多元主義確實是工業革命和科學發展的結果。旅行、探險、國際交流和接觸促成了地區主義和根深蒂固的傳統和信仰的逐漸消失。隨著傳統和原始差異開始消失,方塊理論崩潰了。人類的宇宙時空突然打開了,似乎沒有原則,沒有穩定,沒有道德準則,甚至沒有了信仰。只有存在強烈生存意志的人才能成功,他們的態度仍然是唯一有效的選擇。這導致缺乏堅實的邊界、界限和承諾。動態與多元導致一元論或二元論風格和堅定的行為方式的消失。個人被孤立,孤獨,但也得到自由。這種開放和“民主”的局面允許加強創造力,但最常見的是演變成無數的扭曲、習氣和一般膚淺。精神和行為的頹廢自多元論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它。人類感到自由,但又極度不確定,渴望美好的時光。在等待這段時間的同時,他們開始用無關緊要的論據掩蓋和掩飾自己缺乏承諾或信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淡水魚類

濱水植物帶

湍瀨與深潭